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視新聞中細節的審美(2 / 3)

電視新聞用圖像、聲音和文字符號,來呈現新聞事件中人物、事物、時間、地理和環境等可信的要素,可大致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畫麵和影像。電視媒介傳播的新聞是呈現出畫麵影像之片段的連續組合,電視畫麵中的細節能夠給觀眾“看”電視以豐富細膩的視覺感受,吸引觀眾持續觀看。從電視受眾角度看,其注意力和審美趣味多變,在頻道間轉換頻率增高。故而,電視新聞要增強自己的吸引力,保證觀眾的忠誠度,提高電視節目的收視率,就必須不斷地利用畫麵影像呈現細節,通過有鮮活生命力的細節,喚起觀眾的心理感受和激起觀眾的情感共鳴,這樣電視新聞才能告知人們真實的現實,並刺激人們感知現實,思考現實進而采取行動。

這要求新聞記者在采訪時打開自己的心靈,使自己處於敏感的感性思維和敏銳的理想判斷相融合的狀態中,這樣才能觀察並捕捉到事件中的細節,才能呈現給觀眾想看的內容,並引發觀眾內心的聯想和想象,觸動其內心的情感。一條好看的電視新聞作品,必須在單位時間內有一定數量的細節。根據人們的視覺感知規律,一條一分鍾的電視新聞大約有8個畫麵,其中最好能有3個細節畫麵,這樣才能點明電視節目的主題思想,才能呈現具體真實的人物形象。

電視新聞畫麵中表現人物、事物和環境的細節,具體說來,首先是時間細節。具體準確的時間,能夠突出新聞的主題,營造緊張的在場氣氛,能夠強烈地感染觀眾;其次是地域細節,具體細微的場麵,能夠讓觀眾身臨其境,實現觀眾的角色置換意識,觀察到事件的規模和氛圍,讓觀眾有真實感受;還有肖像、穿著、表情、動作等人物細節,最能展示人物的性格,突出人物的形象,具有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從而拉近新聞與觀眾的距離,給觀眾真實親切的感受。

2.同期聲和解說詞。電視之所以成為當下大眾獲知新聞的主流媒介,其中一個成功措施是電視新聞運用了同期聲,將傳統電視新聞的“畫外音+音樂”的模式,改變為“同期聲+畫外音”的模式,記錄下新聞現場人物的語言,可以在“時態”上毫無疑問地從過去時轉變為現在時,從而突出新聞的現場感、凸顯新聞人物的性格形象、增強電視新聞的紀實性。同期聲與解說詞的交替使用,新聞現場人物的語言,特別是新聞當事人獨具特色的語言細節,增加了新聞的真實親切感,給觀眾主觀性的感受;新聞記者解說詞的闡述,給觀眾客觀性的認知。這是現代電視新聞播報的方法,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感官刺激,能夠達到最佳的新聞記憶和新聞觸動。所以,當下電視新聞的現場錄製,為了能真實地記錄人物的語言,突出語言細節,在錄音技術上更加多樣化,有定向話筒與非定向話筒結合、杆式話筒和垂掛式話筒結合、外錄音和內錄音結合等多種方法,目的就是增強新聞現場的真實感,引發觀眾的真切感。

3.新聞寫作。電視新聞寫作注重對事實場景的還原。文字中生動的畫麵,再配合以電視影像形態呈現的照片、圖表和曆史資料等,電視新聞工作者用文字語言對新聞的概括和提煉,也是電視新聞細節審美的重要來源。當下電視新聞的播報流程是,在畫麵呈現前,有一段解說詞,並在連續畫麵中有滾動字幕。新聞寫作中的細節,主要表現在遣詞造句準確生動,力求能夠概述和闡釋事件,能正確引導觀眾,給觀眾文字語言上的深刻感受。雖然很多人批判新聞娛樂化,但在嚴肅的新聞播報中,采用趣味性的方式和切入點,加上大眾化的內容和平民化的視角,更有利於觀眾對新聞報道的接受與理解。對於具有思想性和社會影響的新聞題材,擺脫以往生硬的報道方式,往往更容易實現好的新聞傳播效果。電視新聞實務操作的規律是,加強對人物、事物和環境的影像和聲音方麵的細節捕捉,增加人物語言、形體、表情和時間、地域等符號的信息密集度,利用生動的畫麵吸引觀眾,利用同期聲、解說詞和字幕等語言符號說服觀眾,達到電視新聞多通道媒介的傳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