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變調的感情曲。這時期,報紙上也有男女“同居”、“離婚”啟事,如1953年10月9日第二版,“同居啟事”廣告——“我倆承沈清池先生撮合茲訂於本月九日實行同居特此登報聲明。張振峰、陳明珠同啟”。④
除同居啟事外,也有離婚廣告。離婚廣告中,有大部分係因丈夫出洋、毫無音訊,妻子不得不登報周知,以厘清後續權利義務關係。這凸顯出金門地瘠人貧的特點,為一家生計,丈夫不得不出洋謀生,妻子在家照顧一家老小,也是這一時期許多金門鄉親共同的悲傷無奈之事。當然,也有的人確係因“意見不合”而刊登離婚廣告。
廣告雖然小小一則,不過,同居、離婚竟然還要登報周知,在當時民風十分保守的年代,遭受到的壓力想必非常大,尤其是同居啟事更是奇特,為何在如此大的社會壓力下,當事人仍要刊登這樣的啟事,令人費解。
本時期的廣告形式
1.篇幅小。由於當時兩岸局勢仍動蕩不安,台灣整體經濟不振,社會發展受限,該期間廣告大多為小篇幅廣告,種類以“通告”、“找人”、“更正”、“尋物”、“致謝”等周知性質的社會廣告為主,即便是少數出現的商業廣告,刊登的版麵也很小。
2.文字化。早期的正氣中華報廣告,主要以文字表現為重,較缺乏圖片等美工設計,後期雖偶有圖片廣告,但畢竟不多,文字上則以通泛的四字或六字成語為主,較缺乏設計巧思。
3.告知性。這一時期的廣告,偏向理性說明、周知性質,主要以告知性文字為主,強調產品的一般性功能,以直接、淺白的手法,讓消費者知道有此一產品,說明該產品的優點與利益。
由廣告看金門社會
廣告可說是呈現社會變遷的鏡子,金門地區位處戰地,政治控製嚴格,廣告的鏡子特質更加明顯,這時期的廣告表現,也可以讓我們體會到1949至1955年間金門社會的發展與變遷。
1.兵荒馬亂的社會。1949至1955年,這時期廣告篇幅小而單純,廣告以尋人為主,有尋家人、尋逃兵、尋同鄉等,呈現出這一時期的時代背景。兵荒馬亂的年代,妻離子散,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跟著國民黨軍隊遷來金門的民眾,在稍作喘息後,便開始尋親,當時唯一的報紙正氣中華報,便成為尋找親朋的最好渠道。
2.生活落後、經濟待發展的社會。由這時期的衣食住行等廣告可以發現:衣著方麵,隻有洗衣等少數幾則促銷廣告;餐飲方麵,早期隻有少數餐館開張廣告,到了晚期才有零星簡單的汽水等飲料廣告;住的方麵,隻有一二則賣屋小廣告;行的方麵,主要是自行車修理店的廣告;娛樂方麵,以書店報章、照相廣告為主,到了後期,才有幾則勞軍表演廣告。至於電器用品等生活設備廣告,並未見報,顯見當時的生活水平不高。部分公共浴室攬客廣告,則說明當時住屋缺乏衛生設施的狀況。土地、房屋等商業買賣也相當少,是一個商業不發達、生活水平相對落後的社會。
3.以軍人消費為主的社會。1949年至1955年,軍隊進駐金門,為金門島帶來龐大的商機,以軍人為主的消費社會於焉形成。為滿足部隊官兵衣食住行所需,理發廳、浴室、照相館、書店等因應而生,相關的廣告也時有所見。
其中較特別的是,在當時生活相對落後的情況下,鍾表、鋼筆等高單價物品的廣告,篇幅大而多,且有許多是由台灣公司直接跨海到金門刊登,這些高單價的物品,並非收入不豐的金門民眾所能消費,有可能是著眼於廣大的軍隊官兵消費人群,以及社會送禮需要。
結 語
1949至1955年,對金門來說,正是風雨飄搖、烽火戰亂的年代。這一時期,戰火不斷、硝煙彌漫、百廢待舉,金門地區各項產業、經濟發展從無到有,從簡陋到初具規模,可謂備嚐艱辛。相應於地方產業的報紙廣告,也由最初的尋人、社會服務,演變成商業廣告,處處都可以嗅出與部隊官兵需求同步發展的氣息。
這一時期,戰爭的陰影仍在,社會整體的氛圍似乎危機重重,因此,這期間金門的經濟產業和報紙廣告,就在這重重戰火的迷霧中,緩緩地摸索前行。
注釋:
①《正氣中華報》,1949年9月28日
②《正氣中華報》,1951年6月15日
③《正氣中華報》,1951年5月24日
④《正氣中華報》,1953年10月9日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