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1980年間,由於資本控製以及當時國際投資者對中國金融市場監管和開放程度缺乏信心,中國資本流入總額較低。1984年後,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其他投資”項目顯著增加,並逐漸成為80年代資本總流入中的主體部分。1980年至1991年,外商直接投資(FDI)逐漸增加,並於90年代中期顯著增加。在1990至2000十年中,受到中國資本賬戶的選擇性開放影響,FDI成為資本流入主體,並且沒有收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保持在相當高的水平。在亞洲金融危機後,除FDI外其餘資本組成部分均有明顯外流,且這些項目的資本淨流入在2-3年後才有所回升。相關數據顯示,在2002-2003年保持50億美元附近小幅度變化後,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在2004年增加到近61億美元。2008年以來,資本流入受金融危機影響有一定程度下滑,在2012年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有回升趨勢。
圖1 中國FDI增長率和GDP增長率
從圖1中可以看出,利用外資對中國經濟增長做出巨大貢獻。外資增長率的變化與GDP增長率的變化基本一致。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成果,中國在1990-1999年10.1%的平均經濟增長率中,直接由外資產生的貢獻約占3%。
(二)國際資本流動影響的統計分析
將相關數據輸入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回歸方程,並根據統計量分析回歸方程顯著性,並進行相關變量顯著性檢驗。
(1)利用外資對GDP的影響:
GDP=-11100966.6312+432.365991789*FORINV1
(t統計量) (-4.767374) (11.87510)
R2=0.946315; F=141.0180;D.W.=1.5811212
回歸分析表明,實際利用外資與中國GDP總量存在高度正相關性,在1999至2012年間,實際利用外資額每增加1百萬美元,我國GDP相應增加432.366百萬美元。由於外資利用有助於引進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因此會對GDP總量產生一定長效影響。
(2)利用外資對於中國外彙儲備的影響:
EXRESERVE=-1954159.09555+44.0501905057*FORINV
(t統計量) (-10.84034) (19.35802)
R2=0.968971;F=374.7329;D.W.=1.690592
回歸分析表明,國際資本流入對於中國的外彙儲備增加起到了積極影響。外資的流入,必然有一部分投資轉化為國內采購,從而會增加外彙市場供給。在進口增長仍然存在一定外彙壓力條件下,有利於穩定彙率和增加外彙儲備。
(3)利用外資對於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IMPEXP=-370061.246582 +8.75465984579*FORINV
(t統計量) (-6.764548) (12.15717)
R2=0.930729; F=147.7968;D.W.=2.073874
回歸結果表明,利用外資對於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額產生了促進作用。
(4)利用外資對於中國就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