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西夏皇城(2 / 2)

接完聖旨,任聰和太子過來向高寵致歉:

“高公子,之前沒向公子具實見告,還請公子見諒。”

“殿下身份敏感,情非所以,倒是高寵我在太子、少師麵前多有得罪,言行放肆,請予寬佑則個。”

“哈,大家不要客氣了,我們回京城再說。”太子倒是很隨和灑脫。而邊上的三公主,跟在高寵的身後,亦步亦趨,卻不說話,不知心理想些什麼。

接到聖旨,眾人收拾行裝,打道回興慶府。

高寵一行穿過山穀,徑直往西,並沒有走回頭路,走了一個多時辰,到了黃河邊,又往下遊走了一回,方找到渡口。從渡口往興慶城,隻有80多路裏路程。

馬跑了一個多時辰,已傍晚,遠遠看到了一座大城,城牆高近三丈,護城河有約十丈,很寬。這就是興慶城了,西夏國的皇都。

西夏奠基者李繼遷奪取宋靈州後,改靈州為西平府,作為統治中心。其子李德明繼位後,認為西平府地居四塞之地,不利於防守,不如懷遠形勢有利。1020年派遣大臣賀承珍督率役夫,北渡黃河建城,營造城闕宮殿及宗社籍田,定都於此,名為興州。李德明子李元昊(即西夏崇宗李元昊)繼位後,1033年又廣建宮城,營造殿宇,升興州為興慶府。並於此正式立文武班;建立西夏統治機構。築台城南,於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十月十一日在此受冊,即皇帝位。西夏曆代皇帝皆以此為都城。這興慶城作為西夏都城 到了現在已有一百多年了,有這城裏人口也達到了二十多萬。

興慶府作為西夏王朝國都的便利條件很明顯。 從軍事地理形勢看,西夏原來的根據地銀、夏一帶,東南是北宋王朝領土,東北為強大的遼國,不但向外發展受到很大的限製,而且周圍靠近宋、遼邊防重鎮,軍事上易受威脅,而興慶府地域,水草豐美,地饒五穀,宋、遼勢力無法對這裏進行有效控製。從交通地理位置看,興慶府“北控河朔,南引慶涼,據諸路上遊,扼西陲要害”,其地理形勢比銀、夏一帶優越得多。從經濟環境看,興慶府周圍地區農牧業比較發達,黃河流域相對穩定的引黃灌溉農業可以保證城市的軍需民食。除了原有的唐徠、漢源古渠等灌溉之利外,元昊時又修建了賀蘭山東麓衝積平原上長達200餘裏的“昊王渠”,使興慶府四郊的農牧業生產有了更大發展,成為西夏境內的糧食基地和重要牧場之一。

進了城門,是一個翁城,在這翁城並沒有住戶,隻有一小排房子,是守城衛軍的住室。穿過翁城才算進了城。走了兩裏多,看到了內城的城門,進入內城,看到的都是瓦房,建築的結構與大宋很是相象,這內城是西夏官員、世家的居住的地方,西夏國規定隻有官員才能蓋這瓦房。內城的很大,周邊約十八裏,內城的住家並不密集,有很多大塊的草地空著,在通往皇城的大道邊是一座座相對這西夏很豪華的莊園。而皇城就在內城的中心。

任聰將高寵一行三百多人,安排在一個大的驛館。這是一個使館區,一般是各國或部落的使者居住的地方,離皇城較近。任聰安排高寵住在這裏是很高的待遇。他讓高寵在這等待皇帝的宣召。自己則和太子、公主等眾人回到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