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為這事過於緊張,即使孩子真的早戀,也應該保持冷靜,用正確的方式引導,而不是用這種方式盤問孩子,這會給孩子一種不信任的感覺,更甚者,也可能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老張應該放下緊張,通過別的渠道了解清楚再做打算,如此也不會造成和孩子之間關係的僵持。
遇事時,有人容易緊張,有人卻能放下緊張,自在從容。緊張會讓你頭腦不清晰,手忙腳亂,那麼也必定無法將問題考慮周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因情緒緊張而導致的事件,例如拆錯信件、接錯門鈴、誤吃藥物、以醋當酒等。甚至,駕駛汽車時如果過分緊張,往往在緊急的時候踏錯刹車板,反而踩到油門,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很久以前,有一位生性容易緊張的媳婦,經常因為緊張的情緒鬧笑話。一日接到娘家口信,說有急事。這位媳婦一聽,立刻從床上抱起孩子,拔腿就往娘家跑。途經一片冬瓜田,不慎被瓜藤絆了一跤,抱在手中的孩子也隨著跌到瓜田裏。她自己先是一骨碌爬了起來,摸摸孩子,趕快抱起來又繼續跑。回到娘家一看,抱著的不是孩子,竟是一個冬瓜,不禁悲從中來,痛哭失聲。
娘家的兄長先是對她安撫一番,然後陪同趕回冬瓜田裏尋找孩子,哪知追尋不著,卻找著了一個枕頭,原來她誤抱了枕頭。憂心如焚的媳婦,百般無奈,隻得又抱著枕頭先行回家。回到家裏一看,發現孩子正安然地在婆家的床鋪上酣睡著。婆家人聞言,不禁啞然失笑,一旁的叔叔也忍不住說:“嫂嫂,你真是太緊張了!”
這隻是一個笑話,但卻讓我們知道,緊張容易出亂子,在我們平常的生活裏,每天也不知道要發生多少起這種因為緊張誤事的例子!有的人,為了等待約會中的另一個人,精神恍惚,心神不得安寧;有的人為了股票漲落,緊張訪惶,短短的幾個小時似乎能讓他老了幾歲;更有人為了一件小事,急得大汗直流。忙亂中,我們總是顧此失彼,容易誤事。
緊張會讓你在考場上怯場,擔心自己考不好,而結果就是你無法放鬆,最終發揮失利;緊張會讓你在一次大型的演講中半天說不出話來;緊張會讓你在公司大型聚餐活動中失態,陷人難堪境地……緊張會導致很多不良狀況,生活被緊張打亂了節奏。
既然如此,就放下緊張,保持輕鬆的情緒,其實事情真的沒有什麼大不了,你沒必要緊張。凡事往開處想,這個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放下緊張,保持輕鬆才能用正常狀態的思維思考、解決問題,才能活出輕鬆的自己。
品悟人生
凡事往開處想,這個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放下緊張,保持輕鬆才能用正常狀態的思維思考、解決問題,才能活出輕鬆的自己。
憂慮是掛在心上的一把鎖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過:“憂愁是傷人的病菌。它會吞噬你的優勢,而留下一個像廢品一樣的垃圾。”所以,人生不要太計較。
一個把大量精力耗費在無謂煩惱上的人,是不能充分發揮自己固有的能力的。世界上能夠摧殘人的活力、阻礙人的誌向、減低人的能力的東西,莫過於煩憂這一毒素。
一個叫喬治·布朗的人,雖然他已經成了大商人,每年都有上百萬元的收入,他卻經常情緒不穩,心裏總提防著周圍的人,包括自己的助手和家人,於是心裏就產生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憂愁,十分痛苦。有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真誠地對他說:“喬治,相信人比懷疑一個人更讓人心緒安寧。”這句話,深深打動了喬治,他這樣做了,從相信這位朋友開始,他發現自己的憂愁每天都在減少。
煩憂能敗壞人的健康,摧殘人的精力,損害人的創造力,它使很多本來可以大有作為的人最終平凡庸碌。
你可曾聽說人們能夠從煩憂中得到絲毫的好處嗎?它可曾幫助過任何人改善他們的生活嗎?難道不就是這個惡魔隨時隨地都在損害人們的健康、摧殘人們的活力、降低人們的工作效率、使人們的生活陷入不幸之中嗎?
