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初讀課文,提問:桑娜在見到西蒙死後,心理是怎樣想的?找出關鍵句子“她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她覺得自己非這樣做不可”。理解“非……不可……”的含義。
第二步:抓住“熬”字做文章。要學生體會“熬”含有哪些意思。學生是這樣回答的:
生:我覺得“熬”字也說明桑娜和漁夫在勤勞地度日。
生:“熬”字既說明了桑娜家窮,又為桑娜矛盾的心理作鋪墊。
(師肯定學生的回答,找出描寫桑娜矛盾的內心活動的句子,通過對桑娜心理變化的體會,了解人物的品質。)
生:老師,剛才的學習,我覺得我能了解桑娜和漁夫善良美好的品質了。
第三步:發揮創造力,續寫《窮人》。
抓住“熬”字,讓學生在學習時始終處於興奮狀態,他們既覺得學習內容有“挑戰性”,又覺得這個“挑戰”並不難,隻需要多讀讀課文,動動腦筋就能夠找到答案。因此,整堂課老師隻是在穿針引線,而學生處於以自學、交流為主的氣氛中,主宰了自己的學習進程。給學生設計具有可行性的教學內容,達到了尊重學生,把課堂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的目的。
三、創新性
語文課程是小學課程中比較重要的一門功課,因此,在語文教學設計中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孩子們的創造才能,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閱讀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一些閱讀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閱讀一篇文章時,采用多種方法,用最短的時間理解文章。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要教給學生走出傳統學習框框的方法:(1)直奔中心法,即找到全文的中心句或中心詞,在中心句或中心詞的統領下去學習全文;(2)跳躍式閱讀法,即對篇幅比較長,前後段落之間有緊密聯係的課文,可以摒棄逐字逐句學習的方法,隻跳躍性地學習重點段,培養學生注意事物之間的聯係;(3)倒置法,即先學後麵的段落,再學前麵的段落。靈活善變的閱讀方法更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老師把這些具有創新意識的閱讀方法傳授給學生時,學生覺得和以前的傳統方法相比,有了些難度,的確要集中精力,開動腦筋才行。隻有當他們掌握這些方法時,學習興趣才會高漲,課堂教學才會煥發勃勃的生機。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東渡實驗學校)
編輯/張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