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英語寫作模式的有效性研究(2 / 3)

相比結果教學法的一次性反饋評價機製,過程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信心,從各個方麵提高學生對寫作的認知,促使學生從寫作過程中獲得收獲,一點一滴的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另外,過程教學法也使得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鍛煉,重視他們在寫作過程中對於文章主題的把握、對語法的運用、對詞組的運用等等,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過程體裁法”的研究現狀

過程體裁法由英國Stirling大學的兩位學者在2000年提出,重點在於“過程”,就是先讓寫作者了解範文的創作目的、背景、取材、語境、寫作過程等等,然後對其分析研究,然後寫作者可以進行模仿寫作,然後在總結的過程中,給寫作者提供寫作素材、激發其寫作才能,讓他們在獨立寫作的過程中便有話可說有話可說。這是一種十分人性化的英語寫作方法,在寫作者寫作之前為其提供參考,不僅可以學習詞彙的運用方法和高水平的遣詞造句,而且還能懂得一些特定的英語知識和寫作技巧的運用,指導自己的獨立寫作。教師在教過程體裁法的過程中,可以對範文進行講解,然後在模仿寫作的過程中,讓寫作者運用到寫作中,最後教師再對其進行批改,指出寫作者的不足,充分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最後在獨立寫作的過程中,寫作者一反麵運用範文和教師指導的技巧,另一方麵發揮自己的獨創性。

盡管過程體裁法的優勢不言而喻,但是從實踐者的反饋信息了解到,該法所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例如:過程體裁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這種安排周詳分工精細在外語課時有限的情況下無法得以有效實施;強調通過範文分析,遏製了創造性寫作潛力的挖掘等。

(四)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反思

首先,已有多數研究都集中在第二語言寫作上,外語環境下的二語寫作的研究成果很少,對非英語國家的外語研究者對外語寫作研究的關注不夠。其次,雖然對英語寫作的討論很多,在此基礎上進行實證研究的並不多見,以係統的統計數據為基礎的實證研究顯然要比空洞的論述更具說服力。最後,在所有的研究中,研究主體相對單一和籠統。教學中典型的寫作模式對大學生是否有效,是否對高中低不同寫作水平的學生都有效,這些問題都有待於驗證。

三、寫作教學模式的實證對比研究

(一)研究內容

縱觀曆年四級成績,學生的寫作成績還未達到要求。因此,根據學生不同的寫作水平使用有針對性的寫作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文分別運用結果法,過程法和過程體裁法三種模式實施大學英語寫作,通過對比同一受試實驗前後各項數據,探索三種寫作模式和寫作水平之間的關係。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獻法,對比試驗法,統計分析法。

(三)實驗過程

(1)實驗對象。本實驗的受試對象來自於陝西學前師範學院漢語言文學係13級本科,實驗分別選取了三個平行班的學生作為被試,為了便於清楚明了的闡述整個研究過程,把被試班級稱之為A、B、C三個班,三個班級總人數均為50人,共150人。

(2)實驗內容。寫作任務:寫作任務均來自於四級模擬考試作文題,共五次,分別為Online Shopping,Creating a Green Campus,How Should Parents Help Children to be Independent,Du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Spelling,圖畫作文。要求:30分鍾完成且不少於120字。測試評分標準:對受試者的作文的評分完全按照四級作文評分標準。邀請兩名多次參加全國四級英語閱卷的教師並且使用句酷批改網(本網站是專業的英語寫作批閱的在線服務係統,已經被很多985和211高校采用)給出作文的最終得分。成績評定完後,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三個班級的寫作成績進行分析。實驗實施步驟。教學實驗的實施時間主要集中在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實驗過程中A班使用結果法,B班使用過程法,C班使用過程體裁法。在每一單元兩周教學周期中安排一次寫作課,且本實驗所有的測試和寫作任務都在課堂上進行。本課題實驗采用了語言學中經常使用的“組間比較”定量研究的方法。三個班級的總人數分別為50人,即三個班級中高中低三個寫作水平的學生分別為15,20,15人。各寫作模式的實驗步驟與過程。A班:結果法。1.熟悉範文;2.控製性訓練;3.指導性訓練;4.自由寫作。B班:過程法。1.輸入階段。2.寫初稿。3.修改階段。4.重寫階段。5.定稿階段。6.教師終端反饋階段。C班:過程體裁法。1.閱讀範文;2.分析範文;3.模仿寫作;4.獨立寫作,5.編輯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