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管理的必要性:第一,庫茲涅茲假說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收入差距先擴大再縮小。這種收入不平均和人均收入增加之間的倒U形關係,被稱為庫茲涅茲曲線。同樣,環境也存在著先惡化後改善的情況。第二,市場失靈。目前,發展中國家市場機製相對不健全、甚至扭曲或不存在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無法有效配置資源,其必然的結果就是環境惡化以及低效使用資源。而農村作為在發展中國家裏相對更不發達的經濟體,市場失靈必然引起環境最終破壞。第三,政府失靈——不作為。我國城鄉一體化中環境管理暴露出來的體製問題有:環境管理體係不完善;環境管理機構不健全;財政渠道的資金來源不夠;地方政府對於農村環境管理不夠重視。具體措施上的問題有:環保規劃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結構不合理。
四、環境管理的含義和特點
197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墨西哥“資源利用、環境與發展戰略方針”專題研討會對於“環境管理”的概念,達成共識:環境管理就是指采用政治、經濟、教育和科技技術等手段,對各種影響環境的活動進行監督和調整,協調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促成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進而可持續發展。環境管理具有以下五個特點:二重性、綜合性、區域性、廣泛性和自適應性。
環境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控製汙染,而控製汙染主要有兩種思路:指令控製或直接管製方法;市場激勵方法。
五、城鄉一體化中的環境管理的內容
城鄉一體化管理的範圍包括小城鎮(含集鎮、縣城和縣級市)和鄉村(含城市郊區),它包含自然環境要素、生產環境要素(工業的和農業的)以及生活環境要素。所以,城鄉一體化的環境管理相應的包括以下幾個內容。農業方麵:源頭總量控製製度;農業環境影響評價製度;農業清潔化生產。工業方麵:開展城鎮環保規劃製定工作;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強建設項目的管理;推廣高科技環保技術保護環境。農村生活方麵:建立農村生活汙染治理的運營機製和管理機製;實行生活垃圾和生活汙水汙染稅收和補貼製度;提高農村居民的參與程度。
六、我國城鄉一體化中必須加強的環境管理措施
第一,加強城鄉一體化中對環境管理的法律建設:推行城鄉一體化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製;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綜合治理措施;堅持“誰汙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誰破壞誰恢複”的原則;統一監督管理與分工負責相結合。第二,合理製定城鄉一體化中農村及鄉鎮環境規劃。第三,加大城鄉一體化中環境管理經費投入。第四,加大農村技術推廣力度,促進新型農村經濟發展。第五,加大環境保護宣傳,促進農民參與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大環保宣傳力度,實現環境信息公化,建立農民參與機製,讓農民真正參與,建立公眾監督製度,保障農民參與環境管理的權利。
參考文獻:
[1]同春芬,張齡娟.我國農村環境惡化的製度成因探索[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12).
[2]崔連香.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研究[D].福州:福建師範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