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用這種方法,很巧妙地引起了別人的注意。所以,能幹、聰明的人,知道榮譽的獲得,是不能憑空而生的。
美國名人培爾特的成功,又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別人在評價他時曾經說:“培爾特用勤勞、智慧在眾人的心目中樹立了一個篤誠和守信的形象,正是由於這種好名聲,人們願意與他交往,結果,他得到了偉大的成功。”
《敏拉波尼》雜誌的出版人瓊斯,曾用一種很好的技巧,樹立起了他的名譽,結果由一個普通的職員升為一家報館的主人。
後來,瓊斯在開始他的建樹計劃時,首先向一家銀行借了50元他並不急需要用的錢。他說:“我之所以借錢,是為了樹立我的聲譽。其實我根本就沒有動過這筆借款,當借期一到,我便立即將這50元錢還給了銀行。幾次以後,我便得到了這家銀行的信任,借給我的數目也漸漸大了起來。最後一次借款的數值是2000美元,我用它去發展自己的業務。”
瓊斯還說:“後來我計劃出版一份商業方麵的報紙,但辦報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我估計了一下,起碼需要1.5萬美元,而我手頭上總共才不過5000美元。於是,我再次到那家銀行,也再次去找每次借我錢的那個職員,當我將我的計劃原原本本地告訴他以後,他願意借給我1萬美元。不過,他要我與銀行的經理洽談一下。最後,這位經理同意如數借給我1萬元,還說:‘我雖然對瓊斯先生不太熟悉,不過我注意到多年以來瓊斯先生一直向我們借款,並且每次都按時還清。’”瓊斯是使用心計獲得別人的信賴的。
獲得眾人的信任,鑄就自己的信譽,不論你采取何種方法,但篤誠、守信及勤勞是根本的要訣。
如果說實現對自己許下的諾言是負責任的表現的話,那麼同樣地,別人遵守諾言也是誠實、負責的表現。
承諾的力量是強大的。遵守並實現承諾會在困難的時候得到真正的幫助,會使孤獨的時候得到友情的溫暖,因為信守諾言,誠實可靠的形象推銷了自己,經營者便會在事業上獲得成功。
這並不是空話,有許多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國外國內知名度很高的企業無不是把信譽推到第一位,受人尊敬的企業家無不是守信用的楷模。
陳嘉庚的成功,取決於他的經商素質。他善於捕捉信息,改變經營方向;健全企業管理,改革工藝,更新產品;注重質量,講求信譽。這一切,使他成了商戰中的強者。
1922年3月,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後,回到新加坡。
陳嘉庚在家鄉辦學的三年間,他的企業在激烈的商戰中徘徊前進。1919年秋冬,他以百萬巨額的投資買進馬珍律一帶的空地六七萬平方英尺,積極營建棧房,但從1920年下半年起,新加坡地皮和屋價大降特降,不但無利可圖,而且因為資金的積壓而造成損失。1920年,“裕源”、“檳城”、“振成豐”三家橡膠公司,因膠價下跌和股東意見不合改組,陳嘉庚退出,損失30餘萬元。
這對雄心勃勃,準備滯留數月後便攜資回國大舉辦學的陳嘉庚來說,不能不是大出意外的事。眼觀四方,他清醒地看到,自己恃為辦學財源的橡膠業,已有數家出為競爭,他們也直接和美國膠商交易,插入“謙益”開拓的美國市場。這是一個信號,橡膠業在新加坡不再是個安穩的地盤了。因此,他不得不轉變方針,取消不久回國的計劃,全力以赴,投入商戰。
陳嘉庚先聲奪人,在馬來半島上打響了第一槍,使新加坡的同業資本家大吃一驚。當時能與陳嘉庚的“謙益”相抗衡的僅有“信誠”、“振成豐”兩家。後兩家的老板和股東,或與陳嘉庚有舊,或曾合夥辦廠,有的原係陳嘉庚手下的職員。他們深知陳嘉庚身手不凡,惟恐其獨占大利,便於1923年由“信誠”老板出麵,向陳嘉庚提議三家合作。陳嘉庚認為三家都是華僑資本,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命運休戚相關,慨然答應了,並一起在律師處簽立為期三年的契約。契約規定,三家每采濕膠一擔,提利1元,瞞報每擔罰10元,逐月核算提交,以資本額大小(“謙益”6分,“振成豐”2.5分,“信誠”1.5分)的比率分配,以贏補虧,互相提攜。附設辦事所於“信誠”樓上,並公租坡中膠廠五間,暫不開工,以備救急時使用。
契約生效後的頭四個月,“謙益”采膠最多,陳嘉庚重視信譽,每月支出1萬餘元分配給“振成豐”、“信誠”。可是,第五個月開始,“振成豐”、“信誠”采膠更多,三個月應支出2萬餘元分給“謙益”。“信誠”老板違約圖賴,不予核算分紅,經陳嘉庚催李光前前去查問,始結出公布。此時,“振成豐”懷疑“信誠”瞞報,揚言要查其賬簿,“信誠”不許,但承認瞞報5000擔。於是,內部發生裂痕,“振成豐”認為“信誠”當罰款5萬元,抵支本號應給“謙益”之款而有餘,拒絕提交贏利;而“信誠”極力賴賬,分文不支,形成僵局。再經3個月,依然“振成豐”、“信誠”領先,核算兩家應再分給“謙益”4萬餘元。“信誠”為圖賴款毀約,唆使“振成豐”將公租膠廠作為私家複業,當陳嘉庚阻止時,又揚言要上法庭控告。陳嘉庚認為破裂已成事實,賴款不還,一筆勾銷也就罷了,沒有6必要上堂打官司。後經總商會斡旋,以“信誠”出5000元了結這件事,雖使陳嘉庚白白支付2萬餘元(若加按約應分紅的7萬餘元,則損失多達10萬元),但他“寧人負我”,信守商業信譽的名聲卻更大了。
隨著華僑資本的發展,華僑在海峽殖民地已經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陳嘉庚巧於利用這股社會力量,也就贏得了基本的主顧,無疑如虎添翼了。
當然,陳嘉庚在當時的華僑經濟中並不算巨富,比他財力雄厚的大有人在。但陳嘉庚的企業經營,從商業進入橡膠種植業和製造工業領域,在華僑經濟和華人經濟發展史上,無疑是起了先導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華僑經濟逐步轉變為華人經濟,在經營上已全麵進入工業、金融業、建築業、貿易業等領域。追根溯源,不能不說,這一變化是從陳嘉庚開始的。在這個意義上,陳嘉庚的企業經營為今日華人經濟的發展起了不可磨滅的榜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