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合理調人——給員工提供更好的舞台(2 / 3)

此外,導師製也是輪崗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導師往往是輪崗人員的上司。在輪崗的規劃中,每一個參與輪崗的工作人員都會有一個導師,導師會幫助輪崗人員完成整個過程,同時導師還要為輪崗提供包括考核在內的很多信息,反饋給人力資源部。

案例:明基輪崗製度的應用

創造“試錯”機會,“出產”優秀人才領導是偉大的經曆。曾文祺希望憑借“輪崗”,用最短的時間,培養出最優秀的人才,把他們輸出到明基在世界各地的機構。

明基電通信息技術公司(中國)營銷總部總經理曾文祺很喜歡直接與記者打交道,因此他與媒體圈很熟。最近,在明基冠名某籃球隊的新聞發布會上,曾文祺順勢把明基北京分公司市場推廣專員李澤華向眾多記者“推介”了一番。市場推廣專員是專門負責與媒體打交道的。曾文祺這種反其道而行的做法並非因為李澤華工作不到位,而是由於她剛剛從西安分公司輪崗來到北京,對京城媒體圈尚不熟悉。

這正是明基(中國)營銷總部實行員工輪崗製度所付出的“代價”——當員工的崗位發生變化時,必須給他們足夠的時間以適應新崗位。

創造“試錯”機會

員工輪崗製度是明基(中國)營銷總部實行的特殊政策。對此,明基在全球其他地方的員工隻有旁觀的份兒。當初,曾文祺引入輪崗製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1994年,他奉命到內地組建明基(中國)營銷總部。當時,公司員工很少,因此,每人不得不做多麵手。

在明基(中國)營銷總部運作進入正軌後,曾文祺不改初衷,一直堅持施行員工輪崗製度。這既是曾文祺的個性使然,也源於他對自己職業生涯的感悟。在曾文祺看來,今天的他之所以能統領全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曾在不同的崗位上曆練過:做過普通職員、擔任過全球產品經理、獨立創建過營銷機構。豐富的職業經曆令他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驗與管理技巧。在曾文祺眼中,每次崗位轉換都是一次生動的體驗。由己及彼,他希望,他的員工也都能像他一樣,有機會經曆多種崗位,以獲得經驗,進而領導企業發展。

曾文祺一直傾向於招聘剛畢業的大學生。因為他喜歡在一張張白紙上,繪出明基的絢爛圖景。顯然,他覺得,在那些已有職業底色的圖紙上,很難繪出鮮豔色彩。

在曾文祺看來,滿腹激情的大學畢業生初入社會,遭遇到的第一瓢涼水往往不是不適應工作,也不是處理不好微妙的辦公室關係,而是缺乏位置感——“找不準職業方向”。因此,曾文祺期望,輪崗能給初出茅廬的他們一個“試錯”的機會,讓他們在崗位輪換中,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他建議,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在工作頭3年,不要急於為自己定型。這正是所謂的“君子不器”——“頭3年,應以成長為主,不要太講個人享受。畢竟每個人在選擇職位的同時,也在抉擇機會成本。”

在曾文祺眼中,飽有不斷學習衝勁的員工才是合格的“白紙”。而不斷向年輕員工提供珍貴的學習機會,正是其當初建立輪崗製度的初衷之一。

輪崗製度的另一個重要功效便是,持續激活員工的潛能。曾文祺認為,如果員工非常適應目前的工作崗位,那麼,就到了將他調到更具挑戰性、具有更大空間的崗位,以進一步激活其潛能的時候了。通常而言,一個人進入新崗位,需要3個月的適應期。待適應期過後,半年內,他將快速成長。而一旦到他完全適應環境、熟悉業務後,他的工作熱情便開始下降。於是,他的成長曲線便會趨緩。曾文祺之所以引入輪崗製度,就是想化解員工在熟悉環境中產生的惰性。“陌生環境會讓年輕人擔心自己不能適應,因此,充滿恐懼感的他們便會更努力地工作,不斷書寫出陡峭的成長曲線。”曾文祺期望,在輪崗的“擠壓”下,員工能夠一個陡坡接一個陡坡地攀登而上。

“出產”優秀人才

曾文祺當年的“無奈”之舉——員工輪崗製度——已演變為明基(中國)營銷總部培養多麵手的基礎製度;同時它也是明基最核心的人才培育方式。如今,員工對輪崗也從不適應到完全認可:過去,在輪崗前,管理者必須耐心地與員工談心,幫其剖析其中益處;而現在,曾文祺的辦公桌案頭堆滿了一摞摞的員工輪崗申請信。

從全球範圍看,有條件實施輪崗製度的企業非常有限,因為推行輪崗的重要基礎之一就是,企業組織結構必須扁平化、無邊界。如果組織的層級越多,利益交織就會越緊密,一個人的職位變動便會牽扯到他人的利益。為了順利推廣輪崗製度,有600多名員工的明基(中國)營銷總部隻設立了3個層級:總經理、部門經理和普通員工。如此扁平化的組織結構,使得明基大多數基層員工都有與曾文祺對話的機會。這樣,員工的輪崗申請才有機會擺在他的案頭。