一個人在心緒不定的情形下工作,效率自然不會高。人的各種精神機能,一定要在絲毫不受牽製時才能發揮出最高的能力。困於煩憂的頭腦,盡管仍在思考,但往往不清楚、不敏捷、不合邏輯。在腦細胞受到煩憂的毒害時,腦部的思考力自然不可能像在毫無煩惱憂慮時那樣集中。
良好的胃口、充足的睡眠、清爽的神誌,都是可以減少煩憂的妙方。體力強健的人,煩憂偷襲的機會也比較少。而在體質衰弱的人的生命中,煩憂最易侵入與滋長。
當你覺察到恐懼、煩憂的思想侵入你的心中時,你必須立刻讓心中充滿各種希望、自信、勇敢與愉快的思想,不要坐視這些剝奪你幸福的敵人在你的心中盤踞起來,要立刻把那群魔鬼驅逐出你的心靈。
消除這種煩憂心理危機的辦法是利用你潛意識的力量,用樂觀的思想代替悲觀,以鎮定代替不安,用愉快代替煩惱。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生命的過程就如同一次旅行,假如把每一個階段的成敗得失時時都扛在肩上,今後的路還怎麼走?
為你的“舊包袱”舉行一場葬禮,將它埋葬,與過去說再見,跟往事分別吧!這樣,你將在今後的人生旅程中輕裝上陣,生活會更加輕鬆、有質量。
品悟人生
煩憂能敗壞人的健康,摧殘人的精力,損害人的創造力,它使很多本來可以大有作為的人最終平凡庸碌。
給好心情騰出地方
關緊門不跟人說話,嘟著嘴生悶氣,鎖著眉頭胡思亂想,結果心情更壞、更難過,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把壞心情抱得更緊。所以,人要學習放下心情,拒絕讓它折磨才行。
下決心割舍掉壞心情,才能給好心情騰出地方。想要有個好心情,就要從壞心情中解脫,從煩惱的死胡同中走出來。請注意,肯放下心情的包袱,好好檢視清楚,看看哪些是事實,把它留下來,設法解決。哪些是垃圾,是給自己製造困擾的想法,要狠下心來,把它拋開,這就能應付自如,帶來好心情和清醒的頭腦。所以,任何人都應學會放下,放下的同時,學會割舍。
談到放下與割舍,在《星雲禪話》中有一則故事,講得很生動、很具啟發性。這故事大略是,有一位旅者,經過險峻的懸崖,一不小心掉落山穀,情急之下攀抓住崖壁下的樹枝,上下不得,祈求佛陀慈悲營救,這對佛陀真的出現了,伸出手過來接他,並說:“好!現在你把攀住樹枝的手放下。”但是旅者執迷不鬆手,他說:“把手一放,勢必掉到萬丈深淵,粉身碎骨。”旅者這時反而更抓緊樹枝,不肯放下。這樣一位執迷不悟的人,佛陀也救不了他。壞心情就是緊抓住某個念頭,死死握緊,不肯鬆手去尋找新的機會,發現新的思考空間,所以陷入愁雲慘霧中。
其實,人隻要肯換個想法,調整一下態度,或者更動一下作息,就能讓自己有新的心境。隻要我們敢於稍作改變,就能拋開壞心情,迎接新的處境。
有個女人習慣每天愁眉苦臉,小小的事情似乎就引起煩躁不安、心情緊張。孩子的成績不好,會令她一整天憂心,先生幾句無心的話會讓她黯然神傷。她說:“幾乎每一件事情,都會在我的心中盤踞很久,造成壞心情,影響生活和工作。”有一次,她有個重要的會議,但是沮喪的心情卻揮之不去,看看鏡子裏自己的臉龐,竟然無精打采。她打了電話問朋友,“該怎麼做?我的心情沮喪,我的模樣憔悴,沒有精神,怎麼參加重要的會議?”
