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讀懂別人的性格密碼——了解他人(2)(3 / 3)

實驗有四種情境:

肯定——讓第一組被試始終得到好的評價:假被試從一開始就表示欣賞和喜歡他們。

否定——對於第二組被試,假被試從始至終都對他們持否定態度。

提高——對第三組,前幾次評價是否定的,後幾次則由否定逐漸轉向肯定。

降低——對第四組,前幾次評價是肯定的,後幾次則由肯定逐漸轉向否定。

隨後,研究者問所有被試對這個助手的喜歡程度,讓他們從-10到+10的量表上作答案,結果發現,喜歡程度的平均分:第一組的得分是+6.42,第二組為+2.52,第三組為+7.67,第四組為+0.87。這個實驗最後的結論就是:你肯定別人,別人也喜歡你;你否定別人,別人也不喜歡你。

一位老人,每天都要坐在路邊的椅子上,向開車經過鎮上的人打招呼。有一天,他的孫女在他身旁,陪他聊天。這時有一位遊客模樣的陌生人在路邊四處打聽,看樣子想找個地方住下來。

陌生人從老人身邊走過,問道:“請問大爺,住在這座城鎮還不錯吧?”

老人慢慢轉過來回答:“你原來住的城鎮怎麼樣?”

遊客說:“在我原來住的地方,人人都很喜歡批評別人。鄰居之間常說閑話,總之那地方很不好住。我真高興能夠離開,那不是個令人愉快的地方。”搖椅上的老人對陌生人說:“那我得告訴你,其實這裏也差不多。”

過了一會兒,一輛載著一家人的大車在老人旁邊的加油站停下來加油。車子慢慢開進加油站,停在老先生和他孫女坐的地方。

這時,父親從車上走下來,向老人說道:“住在這市鎮不錯吧?”老人沒有回答,又問道:“你原來住的地方怎樣?”父親看著老人說:“我原來住的城鎮每個人都很親切,人人都願幫助鄰居。無論去哪裏,總會有人跟你打招呼,說謝謝,我真舍不得離開。”老人看著這位父親,臉上露出和藹的微笑:“其實這裏也差不多。”

車子開動了。那位父親向老人說了聲謝謝,驅車離開。等到那家人走遠,孫女抬頭問老人:“爺爺,為什麼你告訴第一個人這裏很可怕,卻告訴第二個人這裏很好呢?”老人慈祥地看著孫女說:“不管你搬到哪裏,你都會帶著自己的態度,那地方可怕或可愛,全在於你自己!”

沒錯,別人對你的態度,首先取決於你對別人的態度。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並不注意自己的態度,而是習慣於在別人的身上找毛病,覺得受到了別人的冷落,就是因為別人對自己的看不起,或者是對方不懂得禮貌,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受到了他人的誤解和冷落,我們首先要檢討自己對別人的態度,如果你一直是挑剔的、冷淡的、苛刻的,那麼別人自然不會對你熱情。可是如果你用一顆熱情、寬容、充滿關愛的心去對待別人,相信別人也會逐漸向你展露微笑。

要讓對方具有你期望的素質,就要用他仿佛真的具有那種素質的眼光去欣賞他。

——林肯

破解對方的身體語言

20世紀50年代,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阿爾伯特·麥拉賓在《沉默的語言》一書中指出:人的感情和態度能用聲音表達的隻有不到40%,而無聲的肢體動作表達的能達到50%。可見,身體的動作對於人們表達自己的感情起著主導作用。盡管大多數研究人員都認為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非語言文字——身體動作的溝通,但人們卻對此並不在意。

為了能找到個更有趣的方式來解說身體動作的作用,我們不妨來談談傳奇的占卜術。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沒有辦法理解一個算命或者占卜者是如何知道你那麼多的事情的。所以,你會認為這是一種靈幻的本事。但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這些從業者實際上是使用一種被稱作“讀心術”的方法來“讀”懂對方的想法的。

究其根源,這種方法就是基於仔細觀察個人的肢體語言信號,以及對人類本性的理解而展開的一種解讀。也就是說,每當占卜師拿出水晶球,認真觀察的時候,他實際上也在解讀每個人肢體動作背後的深意。他將從對方的外表特征、談話,以及提出的各種問題來對此人進行初步的斷定,然後再將信息綜合起來,根據以往的經驗,提供給人們一個模棱兩可但似乎又十分有道理的答案。

人們無法想到,在幾千年的進化曆程中,一些因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不隨意的身體運動,會演變成一門借助身體移動、麵部表情、姿勢、手勢與其他談話人的位置或距離等變化來進行信息溝通的學問。當我們稱這些為身體語言時,同時就承認了,在人們身上,有一種隱含著、未說出口的話,或沒有完全表達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