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大城市綠化建設,強化生態綠化
第一,增加城市綠化和人均綠地麵積。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城市綠化和人均綠地麵積要達標,這是紅寺堡區城市化建設和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標之一。為此,要抓好城市綠化工程建設和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城市綠化、公共綠地和城市道路、河道兩側綠化建設為重點,形成麵、線、點相結合的城市綠地係統。在城市綠地布局上,加強城市周邊地區綠化隔離帶的建設,盡快形成完整的城市外圍保護綠帶,防範和減少風沙的侵襲和危害,使紅寺堡區成為一個充滿生機的、老百姓健康生活的重要價值源泉。
第二,加強城市水源地的生態綠地建設和保護。生態綠化是生態城市建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生態城市要突出綠化建設,就必須構築綠地係統。基於紅寺堡區水資源量少、質差的特點,綠地係統的建設包括:首先,必須優先保證城市水源地生態綠地的建設和保護。其目的是增強水源涵養能力,遏製水土流失;其次,加強公園、綠化帶等綠地的建設和自然風景的保護,確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綠地和生態用地,逐步達到國家對生態城市人均綠地的指標要求;主城區綠化主要以公園綠地、街旁綠地、防護綠地、道路綠地、廣場綠化、生態整治工程等為主,形成主城區的綠色屏障;再次,在綠化建設的植物種植結構上,應優先考慮城市綠化建設的生態效益,兼顧景觀效益,重點培育種植適宜寧夏幹旱氣候條件的植物品種,大力發展節水型綠化;最後,加強丘陵地區山體植被恢複和植樹育草建設,即充分利用山區的荒山和丘陵地,采用人工植樹等多種措施,加快綠化步伐,在溝河兩側、渠兩岸及防洪堤植樹造林,形成生態防護綠化帶。此外,還要加強城市風景名勝區基礎設施建設和風景名勝區的維護和保護,以建立人與自然更高水平的和諧。
四、穩步開展生態經濟建設
在城市生態的係統建設中,生態經濟的發展建設是至關重要的。在這一過程中,首先必須著眼於產業的選擇、調整與發展,才能使城市經濟係統的發展符合生態城市發展趨勢的要求。因此,進行以產業結構調整為核心的經濟係統建設,必須根據這一發展趨勢,選擇發展生態產業,即將城市區域經濟建設成為生態經濟產業區,形成生態意識濃厚的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第三產業相統一的生態經濟城市,以充分發揮區域生態經濟係統的整體功能,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生態化發展。就紅寺堡區而言,應當采取如下措施:
(一)發展綠色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係統科學方法,以維護人的身心健康為宗旨,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功能良性循環的一種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它是對傳統農業的揚棄,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利於自然生態的保護和恢複,對環境帶來的汙染也會大大降低。結合紅寺堡當前實際,要建設生態城市必須發展生態型農業,主要從以下兩方麵著手:
第一,農業生產和生態的統一。紅寺堡是寧夏中部幹旱帶上重要的農業經濟發展區,有比較豐富的各類自然生態資源,比如草山資源和以馬鈴薯、中藥材、油料等為主的農畜土特產品資源等。這些資源有巨大的需求市場,與周邊地區之間通過合理的組合配置,可以在農業方麵形成互補的關係,有利於特殊農產品供給基地的建立。但是由於缺乏有組織的規模化種植與開發利用,開發的結果,既浪費資源,又破壞生態環境。根據紅寺堡區的規劃,紅寺堡區的一般鎮(如南川鄉、大河鄉)均屬重點發展養殖業、種植業的區域,如果搞得好的話,可以形成一定規模。為此,依照生態農業發展的模式與思路,紅寺堡區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可以設計形成一個物質循環圈,即以生豬糞尿飼養水生植物,再把水生植物淨化後的水引入魚池中,之後將魚取食後的水作為灌溉用水種植水稻,最後將稻田水提升用來豬舍用水。這一循環圈為這一鏈條上的各種生物創造了合適的生態環境和生長繁殖條件,達到了生產和生態的有機統一,是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綠色食品、發展生態農業的一種積極途徑。
第二,推動生態農業產業化。這主要是指在發展模式上改變粗放的農業經營模式,積極發展農產品的深加工業,形成農戶加公司的模式,推進農業的規模化區域性開發。在產業品種選擇上,著力培育與發展符合本地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的產品,如釀酒葡萄、高酸蘋果、中藥材等特色農業。同時,大力開展“生態示範區”創建活動,推動農業產業化向生態、環保的方向發展,以實現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生態城市建設是以農村經濟的推力為前提的。建設生態城市既需要第一產業的支持,又不能靠掠奪農村資源環境獲得自身的生態化。生態城市是一個統一和諧的係統,隻有一方麵搞好生態農村、生態農業的建設,一方麵使城市在生態方麵實現自營運,減少對外來係統的依賴,實現城鄉一體化,使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相輔相成,才是建設區域化生態城市的根本。
(二)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生態工業的進程
