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處世箴言(2 / 3)

文:王壯武公養暇處題額跋尾

[釋義]大概認為天底下的人如果想成就一番事業,成就一番功名,那就一定要講究最根本的學問,這樣才可以使成就的事業功名永不衰朽,不然的話,沒有真才實學,僥幸獲得成功,那壞的影響就不能盡於言語了。

人生無處無書讀。

詩:題羅權如《讀書秋樹根圖》[釋義]一個人生在世上,沒有地方沒有書讀。

讀書方法

●讀書有味且從容

●讀書要目到,口到,心到

●讀書要循序漸進,熟讀深思

●求博而不返諸約,流弊殆不可勝言

●人生讀書得力隻有數年

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寫字,溫書要多遍數想解,讀生書要細心聽解。

家書:鹹豐二年《與孝威》[釋義]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以看清每一個字。念準每一個字,記住每一個字,練字,溫習功課都要反複思索其精要所在,上新課時,要細心聽取老師的講解。

人生讀書得力隻有數年。十六以前知識未開,二十五六以後人事漸雜,此數年中放過,則無成矣,勉之!

家書:鹹豐六年正月二十七日《與癸叟侄》

[釋義]一個人一生中讀書最見成效者僅有數年時間。十六歲以前知識尚未開發,二十五六歲以後,人情事務漸漸繁雜,這近十年的時間等閑放過,那就難以取得成就了,你一定要勤勉些。

讀書要目到、口到、心到。爾讀書不看清字畫偏旁,不辨明句讀,不記清首尾,是目不到也。喉、舌、唇、牙、齒五音並不清晰伶俐,蒙籠含糊,聽不明白,或多幾字,或少幾字,隻圖混過就是,是口不到也。經傳精義奧旨初學固不能通,至於大略粗解原易明白,稍肯用心體會,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虛字審其神氣,實字測其義理,自然漸有所悟。一時思索不得,即請先生解說;一時尚未融解,即將上下文或別章別部義理相近者反複推尋,務期了然於心,了然於口,始可放手。總要將此心運在字裏行間,時複思繹,乃為心到。

家書:鹹豐十年正月三十日《與孝威孝寬》[釋義]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你們讀書不看清每個字的筆畫、偏旁;不分辨明白何處為語意已盡處,何處為語意未盡可必須停頓處;不記清一句話起自何處,何處結尾,這是眼未到。喉、舌、唇、牙、齒五種音吐得並不清楚,有時多出幾個字來,有時又少念幾個字,隻求蒙混過關就行,這是口不到。經書的精微意義,深奧旨趣剛讀之時固然無法通曉,但它們的大概意思,粗淺解釋從根本上講還是容易領會的,隻要願意稍微多用點心體會,每一個字都求得它的準確位置,每一句話都找到它的完美義理,每一件事都細究出它的來龍去脈,虛詞審辨它所表述的語氣,實詞則揣測推敲它的正確意義,這樣,自然而然就能漸漸有所領悟了。如果一時間思考、尋索不出其意義,就請老師為我講解;如果仍不清楚,就拿上、下文或別的篇章或別的部類之文中意義與此相近的字來對照、類比,反複推敲,一定要求得了然於心,了然於口,才可罷手。必須全身心地融入文章的字裏行間,時時刻刻反複思索、尋究其意義,隻有這樣,才稱得上心到。

讀書要循序漸進,熟讀深思,務在從容涵泳以博其義理之趣,不可隻做苟且草率工夫,所以養心者在此,所以養身者在此。

家書:鹹豐十一年正月二日《與孝威》

[釋義]讀書要循序漸進,文章要讀熟,要深入思考,務必於舒緩、沉醉之中獲取其文義旨趣,不可馬虎草率,隻做表麵文章,這樣讀書,才能使心性得到陶冶,使身體獲得調養。

讀書總要涵泳從容,不可圖快潦草,切切!

家書:鹹豐十一年二月三日《與孝威》

[釋義]無論讀什麼書都要沉浸其中,不急不躁,不能馬虎草率,貪多求快,切切!

讀書不必急求進功,隻要有恒無間,養得此心純一專靜,自然所學日進耳。

家書:鹹豐十一年五月十三日《與周夫人》

[釋義]讀書不要急於求功,隻要持之有恒,不時斷時續,將心境調養得專注,寧靜,純一,學問自然就會日益精進了。

讀書先須明理,非循序漸進。熟讀深思,不能有所開悟。爾從前讀書隻是一味草率,故窮年伏案則進境殊少。

家書:鹹豐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與孝威》[釋義]讀書首先必須明白事理,如果不循序漸進,熟讀文章,深入思考,就不可能領悟到什麼東西。你以前讀書一味隻是草率,所以,整年伏在桌上讀書,卻進步不大。

爾在家專意讀書為要。當塗夏弢甫先生炘贈我《小學》、《孝經》、《近思錄》、《四書》四種,刻本極精;又送爾曹龍尾研四枚,亦非易得之物。吾於屯軍樂平段家時,無意中得東坡書手卷一軸,元明人題跋頗多,極可愛玩;又石庵先生手書一冊,皆至寶。今以與爾曹,好為藏之。若我治軍之暇尚有餘力,當翻刻《小學》、《孝經》、《四書》、《近思錄》四種以惠吾湘士人,爾曹學業稍進,能供校刊之役則尤幸甚。

