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第一套勝戰計(2)(2 / 3)

劉秀手下有一名將軍叫馮異,勸李軼歸降劉秀。李軼很矛盾,他雖然看出劉玄成不了大事,卻也因參與殺害劉寅,怕劉秀不容他,即給馮異回信。意思是讓馮異保證他歸順後生命安全,有高官厚祿。爾後,馮異在攻打洛陽各縣時,李軼果然是按兵不動,不與馮異交戰。

馮異把李軼的情況如實地向劉秀作了彙報,請求劉秀接受李軼歸順。

劉秀十分了解李軼的為人,知道他反複無常,不能信用,但如果拒之門外,對於自己也不利,於是想起一條借刀殺人之計。給馮異回信中,隻是提醒馮異:“李軼詭計多端,一般人難以辨識,大家還是堅守陣地為好,提防李軼搞陰謀詭計。”事後,劉秀將此信內容故意公開,眾人議論紛紛。

不久,劉玄手下的另一員大將得知了信的內容,知道李軼心懷二意,就派人將他殺了。

洛陽駐軍失去了主將,軍心大亂,許多人投降了劉秀。後來,大家才知道劉秀的用意,借劉玄之手,除去自己的心頭之患,又不用承擔殺死降將的惡名。

唐代“安史之亂”的重要人物史思明也曾用“借刀殺人”之計得交官運。史思明是突厥人,本名宰幹。史書記載他天生瘦弱,頭發早禿,彎腰聳肩,其貌不揚。他是安祿山的同鄉,比安祿山早一天出生,長大之後,以作戰勇猛、足智多謀而聞名遐邇。他之所以得到朝廷的提拔、重用,其中有一段故事。

公元736年,史思明因欠官債而走投無路,逃到北方奚人地區。奚人想殺死他。他一本正經地說:“我是大唐王朝派來與奚王和親的使者。你們殺了我,可要惹下大禍。”奚王信以為真,於是以貴賓禮接待他。

奚王畏懼唐王朝勢力,便決定派一百人隨史思明去朝拜大唐皇帝。史思明對奚王說:“你派去人不少,但是沒有高人,我聽說你有一個才華超群的瑣高,何不派他去呢?”奚王就派了以瑣高為首的三百人隨史思明朝拜大唐皇帝。

他們一行人快走到平盧時,史思明派人欺騙平盧守將裴休子說:“奚人派瑣高與精兵來了,他們嘴上說朝拜天子,其實是偷襲平盧,你要趕快備戰。”裴休子不疑有詐,在奚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殺了三百人,單留下瑣高一個人。

史思明把瑣高綁好押往幽州,送到節度使張守珪那裏。

張守珪一看史思明把奚人中最有威名的大將軍瑣高捉住了,非同小可,以為他為唐朝立了大功,因此,給朝廷奏折中大大讚賞了他。史思明從此而官運亨通。

唐玄宗因此而召見他,給他賜座,認為他是世間奇才。授予他大將軍、北平太守的職務。

史思明急中生智,沉著冷靜地把奚王戲弄了一番。而且巧妙地把奚人的高級將領捉住。在此一過程中,他順手牽羊,借裴休子之力,達到了個人目的,因而受到朝廷的器重,是“借刀殺人”克敵製勝的成功範例。

南北朝時,北周大將韋孝寬鎮守玉壁,防止北齊的進犯。他派出大批奸細潛入北齊,搜集情報,因此對敵國的動向了如指掌。北齊左丞相斛明月智勇雙全,執掌朝政,是北周的勁敵,韋孝寬千方百計要除掉他,使北齊不戰自潰。

不久,韋孝寬設計派奸細到北齊都城傳播歌謠:“百升(即斛)飛上天,明月照長安。”一時間,蜚短流長,謠言四起。北齊尚書祖笑微同斛明月早有矛盾,雖知流言不可信,仍然借題發揮,攻擊斛明月圖謀不軌。北齊後主擔心斛明月篡位,不問青紅皂白,迅速將斛明月處死。

韋孝寬借刀殺人,祖笑微自毀長城。周武帝得知後,乘機舉兵滅齊,統一了中國北方。

以逸待勞四

因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耗損敵人的力量,可以采用靜守不戰的戰略;因為這自然是減弱強勢而增強了弱勢。

古代著名軍事家孫臏二十多歲時和龐涓一同在“勿武齋”拜當時名聞天下的兵法家鬼穀子學習兵法。二人在山上都是苦思研究兵法,日夜切磋,對兵法都有特殊才能,所以孰優孰劣很難判斷,但總的來說,孫臏對兵法的理解、運用比龐涓略勝一籌。

龐涓心胸狹窄,容不得比他厲害的兵法家與他並存於世,於是受魏王提拔為大將軍後用計把淳樸善良的孫臏騙到魏國,並對孫臏處以殘酷的刑罰,削去膝蓋骨,在額頭用墨刺青。

三年後田忌出使魏國,派人偷偷把孫臏帶走,孫臏為謝救命之恩,就做了田忌家的食客。由於孫臏超凡的才華,再加上田忌的舉薦,很快就被齊威公提拔為軍師。後來在圍魏救趙中大敗魏軍,致使龐涓對他的仇恨更加刻骨銘心。

本故事要說的就是桂陵之戰十三年以後的事。

龐涓自桂陵之戰慘敗後,一直尋機報複孫臏,他采取孤立齊國,然後消滅的戰略,先說服趙國並與之結為盟國,後又想拉攏一向與齊和睦的韓國為盟友,韓國誓死不從,龐涓決定用武力征服它。

俗話說唇亡齒寒,齊國為幫助韓國,不得不又一次和魏國交戰。這次仍任命田忌為統帥,委任孫臏為軍師,出兵解韓國的燃眉之急。

田忌與孫臏同乘一車,見孫臏泰然自若,便知他胸中可能已有破敵之計,問道:“以軍師高見,這次破敵該如何用計?是不是還像上次那樣先攻魏國首都大梁?”

孫臏聽後微微一笑:“元帥所言極是,但龐涓自從吃了上次大虧以後,一定吸取失敗教訓,我猜測這次雖然大軍主力兵逼韓都,國內的準備也一定很充分,所以這次采取先進攻,然後詐敗被追擊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