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探析(1 / 2)

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探析

理論研究

作者:張成虎 趙紫嫣

【摘要】我國正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就業結構之間的多重矛盾使得高校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文章從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大學生就業現狀入手,通過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產業結構調整中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 大學生就業 成因與對策

當前我國正處於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產業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此舉必然引起社會需求的變動,進而改變就業結構。在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這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就業問題解決得好壞,直接關係到我國的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一、產業結構調整與大學生就業現狀

2015年作為“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黨中央正在研究“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政方針,習近平近期講話中明確了“十三五”規劃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十大目標,並將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放在首位,同時特別提到要全麵解決好教育和就業等民生問題。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是緊密聯係的有機整體,產業結構調整帶動各行各業各層人才的需求變化,進而直接影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

(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變

1978-2014年,河北省GDP從183.06億元增長到29421.2億元,增長了160.7倍,逐年保持了高速的增長水平;第一產業GDP結構比重由1978年的28.5%下降到11.7%,降低了16.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GDP結構比重有小幅度波動,但變化不大;第三產業GDP結構比重由21.0%升至37.2%,增長16.2個百分點,比重仍低於第二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河北省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的變化也十分明顯。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由1978年的76.9%減到33.6%,降低了43.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勞動力比重由1978年的13.9%升至34.4%,升幅約2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勞動力比重由1978年的9.2%上升到32.1%,升幅約22.9個百分點。以上數據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基本條件,表明河北省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正在不斷優化。

(二)大學生就業現狀

自高校擴招後,2015年全國畢業生人數已高達的749萬人,河北省作為考生大省,全省高校畢業生35.11萬,中專職高技校畢業生40萬左右。麵對有限的就職崗位和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畢業即失業”的局麵不可避免。隨著經濟的發展,就業難的概念發生了實質的轉變——從傳統意義上的“找工作難”,到了新時代下的“高質就業難”。據統計顯示,河北省大學生期望就業城市排名靠前的依然是北上廣,大學生對就業空間的“自我壓縮”,使就業形勢更加緊迫。在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方麵,河北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意識薄弱,缺乏對創業的積極態度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綜上可見,大學生就業難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有越演越“難”的趨勢。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溫家寶曾指出,高校畢業生是我國寶貴的人力資源。但近年人才市場的信息表明,一方麵是大批畢業生麵臨“畢業即失業”的局麵,另一方麵是產業發展麵臨“千金難求一專才”的困擾,結構性失業已成為影響我國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影響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原因很多,就河北省來說,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分析。

(一)客觀原因

(1)高等教育結構調整滯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才市場對高校人才的強烈需求,各大高校不斷擴招,大學教育已由精英教育移向大眾教育。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造成專業結構性失衡。麵臨市場經濟的新格局,河北省高校的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依舊延用計劃經濟時期的模板——培養模式單一,特色專業、優勢專業不突出,缺乏整體規劃。其次,部分高校不能按照社會需求進行專業調整,使畢業生所學專業結構與市場需求出現錯位。例如,在2005年,英語專業在河北省堪稱是“熱門”專業,人才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局勢,故各大高校紛紛增設英語專業課程,但課程設置卻大同小異,短短十年,英語專業已成為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使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成為一大難題。

(2)社會保障製度滯後。從河北省就業保障的發展情況來看,現行的大學生就業保障政策在製定過程中缺乏對大學生擇業心態和就業期望的調查,在實施過程中政策間缺乏有效銜接,政策目標模糊,導致目標與結果偏離,就業保障效果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