家書:鹹豐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與孝威》[釋義]你在家裏最要緊的事就是專心讀書。當塗人夏弢甫先生贈我的《小學》、《孝經》、《近思錄》、《四書》四種書,都刻得非常精致;還送給你們四方龍尾硯台,也都不是隨便可以獲得的珍品。我駐軍於樂平段某家裏時,無意中獲得蘇東坡親手寫的一軸字,上麵有元、明兩代人的很多題跋,讓人愛不釋手;還有石庵先生手書一冊,都是至為珍貴的文物,現贈給你們,你們要好好保存。假如我帶兵之暇猶有餘力,該重刻《小學》、《孝經》、《四書》、《近思錄》四種書籍,讓我三湘人士從中獲取教益。你們學業有所長進後,如果能擔負校讎刊刻的任務,那更讓人欣慰。

今爾等讀書總是混過日子,身在案前,耳目不知用到何處,心中胡思亂想,全無收斂歸著之時。悠悠忽忽,日複一日,好似讀書是答應人家工夫,是欺哄人家,掩飾人家耳目的勾當。昨日所不知不能者,今日仍是不知不能;去年所不知不能者,今年仍是不知不能。孝威今年十五,孝寬今年十四,轉眼就長大成人矣。從前所知所能者,究竟能比鄉村子弟之佳者否?試自忖之。

家書:鹹豐十年正月三十日《與孝威孝寬》

[釋義]你們現在讀書老是圖混日子,人坐在書桌前,但耳朵眼睛卻不知道用到什麼地方去了,心中一派胡思亂想,根本就沒有將心思收住,把它放到書本上來的時候。漫不經心,日複一日,好像讀書是答應給人家做工一樣,是欺詐哄騙他人、遮掩別人耳朵、眼睛的事情,昨天不知道、不會做的,今天依舊不知道、不會做;去年不知道、不會做的,今年依舊不知道、不會做。孝威今年十五歲,孝寬今年十四歲,轉眼之間將長大成人了。你們以前知曉的,會做的,同鄉村的農家孩子中的佼佼者相比,到底比得上不?你們要暗自思考啊!

至科第一事無足重輕,名之立與不立,人之傳與不傳,並不在此。兒言欲早得科第,免留心帖括,得及早為有用之學。如其誠然,亦見誌趣之不苟,然吾不能無疑。科第之學本無與於事業,然欲求有以取科第之具,則正自不易,非熟讀經史必不能通達事理,非潛心玩索不必不能體認入微。

家書:同治三年十月二十九日《與孝威》

[釋義]至於科舉登第一事,本來是無足輕重的,一個人一生能不能成名,能不能傳於後世,根本上不是由科舉決定的。你說想早點獲取科名,免得一天到晚將心思花在帖括之學上麵,那樣還能夠盡早研究經世有用的學問。假如你真是這樣想的,也可以由此看出你的誌向意趣絕對不俗,但是,我不能不對你所說的這些話提出疑點來。科舉之學確實無補於事業,但是,一個人如果真正尋索到那獲取科名的本領,那也確非容易的事,不熟讀經傳史書,就不能通曉人情事理,不全心全意地品味書中旨趣,一定不能對那些事理體察入微。

《易》曰:“君子以朋友講習。”夫子以學之不講為憂,蓋明於心而不宣諸口,則旨趣未暢,其必往複辯論,而後人已共浹洽於中也。

文:南菁書院題額跋尾[釋義]《易》中說:“君子與朋友們一起探討學問。”孔夫子對隻學而不講述特別擔憂,大概因為心中明白,但不從口裏表達出來,書中的道理就沒有被人順暢無礙地掌握好,一定要來回辯論,然後才能使別人和自己一起了然於心吧。

求博而不返諸約,流弊殆不可勝言。

文:南菁書院題額跋尾[釋義]貪圖博學飽覽,卻不最終返回精約之上的話,那壞處大概是無法用言語說盡的。

繹誌多忘嗟老大,

讀書有味且從容。

聯語:南菁書院講堂聯[釋義]誌向始終如一,你就會忘記對自己已年老體衰的悲歎;書中有無窮無盡的滋味,但隻有從容不迫,才可能全部領略到。

三日作一文一詩,每日寫大卷三開、白折三開,切要自定功課,有恒無間。

家書:同治四年正月二十八日《與孝威》[釋義]每三天要作一首詩,寫一篇文章,每天要練習三張大卷、三張白折的字,一定要自已設定功課,並持之以恒,不要時斷時續。

作文要領

●語語皆印心而出

●多讀書則義理不隔,肯用心則題蘊畢宣

●細細推尋“法”、“脈”兩字

所論重經濟而輕文章亦有所見,然文章亦談何容易。且無論古之所謂文章者何若,即說韓、柳、歐、蘇之古文,李、杜之詩,皆盡一生聰明學問然後得以名世,古今能幾及者究有幾人?又無論此等文章,即八股文、排律詩,若要作得妥當,語語皆印心而出,亦一代可得幾人?一人可得幾篇乎?

家書:同治二年正月六日《與孝威》[釋義]你關於目下重經世濟用而輕視文學的論述也有見地,但真講寫文章又談何容易。姑且不說遠古時期所說的文學是個什麼樣子,就說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的古文,李白、杜甫的詩吧,那都是各位作家傾盡一生的智慧、學問於其中,然後才得以著稱於世的,自古及今,能比得上他們的能有幾個?又不說這樣的文章吧,就說八股文排律詩,如是要做得合乎標準,每句話都自內心中湧出,也一代之內能找到幾個這樣的人?一個人能寫出幾篇這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