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管理(1 / 3)

個性管理

信息化時代,需要企業不斷更新經營理念。21世紀的大社會化生產,需要企業跟上超速發展的節奏。隻有導入個性,才能帶來管理的變革、經營的飛躍。隻有導入個性,才能給企業經營者一個挑戰新世紀的銳利武器。

1.企業是人,具有所有人的特征

企業是由人組成的,現代企業是由具有較高科學技術水平、豐富的科學管理經驗的人組成的。因此,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因素,不是物質資源,而是人本身。從某個意義上說,人才是關係到企業命運的決定性因素。企業家的人才觀念表現為企業家對人才的重視和人才資源的開發,具體地為人才的發現,人才的使用,人才的組合,人才的考核以及人才的培訓。

企業間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間的競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隻注重表麵形式競爭的話,是十分不成熟的企業家。競爭,從表麵上看是各個行業的各種商品在市場上的爭奪。物美價廉的商品,即質量高、價格低、售後服務好的商品受消費者歡迎。商品銷路好,整體效益高,企業就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這當然是好事。要達到這樣的局麵是不容易做到的。在本質上,是企業人才的競爭。哪家企業的人才傑出,組合完美,哪家企業就能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企業的人才素質發生問題,這不僅是企業家自身的問題,而且這是整個企業職工的素質問題。

具有領導才華的企業家,不在於個人的英雄表現,而在於知人善任,對人才形成一種向心的凝聚力,從而促成集團性的整體發揮。所以,領導者雖然看似“無用”,實際上卻需要具有極高智慧的人才可擔當的。企業家隻有首先樹立起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同時,又能通過加強自身修養來吸納人才,達到一種集思廣益、眾誌成城的人才可擔此重任。

無數事實表明:現代市場競爭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一個企業的活力,從根本上說,不在於其組織機構如何科學,而在於以人為本的坐標觀念對全體員工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在於全體員工堅守這種信念所體現出來的強烈的整體意識。這種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正是企業生存的內在驅動力。

雖然中外的管理理論都把重視人才的觀念放在首位,但是,各國對人才的使用和管理方式卻各不相同。我們都知道:美國式的經營管理是以個人為基礎的,重心在於個人表現,強調自我實現和滿足。日本式的管理是以團體主義為基礎,重在集體化,個人是團體的一份子。日本企業的終身雇傭製、年功序列工資製以及“和老板穿一條褲子的工會”等的管理方式在西方人的眼中簡直不可理喻,但恰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企業家隻有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意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與集體的智慧與力量,才能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企業家能否把人融入企業中,能否充分開發利用企業的人力資源,是企業家個性是否有魅力的標準之一。

從理論上說,企業是人、財、物的特殊組合。組合的目的就是追求盡可能多的利潤。但是,從企業管理者的角度分析,如果隻知一味追求利潤而忽略了“企業就是人”這樣一個基本命題的話,那麼這家企業就不可能得到“明日的光榮”。從更高的層次上說,企業應當是經濟效益、社會使命和人情人性的綜合體現。

一家企業在它的生產銷售過程中,既賺了錢,又為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而且還能對股東盡到責任,替所有的從業人員創造出良好的生活條件,那麼這家企業才能算是取得了真正的效益。企業家認為,一家企業的經濟效益並不簡單地等於利潤。如果說,一家企業錯誤地認為利潤就是一切,那麼經營者的心胸一定會變得非常狹隘。

三洋之父井植薰認為,企業需要生存,當然離不開社會。社會需要進步,也得依靠企業。所以說,企業的經濟管理者絕不應該忘記自己的社會使命。

在當代企業的經營活動中,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切措施、決策都不能光靠經營者個人去唱“獨角戲”。企業的管理必須建立在群體、計算機和無任何感情色彩的規章製度之上。從這一點來看,經營管理是從業人員的整體活動,“企業就是人”正是一句高度概括的話。企業的一切都由人來決定,並且最終都靠人去完成。既需要無情的製度,又不能讓企業的職工喪失人的全部價值,這就構成了管理活動中的一對最突出的矛盾。換句話說,當代企業管理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無情的管理”同“有情的管理者”的巧妙結合。

任何一種設備,無論先進到什麼程序,都得由人來加以利用。從這層意義上說,工人的工作態度比設備的先進程度更為重要。換句話說,設備加人員不等於效益,先進的設備加上出色的工作態度才等於較高的經濟效益。

井植薰在那家三櫻工業公司考察工作時,看到工人那種雜亂無章的勞動情況,曾毫不客氣地挖苦、譏諷過。他說:“今後你們的公司別叫三櫻工業公司了,還是改成三櫻運輸公司吧!”在場聽他講這句話的人都明白話的含義,因為這家工廠的生產實在是糟糕透頂,車間裏隻見工人在來回搬動著各種物品。他們雖然也很累,但做的全是“無用功”。

要想改變這種勞而無益的情況,最好的辦法是先改換一下廠長。也就是說,對於管理無方或者沒有能力的企業領導,要毫不猶豫地盡快把他給撤下來。工廠經營不善立刻更換廠長,公司事業不振馬上調整總經理,這是企業管理的一條鐵的原則。

確實,撤換一個經過多年努力才升到廠長地位的人,或者是撤掉一名埋頭苦幹的幹部,從感情上說,的確一時不易被人接受。但是,企業管理講不得人情,人情換不來效益。人情代替不了管理。企業並不是個人的財產,企業管理就不能多講人情。否則,就會葬送企業的前程。

人們常說,相互信賴是企業管理的基礎。井植薰以為這話一點也沒講錯。但是,對於這句話還得做個注解:相互信賴的關係必須建立在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工作盡心盡力的條件之上。如果說,相互信賴不以責任為前提,而是出於私情,那麼這種關係就不能冠以“信賴”兩字。人與人之間庸俗的相互關係一旦進入企業管理,那麼這家企業遲早要被引入歧途。

把人才看成是企業的生命,是井植薰堅持了60餘年的一條企業管理準則。人才需要培養,更需要使用得當。那種認為找到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才,企業就能萬事大吉的想法並不完全對頭。所以,說得準確一點,善於發現人才、善於培養人才、更善於愛護和使用人才,是企業得以發展的基礎。這是每一級管理幹部都應具有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