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際資本流動對我經濟影響
經濟研究
作者:白心磊
【摘要】國際資本流動對各國經濟活動影響深遠,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國際濟現象。隨著經濟全球化、通訊技術進步、金融創新和管製放鬆,國際資本流動規模迅速擴大,流動速度不斷加快。本文結合1990 -2011年數據,建立回歸模型分析國際資本流動對我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結果表明國際資本流動對我GDP、進出口貿易和外彙儲備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國際資本流動 宏觀經濟因素 因素
一、引言
在金本位盛行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資本流動迅速發展。隨後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實行嚴格的資本管製,國際資本流動處於低潮。二戰結束後,各國資本管製逐步放鬆,國際資本流動逐漸恢複,並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經濟全球化將世界經濟帶入一個全新時代。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自由化,一方麵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另一方麵也會使世界經濟更加充滿不確定性和風險。特別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後,美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向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由於發達經濟體恢複緩慢,新興經濟體迅速複蘇,國際資本從發達經濟體流向新興經濟體,使其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管理變得更為複雜。
改革開放前,中國雖然有過利用外資經曆,但國際資本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主要在改革開放後體現。在利用外資實踐的初期,中國的外資利用經曆了一些波折,積累了許多經驗,但始終不斷發展,不斷進步。1986年,隨著《外資企業法》和《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決定》的頒布,中國利用外資政策開始不斷發展,利用外資的環境不斷改善,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逐漸明確,並逐步加強對利用外資工作的管理和引導。加入WTO前後,中國利用外資情況穩步發展,結合國內宏觀經濟發展情況以及國際形勢變化,外資政策不斷調整,以充分利用外資的效益,並主動應對可能帶來的問題。中國目前占世界貿易總額6%,並且在2003年超過美國成為國外直接投資(FDI)的最主要目的地。
隨著外商在中國投資規模逐漸擴大,其作用日益深遠,逐漸成為國民經濟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利用外資投入到通信、能源等國民經濟發展重點部門和國有企業技術改造,擴大相應產業的生產能力,為今後經濟增長奠定基礎。同時,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擴大了國家財政收入的來源,緩解了就業壓力,為中國的勞動力提供了與資本要素結合的機會。此外,由於外商直接來華投資辦企業,國外的先進技術向中國轉移,帶動了相關工業的技術進步,不僅縮小國內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同時帶動國內相關技術發展。與此同時,利用外資也產生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利用優惠政策吸引外資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做法,然而過度使用優惠政策甚至濫用,使內外資企業在競爭中地位不公平,對中國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結構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外資企業一係列入侵式戰略也對我國相應產業日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外資企業“人才本土化”戰略,使我國高層人才流失;外資利用優勢地位對尚未認識到品牌重要性的中國企業進行打壓,導致很多中國品牌被取代;跨國公司對中國某些產業形成壟斷,產業安全受到嚴峻考驗。
本文試圖考察國際資本流動與中國宏觀經濟諸多方麵相關關係,以了解國際資本流動對宏觀經濟體影響,並為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二、實證分析
(一)利用外資規模和結構的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