循環經濟也稱為資源閉環利用型經濟,它是在保持生產擴大和經濟增長的同時,通過建立資源、生產、產品、消費及廢棄物再資源化的方式實現產品生產的清潔閉環流動模式。生態工業即是依據生態經濟學這一原理,以節約資源、清潔生產和廢棄物多層次循環利用等為特征,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依托,運用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係統工程的方法經營和管理的一種綜合工業發展模式。它要求:第一,在工業係統內各生產過程中,從原料、中間產物、廢物到產品的物質循環,達到物質的充分利用和價值增值,以實現區域工業經濟生態化;第二,普及推廣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建立企業間的物質運動和循環使用渠道和機製,構成一個資源高效利用的工業生產綜合體。因此,對已經出現的汙染,要采取嚴格控製工業資源消耗總量和排汙總量的辦法,保持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的無汙染,實現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長期和諧。第三,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低能耗、無汙染”的高科技產業和產品,從根本上杜絕環境汙染、用地緊張和資源緊缺現象。根據循環經濟模式的要求,未來紅寺堡區工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應以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生態環保型為導向,發展低消耗、無汙染或少汙染、高科技、生態型的工業。目前,紅寺堡區內建設的新能源建設工程尚未受惠於該地區,遠期新能源利用規劃將新增2個新型能源利用電廠,我們期待著這些新能源項目能盡早實施並造福於紅寺堡區,以更快更好地實現紅寺堡區生態城市建設。
(三)開拓生態第三產業
紅寺堡地區第三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主要以科教文化、交通運輸和商貿業為主,特別是商貿流通日趨活躍,已成為帶動第三產業乃至城市發展的主導力量。城區作為紅寺堡的行政、經濟和文化中心,是紅寺堡第三產業的主要聚集地。從紅寺堡區未來生態第三產業的發展和降低環境壓力考慮,在已開展的第三產業基礎上,應當將以下兩方麵作為重點予以培養和建設:
第一,穩步挖掘旅遊資源,培養並擴大旅遊內涵。目前,紅寺堡地區旅遊開發尚處於探索階段,規劃擬形成四大景區,即羅山生態旅遊區、移民文化一條街、移民博物館和生態農業示範觀光遊覽區。羅山自然、人文景觀資源蘊藏豐富,是紅寺堡區旅遊產業開發的重要依托,較具發展前景。城郊已形成萬畝葡萄種植園、枸杞園、桑樹園和棗園(四大生態園),與羅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相互映襯的自然景觀格局正在形成,將更有利於羅山生態旅遊區的形成。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挖掘其他旅遊資源,逐步擴大旅遊內涵:一是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紅寺堡的回族人口達到50%以上,有豐富的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優勢,可以適當開展回鄉民族風情園等景區景點的開發與建設,完善配套設施,挖掘並開展有特色的民族旅遊,以發揮其自然、人文的優勢;二是移民生態文化旅遊資源;三是加強這些重要旅遊資源的宣傳力度,積極開發旅遊產品。
我們希望通過培養和開發這些旅遊資源,能夠樹立紅寺堡區生態旅遊與移民文化、民族特色文化旅遊目的地品牌形象,把紅寺堡區逐步建成全區乃至全國著名的生態文化、移民文化和民族風情旅遊的基地。希望未來紅寺堡地區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是:生態旅遊業及它所帶動的相關生態服務業。
當然,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要以旅遊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也就是說,在旅遊消費服務過程中,控製環境質量,在旅遊業中推行綠色生態服務,減少浪費,節約能源,降低成本,將旅遊企業、旅遊者對環境的直接和間接的負麵影響消除在活動過程中。
第二,積極開拓生態化管理和服務。要想使紅寺堡地區的區域經濟形成真正的生態經濟,不僅需要在產業發展戰略選擇、地方立法、產業園區的建設、布局、生產技術改造等方麵貫穿生態化思想,更需要在管理和服務等方麵做到生態化管理和服務,即形成生態信息業和生態服務業。這包括建設生態產業教育、培訓、科研交流中心和生態產業信息交流中心;建立生態產業科技成果轉化示範中心、人才技術交流中心和生態科技實驗示範中心等;總之,通過這些服務平台的建立,為紅寺堡區生態產業經濟的形成提供信息服務,也為其對外交流建立一個重要窗口,以擴大紅寺堡區生態產業在國內甚至國際生態產業界的影響。
五、提升生態意識,活躍公眾生態活動
我國教育發展水平還不高,勞動者素質比較低,因此必須加強文化建設,采取多種形式宣傳生態文化,加強生態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意識。因為自覺的生態意識是建設生態城市的關鍵。在紅寺堡區生態城市建設中,這一點尤其重要。生態意識的提高包括許多方麵,最主要的方麵就是要轉變觀念,提高意識,吸引人才,協調關係。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麵進行:
一是采取多種手段進行生態知識與文化的宣傳。主要包括媒體和學校的宣傳。一是媒體宣傳教育。媒體的功能有多方麵,作為一種宣傳教育工具,借助其廣泛性、形象直觀的特征,可以深入到居民生活的不同環節,包括普及宣傳到各種公共場所,令人印象深刻。由於公眾接受的宣傳教育時間可長可短,積少成多。實踐證明,媒體宣傳教育對於普及性的教育是十分有效的;二是學校的宣傳教育。這對增強青少年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觀念、引導青少年培養生態生活習慣,提高其投身生態城市創建活動的自覺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此需要指出,城市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教育的作用,隻是媒體和學校的宣傳教育更具有普適性。生態城市的教育絕不僅僅局限於這兩種,而是一種綜合的、全麵的教育方式,包括學校、家庭、職業教育、技術教育等多種形式,為市民提供廣泛的接受生態教育培訓的機會。目的隻有一個,即通過多方麵的宣傳教育與培訓,提升居民的生態意識,引導居民的消費觀念,形成節約與環保的可持續消費模式,最終在全社會營造出保護生態環境的濃厚氛圍。
