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處世箴言(3 / 3)

世人說八股人才毫無用處,實則真八股人才亦極不易得。明代及國朝乾隆二三十年以前名儒名臣有不從八股出者乎?羅慎齋先生以八股教人,其八股亦多不可訓,然嚴樂園先生從之遊,卒為名臣。嚐言“得力於先生在一‘思’字”,蓋以慎齋教人作八股必沉思半日然後下筆,其識解必求出尋常意見之外乃首肯也。今之作者但知塗澤敷衍,揣摩腔調,並不講題中實理虛神、題解題分、章法股法,與僧眾誦經念佛何異?如是而求人才出其中,其可得哉?

家書:同治三年十月二十九日《與孝威》

[釋義]現今的人說八股人才根本沒有一點用處,實際上真正的八股人才也是很不容易找到的。明朝與清朝乾隆二三十年以前的名儒名臣,有哪一個不是出身於八股的呢?羅慎齋先生用八股之學教人,他的八股之學也大多不足為訓,但嚴樂園先生跟隨他遊學了一段時間,後終於成為名臣。嚴先生曾經說,“得益於羅慎齋先生的地方在於一個‘思’字”,大概因為羅慎齋教人做八股文時總要求學生一定要先沉思半天然後才下筆作文,他對文章的解釋也一定要探索出一般意義之上的精義後才表示首肯。現在的作者隻知道修飾文字,將就應付,模仿別人的做法,並不講究題中的真正道理、題解題分、章法股法,這同和尚誦經念佛有什麼不同?像這個樣子,卻要人才從它裏麵產生出來,這有可能嗎?

語雲:“秀才不中舉,歸家作小題。”蓋謂多做大題則思致庸鈍,詞意膚泛,搖筆滿紙,盡是陳言,何有一語道著?宜其不能動人心目也。要作幾篇好八股殊不容易。多讀書則義理不隔,肯用心則題蘊畢宣,而又於“法”、“脈”兩字細細推導,多求其合,乃可望有長進。若下筆構思盡歸踹寬一路,將終身無悟入處矣。

家書:光緒六年六月一日《與孝同》[釋義]俗話說:“秀才不中舉,歸家作小題。”這話大概是說大題目做多了,思路就會平庸遲鈍,詞意浮泛,雖然字寫了一滿紙,但都是陳言濫調,哪裏有一句話切中要害?這當然就不能讓別人賞心悅目了。要寫幾篇好八股文極不容易。多讀一些書,就不會不知道人情事理,肯動腦筋,文中的旨趣就會盎然全出,如果再在“法”、“脈”兩字上細細推敲、尋索,多多尋求與文題吻合之處,才可能有希望進步。假如構思、落筆都循俗套,那就一生都得不到入門的方法了。

爾輩少小,未嚐用心讀書,就天分而論,爾優於勳,然自汝兄亡後,家事分心,又不肯就師肄業,致所學旋荒,詩文不進且日退矣。付呈課文與詩均不見思路筆路,且語句亦多疵纇,膚庸淺滑,下筆滿紙。蓋由平時於義理少研求,惟揣摩時文腔調,以致於此。我馳驅戎馬,未暇督課,又未能擇延名師與爾講習,於爾輩何尤。茲將詩文評改寄還,爾可細心閱看。入居節署,讀書最樂,勉之,時不可失也。

家書:光緒六年七月二十日《與孝同》[釋義]你們都年輕,不曾用心讀書,拿天賦來說,你比孝勳還好。但從你哥哥死後,家事分心,你又不願意跟老師們學習,致使原來學到的東西,也一下子荒廢了,詩、文不進步,就會一天天退步。你寄給我看的詩和文章,都看不出明顯的思路、筆調,而且,語言也多數不妥當,平庸膚淺,滿紙無意義的字。這大概是因為平常對於學問研究得太少的原故,隻知道揣摸八股文的外麵的格式,因而就成了這個樣子。我從軍在外,沒有時間教你,又沒有選擇好老師給你講解過,對於你們來說,有什麼過失?現將詩、文評改,寄還給你,你可以仔細閱讀一下。居在官署中,讀書是最快樂的事,你要努力自勉,不能白白浪費時間。

習字

●字為心畫,維其有之,是以似人

●下筆不可稍涉草率

●要看清點畫間架爾小楷宜學帖,方有可觀。

家書:鹹豐十一年二月三日《與孝威》[釋義]你的小楷字該臨摹點字帖,才會有所長進。

閱爾屢次來稟,字畫均欠端秀,昨次字尤潦草不堪,意近來讀書少靜、專兩字工夫,故形於心跡者如此,可隨取古帖細心學之。年已十六,所學能否如古人百一,試自考而自策之。古人雲:“少時不學老時悔。”此語可常玩味,勿虛擲韶光為要。讀書不為科名,然八股、試帖、小楷亦初學必由之道,豈有讀書人家子弟八股、試帖、小楷事事不如人而得為佳子弟者?

家書:鹹豐十一年五月十二日《與孝威》[釋義]看你多次來信,文字都欠端正、秀麗,昨天的來信字跡特別潦草,不堪入目,想是最近一段時間讀書時“靜”、“專”兩字的功夫下得不夠,所以,於心跡上有這樣的表現,可即取古帖細心臨摹。你已有十六的年紀,所學習的東西能否有古人的百分之一,你要試著自己考察自己,激勵自己。古人說:“少年時期不努力學習,老年時就悔恨不已。”這句話可經常品味,最重要的是莫虛度年華。讀書不是純粹為了科舉功名,但八股文、試帖、小楷也是剛開始讀書的人的必由之路,哪有讀書人家的孩子八股文、試帖、小楷字樣樣比不上別人,卻能成為孩子們中的佼佼者的呢?

