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企業形象(2 / 3)

良好的企業形象可以給公司帶來具有更多利潤的無形資產。但是在不同經濟發展時期,企業對其形象內涵的理解及在形象開發的側重點上是有很大差別的。早期的企業一般還是把良好的形象押在外部形象的單項指標上。例如,如何靠優質產品打開銷路,如何靠優質服務取信用戶等等。但作為明天的成功企業,它將更加重視外部形象和內部形象相結合的整體塑造。這中間,體現每個企業的各個層次都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念的企業文化則是連接外部形象的紐帶。

世界500強的企業文化一般都是通過三個層次來體現企業形象。第一層次即表層,亦可稱為實體物化層文化。包括產品種類及設計、工廠空間的布局、廠房的造型和顏色、廠區環境、各種生產及生活設施,企業附屬的各種社會職能機構、廠服、廠旗以及各種儀式等,它構成企業的外部形象。第二層次即中介層,是企業文化中表層文化和深層文化的中介與轉換環節,它包括企業群體的心理(如:人際關係、不成文的規範、群體情感、性格、興趣、愛好)、企業各種規章製度、組織形式、企業的時尚習慣、生產方式、交往方式、消費方式、情感意向、藝術欣賞等。第三層次即深層,深層結構表現為觀念形態因素。它包括企業共同的價值觀、職業道德、經營管理思想、企業集體思維方式、各種思想觀念、民主意識、工作作風等。以上三個層次構成企業的整體形象。

集中表現企業形象、反映企業文化的是企業精神。企業精神集中了企業的傳統智慧。世界500強企業無不有一個創業、發展的曆程,其間往往伴隨著動蕩、變幻、喜悅與艱辛。企業的創業經曆,是蘊含企業精神的豐厚礦床,是企業精神的發源地。企業精神是麵向未來的,繼承傳統是為了開拓未來,為了應付多變的環境,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僅僅依賴於經營方針或市場戰略,都不足以適應這種變化。它需要什麼呢?它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職工的創造潛能,它需要企業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同時更需要企業有一個統一的精神追求。企業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經濟結構的中堅。企業的宗旨,應是服務於社會並致力於社會進步。企業與社會的相融性,必然反映出企業精神與時代精神的一致性。21世紀的企業精神會更具有時代特色,企業精神將影響著時代精神,豐富著時代精神。當今在企業形象尤其是企業的精神上下功夫是世界500強企業勃興的保證。

耐克之名響遍全球各個運動場地,它的口號是:“為了體育競賽運動,與對手競爭不但要贏,而且要讓它一敗塗地。”

3M是世界知名公司,它的口號是:“用盡一切辦法解決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

波音公司的口號是:“把航空技術推到盡頭,迎接巨大挑戰,做人所不能之事。”

瑪麗凱婦女用品公司的信條是:“把無限的好機會交給女性。”

惠普公司的口號是:“永遠在科技領先上作貢獻。”

華瑪平價連鎖店的口號是:“給一般老百姓買有錢人能買的東西的機會。”

所有的世界500強企業都將企業形象、企業精神直接與經營連在一起,這是21世紀企業經營的基本要求。

資本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無形的資本也可以創造利潤。良好的形象就是企業的無形資本。杜邦為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采用了他們所能想到的一切辦法。

1970年9月一個暖和的秋天,正當傑西·鮑爾·杜邦在特拉華被安葬在她丈夫的鄰穴時,成千上萬人也聚集在南邊千裏以外的佛羅裏達州舉行哀悼。在佛羅裏達州最繁忙的傑克遜維爾港,下了半旗為這位杜邦家庭的女王致哀,佛羅裏達州不僅失去了擁有億萬財產的首富,而且也失去了該州的最主要的慈善家。

1936年9月,傑西建立了杜邦財團從事慈善事業的機構尼莫爾基金。兩年後,一所三層樓的醫院在離威爾明頓不遠的尼莫爾莊園中的22英畝空地上破土動工了。從此該院馳名於世界。到1963年為止,這所醫院為殘疾兒童免費治療各種病例達50萬人次。

辦這所醫院是傑西的主要活動。這一活動,與她把5500萬美元贈給學院、大學以及像斯特羅姆、瑟蒙德基金會一樣,都表明了杜邦財團慈善的一麵。

對於各種慈善事業的資助,杜邦家族是頗為講究的。他們不得不如此。19世紀以來100多年裏他們積累了巨額的家族財富,也積起了一連串的罵名。有人說杜邦可能是美國人最痛恨的名字。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卻給杜邦帶來了數不清的財富。

一個企業沒有一個良好的形象,很難想象它能繼續發展下去。尤其像杜邦這樣的與“鼓勵暴力死亡”相聯係的企業,如果不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即使它改頭換麵建立杜邦工業帝國,它也很難在用良心與金錢交合的世間找到自己的位置。

為了重新塑造杜邦的良好形象,杜邦家族采用了他們所能想到的一切辦法。根據這一思想,杜邦的宣傳對象主要有三種:(1)雇員、顧客、股東、供應廠商、企業協會、工廠所在的城鎮;(2)作家、新聞廣播電視工作人員、大學知識分子;(3)政府官員。以上這些人員或多或少都對杜邦有所了解,再集中在他們身上大做宣傳,那麼根據布雷曼的估計,由杜邦公司通常廣泛發布的消息所引起的“公眾”效應的微波就會變成巨浪。

布雷曼回憶說:“在幾百萬人的心中造成了一個新的印象,它為我們找到了新的立足點。”

杜邦公司在新聞宣傳方麵花錢一點也不心痛。杜邦公司的無線電和電視試播節目“美國紀實”也給杜邦以慷慨的回報。多年來通過阿瑟·密勒、斯蒂芬、文森特·貝尼特這類優秀作家所寫的獲獎喜劇的渲染,杜邦公司的形象已經有了變化。1937年,心理研究公司曾經向杜邦家族彙報過調查情況。在受到詢問的一萬名對象中,對杜邦公司抱有好感的僅占6%,而占80%以上的人對於軍火製造商杜邦明顯地懷有興趣。經過20多年的精心設計,死亡販賣商的形象明顯已經被淡忘,代之而起的是笑容可掬的化學家、工業家。1958年,心理研究公司發現,調查對象中有79%讚許杜邦公司,而漠不關心的人不到3%。杜邦家族心滿意足,就在那一年,他們結束了每年一度的心理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