朋友出主意給他:“把令你沮喪的事放下,洗把臉把無精打采的愁容洗掉,修飾一下儀容以增強自信,想著自己就是得意快樂的人。注意!裝成高興充滿自信的樣子,你的心情會好起來。很快地你就會談笑風生,笑容可掬。”她照著去做,當天晚上在電話中告訴朋友說:“我成功地參加這次會議,爭取到新的計劃和工作。我沒想到強裝信心,信心真的會來;裝著好心情,壞心情自然消失。”
人要懂得改變情緒,才能改變思想和行為。思想改變情緒會跟著改變。經常培養好心情,認清壞心情的背後,一定有不少垃圾思想和消極情緒,要把它掃地出門。
這裏有幾則“砍”掉壞情緒的小竅門,不妨照做:
多讀勵誌的書,它能給我們許多改變情緒的效果。
注意我們的儀容。挺直身子,抬起頭來,衣著更要端莊。
萎靡不振的表情,是招惹黴運的根本原因。
學習在危機中保持冷靜,在緊張時給自己鬆弛的機會,如運動、靜坐、旅行等。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艾克曼曾做過這樣的實驗,要受試者裝出驚訝、厭惡、憂傷、憤怒、恐懼和快樂等表情,卻發現他們的身心跟著起了變化。當受試著裝出害怕時,他們的心跳加速,皮膚溫度降低等等,表現其他五種情緒時,也有不同的變化。我們怎麼裝,心情就怎麼改變。確實,當你即使裝作快樂,憂傷也會離你而去。
品悟人生
關緊門不跟人說話,嘟著嘴生悶氣,鎖著眉頭胡思亂想,結果心情更壞、更難過,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把壞心情抱得更緊。所以,人要學習放下心情,拒絕讓它折磨才行。
凡事尋常看,排壓心舒暢
生活中,人們總是不能擺脫這樣或那樣事情的束縛,因此麵對眾多的突如其來的“大事”、“煩心事”,大多數人不但不知該如何應對,有時還會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這樣對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
適時地放鬆心態,從容地看待那些“大事”,用一顆做“小事”的心態去麵對、去處理,不但我們的身心會得到放鬆,“大事”同樣會變為“小菜一疊兒”。
我國著名保健專家洪昭光教授是一位掌握了多門學科理論的醫學家。他對健康人生有著深刻的見解。他認為:人表麵看起來,高矮差不多,胖瘦也差不多,其實人和人有天壤之別。比如說人生吧,風風雨雨,每個人都會遇到生氣著急不痛快的事兒,但是結果各異,原因也在於能否做到“一直心”。
洪昭光教授的病人中有這麼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兒,大半輩子身體硬朗、沒病沒災的。但是有一天他家遇到事兒了:他大兒子騎自行車從胡同裏出去一拐彎,正好與對麵來輛大卡車一撞,把脖子撞斷了、高位截癱。他到醫院時兒子正搶救:身上插著七、把根管子:從鼻子一直到尿管,還有胳膊上、腿上到處都是。
老人這下犯了愁:他兒子才25歲,正準備結婚,醫生告訴他兒子將高位截癱,今後大便小便都成問題,別說結婚、工作不成了,就連生活以後一輩子都得要人伺候。醫藥費三天一萬塊錢,今後一輩子怎麼辦呢?
老頭兒從醫院回去之後就挺不住了,沒過幾天就吃不下飯,水都喝不下了。後來到醫院拍了個片,查出是食道癌,喉管都堵死了。結果在開刀後發現胃裏還有兩個癌瘤。三個月前還很健康,壓力一來就憂慮,三個月內兩個部位三個癌,手術以後還是憂慮重重,結果比兒子死得還早。對他來說壓力造成了癌症。
事實上,大部分人的身體機能都是大同小異的,有很多情況下人們得病關鍵還在於“心”——有的人遇到點事兒就受不了、生悶氣、幹著急,那病準找上他;有的人遇到“大事”依然樂觀處之,這樣的人即便有病也不會病到哪去,甚至還會有醫學奇跡發生。
人的經曆不同,承受能力不同,麵對壓力的處置方式也不同。倘若能夠深刻領悟六祖慧能得“一直心”,就會排解許多的心理壓力,活得比別人輕快開心很多。
“一直心”的智慧,不僅僅表現在人們麵對重大壓力時,在更多的時候表現在得失觀上,如果我們能夠保持一種冷眼觀得失的心境,那便真正做到了“常行一直心”。
《孔子家語》裏記載:有一天楚王出遊,遺失了他的弓,下麵的人要找,楚王說:“不必了,我掉的弓,我的人民會撿到,反正都是楚國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聽到這件事,感慨地說:“可惜楚王的心還是不夠大啊!為什麼不講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撿得,又何必計較是不是楚國人呢?”
“人遺弓,人得之”應該是對得失最豁達的看法了。就常情而言,人們在得到一些利益的時候,大都喜不自勝,得意之色溢於言表;而在失去一些利益的時候,自然會沮喪懊惱,心中憤憤不平,失意之色流露於外。但是對於那些誌趣高雅的人來說,他們在生活中能“不以物喜,不能己悲”,並不把個人的得失記在心上。他們麵對得失心平氣和、冷靜以待。
當我們在得與失之間徘徊的時候,隻要還有抉擇的權利,那麼,我們就應當“常行一直心”,以一種平常心的心境去思考得失、去衡量利弊,心裏便不會再產生那麼多的苦惱與惆悵了。
品悟人生
對待萬事萬物應該抱有一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運用這顆平常心去觀察、去做事,便能緩解心中的壓力、撫平患得患失的大喜與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