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謀略(3 / 3)

向生產領域投資是中化公司進行國際化經營的戰略重點。為了推動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公司利用貸款和自有資金在國內外進行投資。在國內,正與有關部門在大連合資興建一座年加工量500萬噸的現代化煉油廠。公司以石油、化工為中心,在國內建立出口商品基地,向外延開拓,在食品化工、塑料化工和醫藥化工等方麵也進行了投資。

在國外,中化公司利用外資在國外進行了多項大型項目的參股和投資。1988年公司購買了美國海岸公司太平洋煉油公司的一半股權,成立了太平洋煉油公司;1989年3月,中化公司利用外資在美國購買了磷礦和磷肥廠,組建了美國農化公司,為我國農業生產增加了新的磷肥資源。為了獲得基本的貿易手段,中化公司還引進外資在上海外高橋、舟山、海南等地合資興建了碼頭和油罐區,並在海外建立了幾個獨資、合資的航運公司,所經營的船隊達100多萬噸,在國際航線上開展貨物運輸。結合國際石油貿易和航運業務的開展,中化公司以合資、合作形式舉辦了加油公司,在新加坡、香港、荷蘭和新西蘭等地開展海上和陸上加油業務。

(3)由中國的對外貿易公司向跨國公司轉變

三年來,中化公司在世界主要石油化工市場上相繼建立了海外機構,大力擴展了海外業務,使公司在組織機構、經營管理和戰略目標上開始向跨國公司轉變。

目前,中化公司在國外的子公司和各類機構已達62個,分布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海外機構分別從事貿易、生產、金融、保險、航運、加油等業務。1989年海外企業的營業額已達到37億美元。

3.“世界是屬於有準備的人”

企業的經營戰略是一個連續實現的過程,這不僅僅體現在與一個明確的時限有關的戰略規劃本身,而且,或許更應當強調的是,也體現在與企業存在壽命同樣長短的整個過程之中。與此相應,企業的經營戰略必須是滾動的。也就是說,它既是一個“接著”一個,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經營重點;又是一個“疊著”一個,根據外部環境、競爭對手和企業自身情況的變化,不斷地調整競爭行為和以新的戰略來修正、補充原有的經營戰略的。在這一過程中,成功的企業家總是站在最高處來鳥目敢世界,討論經營哲學的,總是衝在最前麵來指點迷津,縱橫市場的。在成功的企業家眼裏,企業發展就是一個“有”與“無”的辯證法。

“有”,指的是人們或一個企業所擁有的東西和從事活動的範圍。“有”的第一個層次,是客觀狀態,如企業擁有的土地、資本和人力等資源,經營的業務及占有的市場份額。“有”的第二層次,是主觀狀態,一方麵包括客觀的“有”在主觀上的反映程度,我們經常說的“為物所累”,就是指這麼一種狀況。一個人客觀上有什麼東西,在做什麼事情,他就要花時間,集中思想與精力去考慮,並產生相應的憂慮擔心和緊張情緒,他的整個知覺、思想和感情構成的主觀世界,由此收縮成了一個以客觀“有”為中心的局部空間,在他(企業)與外界之間出現了產生某種隔絕效果的屏障。另一方麵,“有”的主觀狀況,指人們對外界的一種靜止的絕對的和悲觀的判斷看法,在這些人眼裏,各種已經形成的關係和位置是不變的,是已經各就各位,各有其主。

“無”,即“有”之外天賜人造的無邊無際的天地萬物世界,層出不窮的大小機會和巨大的市場及取之不盡的資源,俱在其中。這是“無”的客觀狀況。“無”的主觀狀況,是人在知覺、思維、感情和決策等方麵達到並能保持的自由境界。“無”還包括無為的行為狀態,做到不隨意妄為,做到不浪費精力、智慧和時間等資源。

無中生有是一個極富價值的經營哲學思想。世界上大多數成功的企業家與他們所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偉大的成就,就是無中生有的結果,因為他們堅信:世界是屬於強者的,他們就是強者。

著名儒商大師、糖王郭鶴年始終堅持的一條經營原則就是:注重長遠目標,反對急功近利。放眼全局,謀求長遠的戰略目標,這是企業經營中的一條重要法則。實現戰略目標往往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不僅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還要具備各種各樣的主客觀條件,很難一蹴而就。

製定長遠目標是一種戰略,為了使長遠目標得以實現,也需要一係列戰略構想。因而深謀遠慮、放眼全局,便成了戰略要求的基本原則。這也是兵家製敵決勝的要旨之一。長遠性、全局性的原則,在軍事上體現為“小利不趨,小患不避”,即“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不論行軍作戰,還是創業經商,都應目光長遠,不過於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時一事的成敗。這種思想,郭鶴年可謂心神領會,並充分運用於他的經營戰略中。

郭氏商業王國從形成到發展經曆了幾個重要階段,在每個階段上的戰略選擇具有極為關鍵的意義。

首先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郭鶴年說服其家族成員將郭氏兄弟公司的幾乎全部資產投向煉糖業。雖說郭氏兄弟公司從50年代起就經營食糖,但家族中無人懂得煉糖業務。郭鶴年敏銳地觀察到:馬來西亞獨立之後麵臨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如何依靠國內的力量保持和發展生活必需品的自給,糖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項。1960年郭鶴年成立馬來西亞糖廠,其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迅速彌補了英國商人撤出馬來西亞食糖市場留下的空缺。由糖的銷售到糖的製造,是郭氏家族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標誌著郭氏兄弟公司開始擺脫傳統的家族生意,朝現代大企業轉型。

隨著國內市場占有率的提高和煉糖產量的迅速擴大,糖王郭鶴年順勢采取了兩大經營舉措:一是積極參與國際商品期貨市場的角逐,通過糖的期貨貿易迅速積累資本;二是組建玻璃市種植有限公司,先後在馬來西亞、印尼租用大片土地,開墾甘蔗種植園。至此,一個龐大的糖業王國確立了起來。

進入70年代,高瞻遠矚的郭鶴年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戰略特征是由過去的垂直一體化為主轉向多元化和國際化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