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是魔鬼。”不要因別人脾氣暴躁而生氣,不要因悲慘的事而沮喪。衝動的直接觸發是一個“躁”字:急躁,浮躁。千百年來,古人對醫治“躁”病妙法良多,比如:“安詳是處事第一法”,即不急不躁是處理事物的第一等方法;“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即過分浮躁之人,一定沒有深刻的認識;“處事最當熟思緩處”,告訴人們遇事進行處理,最佳做法是深思熟慮和延宕一下再辦。“逆境順境看襟度”,這“襟度”就是涵養,有涵養好,涵養過人尤好。“世上閑言碎語,一筆勾銷”,這就是良好的心態,心平氣和,就不會去計較雞毛蒜皮羊雜狗碎之事。
衝動是你經曆挫折的一種後天性反應。你以自己所不欣賞的方式消極地對待與你的願望不相一致的現實。水受到激發,就會泛濫;火受到激發,就會漫延;人受到激發,就會作亂。在激發怒氣的情況下,君子也會變成小人。
過度的衝動是愚蠢的。畢達哥拉斯:“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當受到侮辱或攻擊時,衝動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它隻能使你陷入社交的困境。由於情緒失控,頭腦不清醒,就更難達到擺脫困境的途徑。唯一可取的是保持冷靜,冷靜是一種積極的、由靜轉動的心理活動過程。冷靜,能使自己客觀地從對方的攻擊中尋找出他的不符合事實、不近情理之處,抓住他的弱點,分析他的目的,然後采取對策,加以揭露,予以反擊,使自己從劣勢轉為優勢,轉危為安。衝動就是玩火自焚,既燒灼了自己,又傷害了別人。“一失足成千古恨”,因為平平常常的小事而衝動,造成更大的失敗,是最令人痛心、後悔的事。
有一則古老的寓言,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有一個年輕的農夫,劃著小船,給另一個村子的居民運送自家的農產品。那天的天氣酷熱難耐,農夫汗流浹背,苦不堪言。他心急火燎地劃著小船,希望趕緊完成運送任務,以便在天黑之前能返回家中。突然,農夫發現,前麵有一隻小船,沿河而下,迎麵向自己快速駛來。眼看兩隻船就要撞上了,但那隻船並沒有絲毫避讓的意思,似乎是有意要撞翻農夫的小船。
“讓開,快點讓開!你這個白癡!”農夫大聲地向對麵的船吼叫道,“再不讓開你就要撞上我了!”但農夫的吼叫完全沒用,盡管農夫手忙腳亂地企圖讓開水道,但為時已晚,那隻船還是重重地撞上了他的船。農夫被激怒了,他厲聲斥責道:“你會不會駕船,這麼寬的河麵,你竟然撞到了我的船上!”當農夫怒目審視對方小船時,他吃驚地發現,小船上空無一人。聽他大呼小叫、厲聲斥罵的隻是一隻掙脫了繩索、順河漂流的空船。
在多數情況下,當你責難、怒吼的時候,你的聽眾或許隻是一隻空船。那個一再惹怒你的人,決不會因為你的斥責而改變他的航向。怒氣有時候會自己溜走,稍稍耐心地等待一下,不必急著發作,否則會惹出更多的怒氣,付出更多的代價。
麵對事情,心平氣和方能化解一切矛盾。人生路上會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磕磕絆絆也少不了,是心平氣和的去化解還是怒氣衝天的去對待,往往一件小事就能決定今後的命運如何。有一位著名的女作家說:“人總是有缺點的,但是你要盡量往一個人的好處看,慢慢你就會覺得,那些缺點也都是可原諒的。”
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奧賽羅》中的主人公奧賽羅就是一個心眼小又缺乏自控力以致釀出人間悲劇的一個典型。他聽信小人讒言,衝冠一怒,回到家中不問青紅皂白地把自己的愛妻一劍送入黃泉。及至覺悟,已為時晚矣。痛不欲生的奧賽羅自盡身亡。如果當時奧賽羅稍冷靜下來,多一個寬容的心眼好好想一想,對事件有一個理智的估計的話,就不會做出這樣的非理智的事情了。
衝動,實在是缺乏涵養、心態不良的一種折射。人既然有理性,幹嘛讓衝動的魔鬼從薄弱處跳出來。其實,魔鬼是扯著你的心跳出來的,等它安頓下來,留下的隻有你心靈的疼痛,而每一次疼痛,必是每一次損傷,對健康對素質對人格對生命的損傷。切記,日常生活中不要衝動,沒什麼大不了的事。