二是讓公眾分享、參與生態活動的建設過程,以提升生態意識。事實上,城市生態係統是人們情感寄托、曆史懷念、關懷友善、親密和諧的空間。一個城市的品位與風格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隱性廣告,也是一種環境產品。開展公眾的生態活動恰恰是引導公眾參與生態城市建設、增進其對城市感情的有效方式。通過生態活動的親身實踐,能增加公眾對生態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意義的了解,提高其參與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增強其對生態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責任感。比如植樹造林、種花種草、保護生物多樣性活動,建設生態校園、生態工廠、生態家園等活動,都是可以激發公眾共同參與的很好的生態活動。當然,也可采取鼓勵措施發動群眾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舉報,以帶動整個社會的參與意識。
三是建設宜居、良好的生態居住小區。生態居住小區是生態城市人居環境的細胞,是各類公共建築、市政公用設施、商業設施和文化教育設施齊備,並具有良好的休憩、娛樂環境的居民聚集地,是衡量生活舒適度的重要指標[10]。今後,紅寺堡區居住區的建設應在完善城市分區的基礎上,建設和發展綠色社區。在主城區建設一批符合標準的生態住宅小區,在主城區周邊地區建設一批生態村鎮。與此同時,對城區規劃區內新建、改建、擴建的項目,嚴格進行配套綠地的建設,實行綠化工程與建設工程的“三同時”。
四是實施生態文化戰略,培養並樹立城市文化。從生態城市的本質上講,生態城市是能提供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和諧共存的環境體。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是生態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個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態城市的靈魂。而每個城市在曆史、地緣等因素的作用下,都會積澱並形成自己具有獨特魅力的本土文化,所以每個城市都應該珍視、留住自己城市的文化。而紅寺堡區是全國最大的扶貧移民開發區,其移民文化具有區別於其他地區的特點。因此,紅寺堡區應該以移民文化為基礎和依托,樹立移民文化中心地位,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特色文化和地理位置的優勢,帶動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在具體建設的實施中,要把生態文化建設落實到每一座建築、每一個廣場、每一片綠地上,更重要的是落實到每一個人的心中與行動上。隻有這樣,才能在更高的層次上構建屬於自己的生態文化,最終構建和諧的生態城市。
綜上,紅寺堡區的城市建設經曆了長期探索,從無到有,尤其是近期城市建設速度不斷加快,城市麵貌發生了巨大改變,城市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得到了令人可喜的改善。但根據國家環保總局對生態城市的要求,紅寺堡地區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各項指標與國家生態城市標準之間還有較大差距。從指標的可達性難易程度看,要達到國家生態城市要求還有一定的難度,需要長期循序漸進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才能實現,因此生態城市建設的任務比較艱巨。然而,建設生態城市不僅僅是政府的事,也不僅僅是學術界的事,它應該是整個社會的事情。我們期待著通過各方努力,能在不久的將來將紅寺堡區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社會全麵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
參考文獻:
[1]肖翊,李洋.建設生態城市—中國城市化發展的立足點.城市,2006(4).
[2]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概念及其規劃設計方法研究.城市規劃,1997(6).
[3]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全國生態現狀調查與評估(綜合卷).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276~291
[4]夏宗.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城鄉環境,1999(12).
[5][6][7]寧夏紅寺堡區城市總體規劃與說明。
[8]甘瑁琴,鄧德勝.建設生態城市的戰略構想.生態經濟,2006(11):129~132
[9]饒會林.城市經濟學.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313
[10]沈洪豔,宋存義,賈建和.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及生態城市建設.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6(6):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