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中的金門社會
傳媒史話
作者:陳榮昌
金門日報是金門地區唯一長期出版的報紙,前身為正氣中華報,它由始創於1948年初的“國軍”18軍所發行的三日刊無邪報更名而來。
1949年春,胡璉在江西南城將18軍的無邪報正式更名為正氣中華報,作為教育訓練之用,因時局動蕩,輾轉南遷來金,又複遷台北。同年10月25日胡璉電召報社遷金複刊,社址設於水頭“酉堂”,過三個月即遷後浦。這份報刊隨軍隊遷移到金門後,11月25日起開始以四開一張的日報形式麵世,該報不僅報道軍中事務,也刊載中外新聞。金門日報最初以免費方式發行,1950年正式向“內政部”登記,取得合法地位。金門日報初始仍以正氣中華報發行,後來直到1965年10月31日才單獨發行,正氣中華報恢複為單純的“軍報”,雙報同時發行。事實上,兩家報紙是一體的,同樣的人員與設施,發行人同為“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秘書長,兩報唯一的差別,在於正氣中華報對防區官兵發行,而金門日報則對島上民間發行。
1951年10月報社納入“金門防衛司令部”編製,1958年元月報社改由“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掌管。改隸後,為求財務獨立自主,除免費供應部隊之外,也開放民間訂閱,並開始接受商業廣告。
1949年正氣中華報在金門複刊時,負有艱巨的政治任務,該報作者柯遠芬在《正氣中華的任務》一文中即寫道:“宣傳作為戰爭工具,不自今日始,不過於今日為尤甚”,更於文末強調,“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後,他的參謀總長魯登道夫感概地說,德國因為沒有《太晤士報》,所以失敗了”。可見,當時的正氣中華報也被賦予政治重任。
剛開始時報紙內容隻有二版,第一版是新聞,第二版是戰友園地。當年12月19日後,內容增為四版:第一版,全國性新聞;第二版,教育與訓練;第三版,反攻(藝文性);第四版,地方性新聞。
這一時期的廣告,除政治宣傳性質外,主要是服務性質的廣告,1949年9月28日,在第三版列有“戰友服務”專欄,開始提供小型廣告服務,包括:尋人、代郵、啟事、遺失等廣告。①
1950年12月16日,“戰友服務”專欄改為“社會服務”專欄,除原有的“啟事”、“代尋”外,也開始出現極少量的“商業廣告”(如美琪照相館廣告)。
隨著軍隊陸續進駐,生活需求漸增後,各種因應的商業行為相繼產生,為招徠客源,增加商家知名度,逐漸出現了小版麵的告知型商業廣告。
本時期的廣告內容
1.亂世的尋親圖。1949年後,部分民眾跟著國民黨政府搬遷到台,為了找尋親人、朋友,金門地區發行量較大的正氣中華報,就成了大家尋親、覓友的主要渠道,因此,這一時期的廣告內容以部隊“尋人”、“代郵”為多。每一則廣告後麵,其實都有著一段生離死別的故事,顯示了當時的戰亂背景。
尋人廣告中,主要是駐守金門的部隊官兵尋找失散的大陸親友。1951年6月15日第三版就刊有這樣的尋親廣告:“錦章侄:(福建上杭人)聞你已隨軍來金,見報後希來四八三○之三部隊一敘為盼,叔林鳴輝啟”;②也有的由台灣或海外尋找流落金門的親人;另外,有許多隨部隊來金的阿兵哥,不堪軍旅或思鄉之苦而逃跑,致不少部隊登報“通緝”、“速歸隊”尋找逃兵,如1951年5月24日第三版“通緝”廣告:“茲有本部第一連上等兵任泰昌,山東煙台人,第二連中士班長江庭富,江蘇人,乘隙潛逃,並拐去軍服與雨衣等物,敬請各友軍憲警協緝歸案為禱,四八五九部隊長啟。”③
2.軍隊的消費網。1949年後,軍隊進入金門,不僅改變了金門的曆史定位,也促進了金門地區的商業發展。以滿足軍隊生活需求為主的行業,如雨後春筍般地設立,為增加商機,各種銷售廣告因應而生,商業廣告中,照相館促銷廣告首先出現,其次是書報廣告,再次則是理發室廣告。
這一時期的衣著廣告以洗衣店為主,廣告詞中呈現軍管時期“軍民一家親”的趣味;配飾則主要為鍾表、鋼筆廣告,廣告版麵屬較大篇幅。在當時民眾經濟拮據的年代,鍾表、鋼筆等高單價的物品,以部隊官兵為消費對象,或是當作饋贈的禮物。
3.社會的關係表。金門地區的廣告長期以來有一大特色,那就是結婚道賀廣告與訃聞,這些廣告不但饒富地方人情趣味,藉由這些廣告,也可以了解家族族譜、親疏關係。道賀廣告中,有道賀訂婚、結婚的;也有道賀當選高升的、獲取功名的。訃聞廣告則會詳列喪家親屬關係表,周知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