兩個旅行中的天使到一個富有的家庭借宿。這家人對他們並不友好,並且拒絕讓他們在舒適的客人臥室過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給他們找了一個角落。當他們鋪床時,較老的天使發現牆上有一個洞,就順手把它修補好了。年輕的天使問為什麼,老天使答到:“有些事並不象它看上去那樣。”
第二晚,兩人又到了一個非常貧窮的農家借宿。主人夫婦倆對他們非常熱情,把僅有的一點點食物拿出來款待客人,然後又讓出自己的床鋪給兩個天使。第二天一早,兩個天使發現農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一頭奶牛死了。年輕的天使非常憤怒,他質問老天使為什麼會這樣,第一個家庭什麼都有,老天使還幫助他們修補牆洞,第二個家庭盡管如此貧窮還是熱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卻沒有阻止奶牛的死。
“有些事並不象它看上去那樣。”老天使答道,“當我們在地下室過夜時,我從牆洞看到牆裏麵堆滿了金塊。因為主人被貪欲所迷惑,不願意分享他的財富,所以我把牆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來召喚農夫的妻子,我讓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並不象它看上去那樣。”
有些時候事情的表麵並不是它實際應該的樣子,我們憤怒了,衝動了,但過了一段時間,情況又發生了變化,所以許多事要弄清楚了再來發怒也不遲,而在你弄清楚的過程中,怒氣也漸漸地消失了。
化解衝動,須從生活方式上解決問題,培養理性控製力,培養良好的心態,做到心平氣和。“心平”是指內心的平靜,無非分之欲望,擁有一顆平常心。“氣和”指氣血調和,是安靜穩重的狀態。隻有“心平”,才能“氣和”。“心平氣和”是一種心態,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寬容,是一種修養。
當一個人不能“心平氣和”的時候,對事物就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看什麼都不順眼,變得狹隘自私,牢騷滿腹,容易衝動。因為不能心平氣和的人就會對人、對事抱有偏見。這樣的人的生活經常會漂浮不定,經常會麻煩纏身。失去的比得到的要多得多。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越想得到越得不到。越得不到心情就越難以平靜。
如果做到了“心平氣和”就能夠客觀地看待事物,就能夠平靜地看待生活,就能夠換位思考。就能夠遇亂不驚。養心、養氣才能健康,此乃養生之道。心平氣和的人表現出的涵養和穩重是其身心健康的表現,是其氣質風度的展示,是其穩重成熟的流露。其鎮定自若是一種令人折服的胸懷。
在現代化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要想做到“心平氣和”實際上是很不容易的。很多人由於工作壓力大,生活不順心而變得心浮氣躁,心慌意亂,甚至迷失了生活的方向,還有人悲觀厭世。這些都是很遺憾的事情。是必須要用“心平氣和”的心態去調節的事情。用寬大的胸懷去接納生活給予我們的一切吧,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人們在順利的時候,做到心平氣和不難,難的是在不順利的逆境中,如何能夠做到“心平氣和”。這就需要修養,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做到看似容易的“心平氣和”。做到了對人、對己都有好處,做不到對人、對己都不利。利人利己的事何樂而不為?不論多麼困難,心若在,夢就在。沒有過不去的坎。
學會減法思考,營造簡約生活
佛語說“有求皆苦”,人之所以痛苦,是由於所求太多、太繁雜。作為凡夫俗子,我們雖然做不到“無求自安”,但是起碼可以采取“減法”——當自己痛苦的時候,不妨給人生做減法,讓生活盡量簡單化。生活太過複雜,反而讓自己被控製住了。