同所有的製度創新一樣,輪崗製度在明基的施行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員工在輪崗中,會因為不適應,造成諸如內耗、丟失客戶或效率低下等弊端。輪崗的這些“副產品”並沒有動搖曾文祺的決心——縮短人才培育期比輪崗中出現的失誤重要得多。他認為,隻要將弊端看做投資,就不會因噎廢食,輪崗製度才能真正成為員工成長的加速器。

在輪崗中,曾文祺會視員工的能力、興趣、價值觀,順勢而行。但每次輪崗,員工勢必要麵對高低不同的職位,所去的區域也有重要與非重要之別,因此,員工很自然地將崗位輪換視為某種“升遷”的暗示。曾文祺從不否認輪崗背後蘊涵的這種暗示,但他更強調,輪崗背後蘊涵的另一層含義——“領導是偉大的經曆”——一個人必須有底層業務經曆,也應有居於高位的統籌能力;有能上能下的心理素質,這樣方能成大器。

有時,輪崗中也會出現分公司經理不願放走得力幹將的情形。對此,曾文祺完全能夠理解,畢竟“錢多事少離家近,官大權重責任輕”是人性深處的“官僚”本性。曾文祺非常反感官僚主義。他就是想憑借輪崗打破官僚本性製造的部門壁壘,盡量避免組織出現僵化、官僚化,繼而保持年輕員工積極進取的心態,讓組織充滿活力。如今,明基(中國)的員工對輪崗已處之泰然,並漸漸喜歡上了崗位輪換提供的觸摸更大空間的機會。相形之下,明基不太具有競爭力的薪資便顯得不重要了。

以曾文祺的經驗,輪崗的最佳間隔時間是一年——“從不適應到得心應手,再到成長緩慢,一年時間足夠了”。但隨著組織膨脹與人員擴充,他發現,明基已很難保證員工一年轉換一個崗位的“輪崗率”了。這正是他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曾文祺並不諱言其埋藏在輪崗背後的“野心”——用最短的時間,培養出最優秀的人才,把他們輸出到明基在世界各地的機構。今年,明基的中國營銷總部已向香港輸出了4名管理人員。如果這些在輪崗中誕生的經理人表現得足夠優秀,明年,將會有更多中國“出產”的經理被輸送到明基在東南亞和東北亞的機構。

(案例來源:佚名:《明基輪崗製度的應用》,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2006年4月)

崗位競聘

“崗位競聘機製”通過內部競聘和外部選拔激活人才沉澱層,促進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同時不斷提高員工素質,優化人員結構,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合理配置。

(1)崗位競聘的原則。

①公開原則。

必須把招聘單位、崗位、數量及招聘的資格、條件、競聘方法、時間等均麵向全企業公告周知。一方麵給予企業的人才以公平競爭的機會,達到廣納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麵使崗位競聘工作置於公司人員的公開監督之下,防止不正之風。

②競爭原則。

在崗位競聘中,必須通過考試競爭或考核鑒別確定人員的優劣和人員的取舍。為了達到競爭的目的,一要動員、吸引較多的人報名;二要嚴格考核程序和手段,科學地錄取人選。防止“拉關係”,“走後門”,“裙帶關係”,貪汙受賄和徇私舞弊等現象的發生,通過激烈而公平的競爭,選擇優秀人才。

③平等原則。

在崗位競聘中,要對所有報名者一視同仁,不得人為地製造各種不平等的限製條件和各種不平等的優先、優惠政策,以提供平等的競爭機會,不拘一格地選擇、錄用各方麵的優秀人才。

④擇優錄取原則。

根據不同職位的要求,選擇優秀的與職位資格相匹配的人員進入相應崗位工作。

(2)組織崗位競聘的步驟。

①確定參加競聘的崗位。

企業必須根據企業的戰略目標,結合企業未來的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氛圍,對公開競聘進行係統思考,在合適的時機,選擇合適的崗位進行公開競聘。在選擇公開競聘崗位的時候,一般應該考慮三個重要因素:

●是否符合企業需要,是否符合企業的戰略發展、企業未來的組織結構變化及人力資源發展規劃的需要。

●崗位是否適合做公開競聘,一般說來,中高層崗位才適合用來做公開競聘。

●是否符合企業文化習慣和要求,必須考慮拿出來做公開競聘的崗位、相應的人力資源配套政策是員工可以接受的。

②製定和公布崗位競聘方案。

對於如何選擇公布的方式,我們要因人而異,因崗而異。必須對企業自身的情況進行分析:企業內部特別是普通員工對競聘的認識程度和期待程度、競聘崗位的層次及所需文化水平、參聘人員範圍、評審者對參聘人員的熟悉程度、可以用於內部競聘的時間和精力、打算在競聘工作中投入的財力、企業希望通過公開競聘所要達到的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等等。

無論采取哪種方式,最關鍵的是應該通過公布競聘方案的形式,向所有可能參聘的人員及所有員工傳遞一個這樣的信息:企業強調的是能力至上,鼓勵員工實現自身價值,為企業創造價值。

隨後,企業有必要召開競聘動員會,由評審者、組織者與廣大員工麵對麵地正式交流,鼓勵員工積極參與,並解答員工的一些疑慮,這可有效推動競聘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