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統經濟學與循環經濟學的理論研究(1 / 2)

傳統經濟學與循環經濟學的理論研究

經濟研究

作者:黃昳昕 夏侯健丹

【摘要】在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向生態文明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循環經濟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發展模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循環經濟學理論較之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顯示出了自身的優越性,並對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發起了挑戰。但是,循環經濟的發展並不是一味的對傳統經濟進行否定,而是在原有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實現市場經濟的綠色化發展。

【關鍵詞】傳統經濟 循環經濟 資源 環境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激化了經濟活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人類尋求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逐漸縮小,在此背景下,出現了循環經濟的概念。循環經濟是在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循環經濟逐漸被我國認可和引用,相比之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其顯示了自身的優越性,因此,需要有關人員不斷對循環經濟理論上進行新的探求。

一、循環經濟理論與傳統經濟理論的區別

(一)內涵上

傳統經濟學是指以“經濟人”為理論的前提假設來研究人類社會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係的科學。其中,“經濟人”內涵包含兩個方麵:第一,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且人都是自私的;第二,每個人都是理性的,都精通算計。

循環經濟學又叫做物質循環流動型經濟。是指以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為核心,在人、自然和科技發展的環境下,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以及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過程中,將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來增長經濟價值的方式,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發展的經濟增長方式。

(二)物流方向上

傳統經濟是一種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是由資源—產品—消費—排放幾部分構成的。人們通常通過生產和消費,最大限度上的將地球上的資源開采出來,並將產品生產和消費之後的空氣汙染物排放到空氣、土壤或者水係之中。

循環經濟是從將資源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以實現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開采和利用資源。實現清潔生產、廢棄物、開采資源的綜合利用,並將可持續和可重複利用的資源進行循環利用。在物流方向上形成了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反饋流程。

(三)基本特征上

傳統經濟的基本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環經濟的基本特征是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減量化能夠減少生產和消費中物質能源的流量,再利用能夠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強度,再循環能夠將產品使用後的產生的垃圾資源轉變成再生資源。

二、循環經濟在傳統經濟理論上的發展

循環經濟較之傳統經濟,其倡導的是一種和環境和諧發展的經濟模式,其最終發展目的是實現資源的最優生產、減少浪費和廢棄物的排放。相比傳統經濟而言,循環經濟主要在理論上實現了以下幾個方麵的突破。

(一)新的發展觀

傳統經濟將經濟發展和進步等同於經濟增長,將社會發展僅僅歸結於國民經濟增長,這種片麵、落後的經濟增長方式嚴重危害了人們生存和發展,造成了一係列資源環境問題。而循環經濟擺脫了傳統經濟增長的虛假性觀念,實現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了新的發展觀。新發展觀認為,生態環境的承受力以及自然資源的可開采率都是有限的,社會的經濟發展不能進行超越自然環境承受力的開采,要實現資源環境和經濟增長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要能夠為了自然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放棄局部的經濟利益以及眼前的利益,杜絕急功近利的追求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