近幾年來,歐美發達國家許多有識之士提倡“慢生活”。強調人們要把握一定的生活節奏,有勞有逸,有張有弛,過簡約的生活。而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的,要給自己留下一些“騰挪”的生命空間,不要總是為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完成該完成的事情而感到焦慮,也不要永遠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和休息時間放在次要位置。
城市生活叫人們無法止步,人們一直生活在持續的加法中,好,還要更好,多,還要更多。其實生活的幸福感並不能完全借由物質的豐裕程度來衡量,擁有更多的財富,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未必能帶來更多的幸福。常常因為擁有得太多,生活太過複雜,反而讓自己給控製住了。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的生活方式不是“慢節奏”,而是“快節奏”。他們給自己定下過高甚至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為實現目標犧牲了休息時間和興趣愛好。“流汗又流血,拚勁又拚命”,不惜透支生命和健康,以至處於亞健康狀態甚至“過勞死”的邊緣。有資料表明,近幾年,我國心血管病的發病率急劇上升。特別是中青年冠心病死亡率呈“陡坡”上升趨勢。究其原因,生活節奏過快、工作壓力過大、生活方式欠健康是主要因素。
生活是需要做減法的,那是一種讓生活盡量簡單化的狀態。說白了,生活要求太高,一旦複雜起來,碳的排放量就會多了很多,生活要不折騰,越簡單越好。上升到精神層麵,就是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懂得化繁為簡、享受幸福的能力。當然減法生活也不是一味簡約、簡單、甚至簡陋,而是要尋求一種讓生活舒服的適度節製,是用減法來平衡生活,“用減法平衡生活,順應人體生物鍾節律,慢慢享受生活,還生活一個真實狀態。”
楊瀾在她18年的電視生涯中,前15年一直在做加法。當她做了主持人,就問導演能否讓自己寫台詞;寫了台詞,就要求導演讓自己做一次編輯;做完編輯就問主任自己能否做一次製片人;做了製片人,就想能否同時負責幾個節目;負責了幾個節目,就想能否辦個頻道。她就這樣一直做著加法,“加”到後來創辦了陽光衛視。
2000年楊瀾在香港創辦的陽光衛視,由於最初的策略、定位有偏差,遭遇到挫折。她經過冷靜的思考,豁然明白,自己的優勢可能隻有一兩項,人生中也不可能什麼都能要。於是她在做完一係列的加法後,開始了人生的減法。
楊瀾說她需要一個平衡的生活,學會減法恰好能給她這種平衡。因為學會了減法,所以生活找到了平衡,更找到生活的幸福所在。
今天她把自已定位於一個懂得市場規律的文化人,一個懂得和世界交流的文化人。在做好主持工作的同時,積極從事更多社會公益方麵的活動,讓自己的心靈平靜而幸福。
如果我們把“慢生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加強計劃性,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清除掉過高的追求目標和耗時項目,科學地支配時間,從容地休息和運動,無論對提高工作效率還是保障身心健康都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原曉娟,一個已離我們而去的才女。在她短暫的生命裏,曾參與創辦《婚禮》雜誌;參與創辦《信息與家庭·美食》,任主編;參與創辦時尚集團第15本雜誌《美食與美酒》,任編輯部主任。她以“鼠尾草”為筆名,在新浪及搜狐網上創立的博客“花花世界”受到廣泛歡迎。2006年11月,“花花世界”參加德國之聲全球博客大賽評選,獲得“國際最佳博客”和“中文最佳博客”獎。此前,她曾參加新浪博客大賽,獲得最佳私人日誌一等獎。
她很優秀,並執著於完美,一刻不停地追趕成功的背後,其艱辛是可想而知的。她不停在為人生做加法的時候,卻讓她失去了最為可貴的——34歲時,她被醫院確診為胃癌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