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區社區群眾參與傳統體育活動現狀研究
體育與藝術
作者:楊飛 李鵬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實地訪談、數理統計等方法,對寶塔區群眾參與傳統體育活動現狀與需求趨向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寶塔區傳統體育活動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烙印,不能簡單地用全民健身等現代鍛煉標準加以衡量與評價;群眾性傳統體育活動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整體上參與傳統體育活動並不經常,以每月1-3次的比例最多,即參與頻度上離體育人口標準差距較大,亟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群眾性傳統體育活動與本地區商業與旅遊等活動關係密切,需求趨向體現出多元化特征。在整體需求趨向中,群眾傳統體育活動在保留傳統與特色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改造,大力發展群眾走健身娛樂之路。
【關鍵詞】傳統體育 群眾 需求 趨向 寶塔區社區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是指在中華曆史上一個或多個民族內流傳或繼承的體育活動的總稱,民族傳統體育是從民族共同體文化中剝離與凸顯出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式,主要是指我國各民族傳統的祛病、健身、習武和娛樂活動項目。其特點是以養生、衛國和娛樂身心為目的;注重形神兼顧,尤其是形與精、氣、神的結合;個人修煉身心,注重動靜結合;體育與德美結合,寓德美於體育活動之中。學習和研究民族傳統體育,有助於我們更加準確而深刻地認識民族文化,把握民族精神,繼承民族傳統文化;同時有助於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增進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延安位於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群山層疊,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交通不便使得延安地區民族傳統體育具有自己的特色的。加上延安具有淵源的曆史,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且不說軒轅黃帝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中華民族曆史上第一個部落聯盟國家。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黨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裏生活、戰鬥了13個春秋,並領導全國人民艱苦奮鬥,最終奪取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培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而在抗戰時期,為了激勵鼓舞民眾戰鬥的激情,秧歌和腰鼓等民族特色活動得到進一步開展。民族地區群眾性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是我國全民健身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第十二條明確要求:積極發展少數民族體育,在民族地區廣泛開展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主的體育健身活動。延安寶塔區一直是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交融地,其具有深遠的傳統文化底蘊。作為傳統文化活動重要內容的傳統體育活動,是寶塔區開展群眾體育和實施全民健身運動的重要內容和手段,本課題通過調查分析寶塔區社區群眾參與傳統體育活動的現狀,在了解該地區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的開展狀況下,針對該地區群眾的生活習慣和曆史文化提出一定的建議,在傳承優良傳統體育的前提下進行一定的改革創新,以達到健身、祛病和娛樂的作用,走健身娛樂的道路。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根據寶塔區群眾活動情況劃分,在寶塔區的蘭家坪卷煙廠廣場、羅家坪、鳳凰山舊址、王家坪革命紀念館、體育場、解放劇院、南橋7個群眾聚集地隨機抽取210人進行問卷調查,其中男91人、女119人,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43.3%和56.7%。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調研法。查閱了中國期刊網、延安大學圖書館等資料庫,取得大量相關文獻資料。
(2)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調查的。當場發放問卷並回收,整個調查共發放問卷210份,實際回收200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95.2%。
(3)實地訪談法。走訪了寶塔區社區的部分群眾並進行了深入的訪談。
(4)數理統計法。研究運用了數理統計的方法對調查的數據做了統計和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陝北傳統體育的項目與特點
延安地區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有:陝北秧歌及陝北“三鼓”,即安塞腰鼓、宜川胸鼓和洛川蹩鼓,其中以安塞腰鼓最具民族特色。陝北秧歌的曆史悠久,相傳北宋時已有,其形式多樣,是一種民間廣場集體歌舞藝術,表演起來,多姿多彩,紅火熱鬧,其表演形式的主要特點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在鑼鼓樂器伴奏下以腰部為中心點,頭和上體隨雙臂大幅度扭動,腳下以“十字步”作前進、後退、左騰、右躍的走動,上下協調,步調整齊,彩綢飛舞,彩扇翻騰,同時還可以伴隨著唱。安塞腰鼓也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曆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了黃土地上的狂飆,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陝北秧歌與安塞腰鼓近來在中國各地展現風采,並開始為世界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