正文 第4章 第一套勝戰計(3)(2 / 3)

緊接著箭如飛蝗,伏兵四起,殺聲震天。

龐涓馬上吩咐:“往回撤!”話音未落,後邊隊伍也亂啦!

原來是田纓帶一萬人馬兜後路殺過來啦!兩萬魏軍在這兩山當中的狹穀馳騁不開,戰馬成了累贅啦!沒辦法都扔下戰馬,展開步戰。

袁達、獨孤陳的隊伍,全是步兵,盾牌、短刀、撓鉤、套鎖,機動靈活。龐涓的隊伍,從韓國奔回來,長途行軍,疲憊不堪。孫臏的隊伍憋了這麼多天啦,頭一回打仗,一個個正愁有勁兒沒地方使哪!士氣懸殊,兩軍在馬陵道上,一場惡戰驚天動地鬼神怕。

龐涓在大樹之下,身上已中了三箭。周圍士兵過來保護他,可袁達領的弓箭手,集中力量射龐涓。使龐涓周圍的魏軍像潮水一樣一批批都中箭身亡。龐涓幾次想要上馬,但是由於箭傷太重上不去,撲通坐在大樹之下。

齊軍大獲全勝,孫臏乘輪車來到龐涓跟前。此時,龐涓身負箭傷,氣息奄奄,倒在樹下,手中還拿著那口青雲劍。

孫臏坐在車上看了看龐涓:“龐涓,你我結拜之時,言說負義不仁當死亂箭之下,今天的結果,你還有什麼話要說?”

龐涓怒視著孫臏說:“我後悔當初未能殺你,今日反使豎子成名……我算輸啦!”

說完話,把青雲劍往脖頸一橫,自刎身亡。

齊軍乘勝追擊,徹底擊潰魏軍,並俘虜了魏太子申,孫臏因此名揚天下。孫臏後來為使馬陵道的戰例留傳後世,便將它記載於“孫子兵法”的兵勢篇、軍爭篇、虛實篇中。

“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孫子·軍爭篇》)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即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子·虛實篇》)

“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孫子·兵勢篇》)

趁火打劫五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鋼決柔也。

敵方內部矛盾越是尖銳化,越是有利於我方乘機用兵。因為事物從來都是剛強存在於柔弱中。

“趁火打劫”原是說一家人失了火,正在一片混亂,無暇自顧之時,小偷借此機會去偷竊。

“趁火打劫”是曆代兵家所重視的謀略。用兵之妙常在於此。清朝順治年間的攝政王多爾袞曾以此計進入中原。

當年吳三桂乃是明朝名將。為了防禦滿人入關,皇上派他鎮守關外。

一六四四年李自成率起義軍占領了北京,明崇禎皇帝吊死在景山。李自成自立為大順皇帝,逼迫吳三桂的父親,讓他兒子投降,並且擄去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看見明朝大勢已去,願意投降。他正在寫降書時,突然家童趕來報信,說家已被抄,他父親也被扣,而且他的愛妾也被搶走,不禁大怒,指天大罵:“此仇非報不可,不殺李自成誓不為人!”

他一方麵準備揮師討伐,與李自成拚命;一方麵擔心自己力量單弱,想請清兵協助。此時,滿清順治帝即位,年方七歲,諸事全由攝政王多爾袞做主。多爾袞見中原動亂多年,早就想進入中原,就擔心吳三桂鎮守關外,不敢輕舉妄動。一看吳三桂來此借兵,心中大喜,表麵上卻裝得若無其事,甚至吳三桂多次哀求,他還不肯答應。

其實多爾袞早在暗中做好準備,一旦應允立即發兵。吳三桂十分感謝多爾袞,立即收拾自己的軍馬,與清軍合力進攻山海關。

兩軍行到石積山時,與李自成軍相遇。因為兩軍合盟,實力大增,一下子就挫敗了大順軍。清軍乘勝追擊,幾日之內就直搗京城,李自成棄城西逃。清兵占領皇宮,居然做起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