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夜 青邙三重山(2 / 2)

“青邙山離這二十多公裏呢,怎麼過去?”我把車鑰匙重新裝進兜裏,看著徐長卿問。

“當然不能讓你靠兩隻小細腿走過去咯!看那,哥這次可是特意開車過來的。”徐長卿把右手別到背後,扔出一串鑰匙,然後用左手接住。耍完帥後,他又安慰我,說,“咱不傷心啊,衛道,哥一直覺得你那輛車太low,不符合咱們大作家的身份。等這次從西藏回來,哥陪你去買輛新的,海魂叉(瑪莎拉蒂)怎麼樣?”

不得不說,徐長卿這幾句話起了作用,經他這麼一說,我心裏好過了很多。丟下一句“懶得理你!”拔腿往他停車的方向走了過去。

我們沿著九溪大道開出去,上了104國道,又輾轉經過兩條無名的小路,才最終到達青邙山腳下的一個大型停車場。

這是我第一次來青邙山,之前對它的認識都是在別人的家長裏短中聽到的。讓我沒想到的是,青邙山完全不是我想像中的模樣。我一直以為它是一座被原始森林覆蓋的荒山,平時除了有人下葬之外罕有人煙;但卻沒想到它不光不是一座荒山,竟然還是一個景區!

我們停車的地方就是景區配套的停車場,現在雖然已經是晚上十點多,但景區依然燈火通明。我們剛停好車,一個十分敬業的老大爺就走了過來,從發票本上撕下一聯,遞給我們,用不標準的普通話說:“景區停車,十塊錢一小時。要過夜給你們打個折,一晚上三十五塊!”

我伸手接過發票,極不情願的交了錢。大爺十分高興,嘴裏不知道說著什麼,嘟嘟囔囔的走了。

“哎媽!青邙山AAAA級旅遊景區!你們城裏人真會玩,為了錢連個埋死人的地方都不放過!”徐長卿看著閃著彩光的一塊巨型石碑,朝我豎起了大拇指。

我不理會他,徑直走過去去看景區的宣傳,開始看到的都是些景區的基本信息,景區概況、遊覽地圖、門票等。我特意留意了一下門票價格,旺季居然要80元,都快趕上靈隱寺了!

再後來,一篇叫做《青邙山墓葬文化傳說》的宣傳廣告吸引了我。我仔細看下去,又對青邙山有了不同的認識。

按照文章描述,青邙山的墓葬群共分為三重:外重山、中重山和內重山,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所謂的“三重青邙三重葬,帝王將相居中央。”

外重山最大最廣,繞著15公裏青邙山綿延一圈的地方都叫外重山,這裏在青邙山的墓葬文化中,屬於最差的地域,但是對比起來,卻依然比九溪附近其它地方的風水要好了很多。而且,外重山也算自由開放,沒有那麼多條框限製,普通人家故去的人也可以葬在這裏。

而相比於外重山的“平民”身份,中重山就要高貴許多,據說在解放以前,隻有九溪當地有名望的家族和有錢有勢的地主老財才能下葬在那裏。而到了解放以後,中重山就更不會隨便讓人當做墓地了。因為為了經濟發展的需要,那裏已經被開發成了景區,也就是“青邙山AAAA級旅遊景區”的主體所在地。

這塊廣告牌雖然是在講青邙山的墓葬文化,但依然很市儈的講了中重山的很多旅遊設施,包括遊樂場啊、主題演出啊、鬼屋啊、百鳥樂園啊等等。在所有的景點中,文章重點講述了一座道觀——青烏觀。

據說青烏觀早在秦朝時就已經存在了,隻是後來曆經戰亂被毀掉了,現在的這座青烏觀是根據史料記載,在原地址的基礎上複原的。

青烏觀是“青邙山AAAA級旅遊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裏麵有很多修行的方士道者,據說精通玄學八卦,看透世事變遷。因為這個原因,每天去青烏觀測字求卦的人絡繹不絕。

青烏觀最引人矚目的地方是一座高十多米的太上老君石雕,而且這座石雕不是後期人工複製的,傳說是北宋時的著名道士陳摶老祖率領108位信眾建造的。建造雕像的石材不知道來自何處,從北宋到現在,經曆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這座雕像竟然沒有一絲損壞!

青烏觀還有一塊巨大的墓葬地,叫做“洞天福地”,能葬在裏麵的都是一些有身份的體麵人物。當然,如果家裏足夠有錢,能夠支付的起一大筆“香油錢”,也能葬在這塊被稱作方圓三百裏風水最佳的“洞天福地”裏。

至於內重山,文章沒有具體的介紹,隻提供了考古界的兩個不同觀點。第一個觀點說,內重山其實並不存在,關於內重山的傳說隻是一些後世小說家的杜撰。另一個觀點說內重山在北宋之前是存在的,後來因為地質原因,山體崩落,才最終和中重山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