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的結果十之八九會使雙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絕對正確。對我們年輕人來說尤其如此,當別人批駁你的觀點的時候,你會比以前更加堅持,當然對方在被你批駁的時候,也會如此。不管這場爭論誰對誰錯,你都會輸。因為如果你的勝利使對方的論點被攻擊得千瘡百孔,證明他一無是處,他會自慚形穢。你傷了他的自尊,他會怨恨你,並且想辦法在下一次的談論中找到你的破綻,令你也顏麵盡失。
威爾遜總統任內的財政部長威廉·麥肯羅以多年政治生涯獲得的經驗,說了一句話:“靠辯論不可能使無知的人服氣。”
那麼能影響別人的是什麼?你可以改變自己的語氣和語調,不要表現出是在與別人爭論,而是與別人協商或者向別人請教。
例如,當你和一個剛認識的朋友去茶餐廳點餐的時候,你可以說:
——綠茶?
——要不要來杯綠茶先潤潤喉?
——看你有點無精打采,是不是先喝杯茶提提神?
——我想要綠茶,你呢?
——這裏的綠茶很不錯,要不要試一下?
你還可以提出更多種的方式,來影響對方做出決定,讓對方覺得你是在為他著想,你的建議就會管用得多。
你也可以直接采取行動。偉大的科學家諾貝爾就是用行動來證明他自己的,雖然為此他曾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諾貝爾從決定改進炸藥生產的那一刻起,就走上了一條“眾叛親離”的道路,但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他開始了瘋狂的實驗。
在諾貝爾之前,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黑色火藥早已傳到歐洲。但黑色火藥的威力不夠大,而另一種新的炸藥又是個“爆脾氣”,容易爆炸,製造、存放和運輸都很危險,人們不知道該怎麼使用它。諾貝爾的哥哥曾試圖製造出更好的炸藥,但卻沒有實用價值。諾貝爾和他的弟弟一起建立了實驗室,繼續哥哥的研究。經過多次的試驗,諾貝爾終於發明了使硝酸甘油爆炸的有效方法,並取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權。
初獲成功之後,意外卻降臨了。1864年9月3日,實驗室發生爆炸,當場炸死了5人,其中包括諾貝爾的弟弟。這場事故不僅讓諾貝爾失去了親人,也失去了鄰居們的信任。再也沒有人願意他在附近辦實驗室,諾貝爾隻好把設備轉移到一隻船上。幾經波折,諾貝爾還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硝酸甘油工廠。
但世界各國買了他製造的硝酸甘油,經常發生爆炸事故:美國的一列火車,因炸藥爆炸,成了一堆廢鐵;德國的一家工廠,因炸藥爆炸,廠房和附近民房變成一片廢墟;“歐羅巴”號海輪,在大西洋上遇到大風顛簸,引起硝酸甘油爆炸,船沉人亡。世界各國對硝酸甘油失去信心,但諾貝爾沒有灰心,而是去想辦法解決硝酸甘油不穩定的問題。
1867年7月14日,諾貝爾在英國的一座礦山做了一次對比實驗:他先把一箱安全炸藥上點燃木柴,結果沒有爆炸;再把一箱安全炸藥從大約20米高的山崖上扔下去,結果,也沒有爆炸;然後,他在石洞中裝入安全炸藥,用雷管引爆,結果,都爆炸了。這次實驗,獲得了完全的成功,給參觀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諾貝爾的安全炸藥確實是安全的。不久,諾貝爾建立了安全炸藥托拉斯,向全世界推銷這種炸藥。
諾貝爾的一生,僅炸藥專利就達129種,他因此獲得的收益足夠用來支持諾貝爾獎基金。如果不是他埋頭行動,恐怕他的炸藥永遠也賣不出去。要先讓你的聽眾閉嘴,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你的觀點證明給別人看。
不要浪費一分鍾的時間來和別人爭論,如果你能確信自己是對的,就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果你確信別人是錯誤的,那還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因為,這最有益於你的選擇。
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
——莎士比亞
主動喜歡他人
在一次同學聚會上,你是主動去和老同學認識,還是等著別人來認出你,或者你幹脆不去,對任何人都沒有興趣?
“別人不喜歡我,我為什麼要去喜歡別人?”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遇到過。
症結在於,對方也帶著這樣的心理:
“他不喜歡我,我為什麼要喜歡他?”
“他喜歡我,我才喜歡他!”
在人際交往中,大部分人總喜歡別人主動向你示好,然後自己再選擇性地向別人示好。這樣的心理讓人們都牢牢地秉承著“靜觀其變”的原則,誰都不願意主動“先喜歡別人”,都“等著被喜歡”,如此一來,很多人便漸漸地有了“不被喜歡”而很“懊惱”的情緒。
其實,在與人交往中,想讓別人喜歡你,你要先喜歡別人。事實證明,先去喜歡他人的人往往有著良好的人際關係。
曾經有一個心理學家進行過這樣的研究。他請了許多被試來參加一項實驗,分為四組,其中一名被試其實是研究者的助手,即假被試。研究者安排這名假被試擔當這些被試們的臨時負責人。每當實驗休息時,這名助手就會離開被試們,到研究主持者的辦公室向其彙報情況,其中會談到對其他被試的印象和評價。被試們的休息室與研究主持者的辦公室隻有一牆之隔,雖然兩人壓低聲音談話,但是實驗以巧妙的安排,讓被試們每次都能清楚地聽到別人怎樣評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