爾小楷全無端秀之氣,又橫行太稀,尚不如從前之好,須急取家中所有小楷帖,每日摹寫數百字,乃有長進,斷不可悠忽從事。

家書: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五日《與孝威》[釋義]你的小楷字沒有一點端正、秀麗之味,橫行的間隔也太稀疏,還比不上以前所寫的字那樣好了,必須迅速拿家中所收藏的小楷字帖進行練習,每天要臨摹數百個字,才會有所長進,絕不能隨意對待。

爾在家讀書須潛心玩索,勿務外為要。小楷須尋古帖摹寫,力求端秀,下筆不可稍涉草率。行書有一定寫法,不可亂寫,未嚐學習即不必寫,亦藏拙之一道也。程子雲“即此是敬”,老輩雲“寫字看人終身”,不可不知。

家書:鹹豐十一年九月三日《與孝威》[釋義]你在家讀書必須潛心回味、索求書中意趣,不要管外麵的事情。小楷字必須找古人字帖臨摹、練習,要盡力寫出它端正、秀麗的味兒來,要一筆一畫地練,一點也不能潦草。行書有一定的章法,不能亂寫,不曾學習就不要寫,這也是掩藏短處的方法之一。程顥說“這也是對人的恭敬”,老人們說“由寫字可看出一個人的一生”,這些你不能不清楚。

爾昨抄尋闈作,字畫潦草太甚,且多錯落,又未習行書,隨意亂寫,致難認識,殊不喜之。嗣後斷宜細心檢點,舉筆不可輕率也。

家書:同治元年閏八月二十一日《與孝威》[釋義]你這次所抄錄的應考之文,字寫得太潦草了,而且有很多錯誤、遺漏之處,你又沒有學過行書,隨便亂寫,叫別人很難認識,我非常不喜歡。以後絕對要細心留意,不能舉筆輕率了。

爾意必欲會試,吾不爾阻。其實則帖括之學亦無害於學問,且可藉此磨礱心性。隻如八股一種,若作得精切妥愜亦極不易。非多讀經書,博其義理之趣,多看經世有用之書,求諸事物之理,亦不能言之當於人心也。爾初學淺嚐,固宜其視此太易。今歲並未見爾寄文字來,閱字畫亦無長進,可見爾之不曾用心讀書,不留心學帖,乃妄意僥博科第,以便專心有用之學,吾所不解。

家書:同治三年八月六日《與孝威》[釋義]你一定要去參加會試,我不勸阻你。實際上,就算是帖括之學,也對學問沒有害處,而且,還可以藉它陶冶人的心性。隻拿八股文一門學科來說吧,假如真要將它做得精確妥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不多讀經傳之書,博采其義理旨趣;多看濟世有用的書,找到世間事物的規律,也不能將話語講得合乎人心的。你剛開始學,才接觸到它,當然會將它看得十分容易。今年並沒有看到你寄文章來,看你所寫的字也沒有什麼進步,可見你沒有用心讀過書,沒有注意過臨摹字帖,你竟然妄想在科舉中僥幸登第,以便專心研究經世致用的學問,我對此很不理解。

楷字總少帖意,是臨摹欠工夫,亦由心胸中少書味耳。及時力學,尚不為遲。來稟內有“庶覺陰侵,稍可避暑”兩語,“陰侵”兩字殊不妥,“侵”或是“浸”字之誤耶?

家書:光緒六年六月一日《與孝同》

[釋義]你的正楷字老是缺少字帖上的字的味兒,這是你臨摹的工夫下得不夠,也是因為心中缺少字味。如果趁早盡心竭力地學習,還不是太晚的時候。你的來信中有“庶覺陰侵,稍可避暑”兩句話,“陰侵”兩個字用得極不妥當,“侵”字也許是“浸”字之誤吧?

字為心畫,維其有之,是以似之,理固然耳。

文:宋嶽忠武書《出師表》跋後[釋義]字是一個人心跡的自然流露,隻因為心中有情愫在流動,所以,寫出來的字才會與它相似,這裏理所當然的事。

即如寫字,下筆時要如何詳審方免謬誤?行書點畫不可信手亂來,既未學寫,則端正作楷亦是藏拙之道,何為如此潦草取厭?爾筆資原不差,從前寫九宮格亦頗端秀,乃小楷全無長進,間架筆法全似未曾學書之人,殊可怪也。直行要整,橫行要密,今後切宜留心。每日取小楷帖摹寫三百字,一字要看清點畫間架;務求宛肖乃止。如果百日不間斷,必有可觀。程子作字最詳審,雲“即此是敬”,是一藝之微亦未可忽也。潦草即是不敬,雖小節必宜慎之。

家書:鹹豐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與孝威》

[釋義]就如寫字,落筆時要怎樣慎審才能避免出現差錯呢?練行書時一筆一畫都不能亂來,既然沒有學著寫,那麼,端端正正地寫楷書也是隱藏短處的方法,為什麼要寫得這麼潦草,讓人生厭呢?你的運筆的資質本來不錯,以前寫九宮格也寫得很端正、秀麗,小楷字竟然全無長進,字的結構、布局和筆法一如不曾學過書法的人,這點非常令人奇怪。豎行要整齊,橫行要綿密,今後應特別注意。每天用小楷字帖臨摹三百個字,練字時,每一個字都要看清它的結構、布局,以及筆畫,必求神似才罷。如果這樣不間斷地臨摹一百天,一定會有長進的。程顥寫字最審慎,他說:“這就是孝敬。”可見,一門技藝的任何小處也不能忽視。字跡潦草就是不恭敬,雖然是細小而無關大體之處,也一定要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