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管理學者羅傑·福爾克說:“世界上最容易損害一個經理威信的,莫過於被人發現他在進行欺騙。”我國古人,為了取信於人,曾有過“千金買死馬”的故事。在當代西方國度裏,講求信譽的精明商人,也紛紛力圖做到“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當今,一個具有遠見的企業家絕不會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產品或服務的社會效益。人們常常把企業用於改善服務質量,如提供售後服務、免費谘詢、公共設施建設以及對顧客的額外贈與稱為“感情投資”。這種“感情投資”所帶來的,往往不是直接效益而是間接效益,不是眼前利益而是長遠利益。企業家追求社會效益的目標,就是要在顧客和貿易夥伴的心目中樹立一個美好形象,從而提高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親切感和知名度。應當說,企業為了追求社會效益所進行的“感情投資”,將會為企業帶來難以估量的報償。比如,對於由政府提倡的有利於社會的公益事業和公益活動,企業應該積極參加。這樣做,一方麵可以加深政府對企業的依賴與支持,另一方麵還可以提高企業的聲譽和知名度,加深廣大顧客對該企業及其產品的認識和好感。可以說,企業聲譽、知名度和責任所帶來的東西,遠比商品本身的利益重大。舉個例子:盡管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麵臨著眾多具有極佳技術優勢的競爭對手的挑戰,IBM仍能以其良好的服務和聲譽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許多顧客一聽到IBM的名字就產生了信賴感和高質量感,因而願意付更多的錢來購買它。因為顧客購買的不僅僅是機器本身,同時還買到了“滿意”和“信賴”。
企業十分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溝通同公眾的聯係,提高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並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這才是一個企業所應擁有的“無價之寶”!
以誠待人,保證信譽,這種看似“愚笨”的方法,卻是尋呼帝王高爾文一直堅持的經營原則,也是他在激烈競爭的年代裏取得勝利的法寶。有誰知道,如今價值幾十億的“摩托羅拉”商譽的背後,高爾文付出了多少心血。他視商譽為企業的生命,執著地、精心地培育著。高爾文同眾多的加入推銷機構的人保持著深厚的友誼和親密的關係。
1930年,高爾文製造公司向市場投放了他們生產的第一種型號的汽車收音機。新產品的商標是“摩托羅拉”,這是高爾文一天早上刮臉時靈機一動想起來的。他兼有“開動”和“收音機”的雙重含義,顯得既醒目又有效率。新產品受到了極大的歡迎,摩托羅拉也得到了“美國最好的汽車收音機”的盛譽。
1931年,摩托羅拉推銷機構陸續建立,這個機構很快形成了批發商組織的核心,並以其對公司及其產品的忠誠,顯示出非同尋常的活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高爾文同眾多加入推銷機構的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把這種親密關係一直保持到他去世。
許多推銷機構對高爾文毫不誇張地評價道:“他使我們致富,但更重要的是他也造就了我們這些人。”“他從不作不著邊際的許諾,他讓你開闊視野。”
創業伊始,汽車收音機極其繁雜的安裝程序等棘手的問題折磨著初生的公司,因此引起的怨言也不斷從用戶方麵反饋過來,有一個經銷商甚至憤怒地罵道:“我們這裏沒有人知道怎樣才能把這鬼玩藝兒安裝在汽車內,如果沒有人會安裝它們,那麼我們怎麼能把這些混賬東西賣掉呢?”
這一問題大大影響摩托羅拉的信譽,高爾文認識到,能否攻克這一技術性難題決定著公司的生存大計。對此高爾文立即將有關成員組織起來開會,商討應該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隨著汽車收音機的普及發展,高爾文再度碰上了棘手的難題。有人把它歸為汽車車禍發生的罪魁禍首,認為它會分散司機的注意力,造成危險。驗屍官在對汽車肇事原因的調查中,也提出了事故發生時收音機是否在開著的問題。許多州展開了關於從法律上禁止汽車內安裝使用收音機的辯論。盡管各州始終沒有通過這樣的法案,但的確有不少人在為其推波助瀾。高爾文為之進行了不懈的鬥爭,他多次列舉出詳實的統計數字,證明事故發生率在安裝收音機前後實際上是相同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33年依阿華州蘇城的一位代理人的一輛汽車因安裝了55型收音機,致使汽車著火,進而把車庫也燒著了,還把與車庫相鄰的房屋燒掉了一半。還有一台靈車因55型收音機引起火災,把車上不幸的屍體也燒成了灰燼。這足以使高爾文製造公司的聲譽一落千丈。麵對越來越多的怨言與指責,高爾文並沒有用足夠的理由去辯解,而是毅然采取了一個令人心痛的舉動——收回市場上的55型收音機,全部銷毀。
幾千台55型收音機陸續從市場上收了回來,除了留下收音機裏尚能使用的真空管與擴音器外,高爾文命令弟弟約瑟夫親自用一把長柄大錘,把這些影響信譽的東西砸了個稀哩嘩啦。
從艱苦與不景氣的歲月中闖出來的高爾文,用事實證明了他有能力作出果斷的對策。事後他說:“砸碎這些收音機,給了我們所有人一個出氣的機會,我們需要解放,因為正是這些東西捆住了我們的手腳。這些收音機讓我們栽了跟頭,我們要從這些跟頭中吸取教訓。我們已跌倒多次了,我知道我們能重新站起來。”
高爾文“錘砸收音機”的舉動,為公司在客戶心目中樹立起了良好的公眾形象。到了1934年,公司生產的幾種真正的優質汽車收音機上市以後,很快引起了購買者的青睞,而55型收音機所造成的惡劣影響自然也煙消雲散了。
3.信譽來源於點滴的積累
企業家的功成名就,外界隻是一個輔助作用,最主要的是靠自己的奮鬥與努力。信譽也隻能由自己去搏取,決不能依靠別人的施舍。富蘭克林在24歲時就知道事業的成功要靠自己去努力。於是,他用借來的錢,購買了同事的股份,從而變成了一家印刷公司和一張小報的主人。他從小立誌:希望自己成為第一個“自立人”,並且永遠做一名偉大的美國人,自己的命運應由自己去主宰。
富蘭克林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不但立誌去改正自己的過失,並時時注意讓別人認識他的作為。他說:“我要在大眾中博得聲譽,我得時常留意自己。不但要真實、勤奮、儉樸,更要盡力避免任何不利於樹立自己正麵形象的言行舉止。我待人接物,從沒逾越正常交往的範圍。有時從紙店裏買了紙,也是自己用一輛小車推回來。時間一久,別人都認為我是一個既勤儉。又有上進心的青年。因此,要求與我進行業務上聯係的人也越來越多。於是,我的事業發展得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