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隨緣寬心海涵,很多事沒什麼大不了(1 / 3)

人生就如同一本殘缺不全的經書,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完美,我們不必苛責那些完美和失敗,一切隨緣才是我們必須選擇的道路。隻要己有所得,就應該滿足,凡是你做了,都必然會有所得到,隻是得到多少的問題。

我們不要追求浮華的人生,那樣隻會自欺欺人,要想讓自己逍遙自在,那就寬心海涵,並且告訴自己,很多事沒什麼大不了,一切隨緣。

“看不開”乃人生之大忌

痛苦的根源在於看不開,看不開就會舍不得,舍不得放棄過去的,舍不得放棄失去的,舍不得放棄遠去的,久久的沉浸其中無法擺脫,正是這種看不開造就了人生的悲傷,看不開是人生的消極悲傷之源。

世間最大的苦是自己看不開,讓自己的心蒙塵受苦。人看開的時候,心靈之門是敞開的,什麼都看清了,就不怕了。很多時候人的恐懼都因為看不清。看開了,恐懼沒有了,心情就好了,一好百好,人逢喜事精神爽。在看開的時候,人的目光是盯著光明的地方,生命處於一種開放的狀態並保持旺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心靈之門一關,一切都看不清了。因為看不清而充滿了一種警備、焦慮的心理,自然無法積極樂觀起來。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完全是兩種結局,兩種心境。所以當你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千萬不要鑽牛角尖,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勸解自己,看開一些,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

一位年輕的企業家事業很成功,對家裏毫不顧念。幾乎得到了一切的企業家對所得到的仍然不滿意,覺得上天應該給自己更多。有一天,經妻子一再懇求,他帶著妻子和兒子到野外去兜風。誰知中途車子出了意外,蹺在懸崖上千鈞一發。麵臨生命危機,全家人前所未有的團結,用盡所有的智慧,終於脫險了。脫險後的企業家好像脫胎換骨了一般,他覺得一切都滿足了。對愛人、對孩子、對所有人都充滿了愛心,每一天都過得很開心。

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個“福”字其實是經過大難的人自己給自己的,他對人生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大難之後,看開了,人的生命狀態從一種狹隘的、關閉的狀態轉化為一種積極樂觀的狀態。看開了,人生便會充滿陽光。

放下才會幸福,放下並不是放下手中的物品,需要放下的是我們的一顆心。放下了也就看開了,隻有看開了,才能安閑優雅,才會感到生活的幸福,生命的美好。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種幸福,但心靈平靜、心無掛礙的那種輕靈的感覺應該是一種公認的幸福。

孔子說:“富貴於我如浮雲!”他不是看破,卻是真正的看開。孔子並不是不在乎富與貴,他隻是明白努力和成功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在他看來一切都是“盡人事以聽天命”,希望我們盡力去追求,卻不必把富與貴當作永久存在的東西”。

曾仕強說:看開不是看破。不可以看破,看破了便覺得一切是假,人生無所追求,失去了競爭的原動力,其結果不是灑脫而是消極;又不可以看不開,否則在人生中隻許成功不許失敗,即使眼下成功了,未來也不能走遠,因為人生不可能沒有挫折。

每個人都會多多少少有些貪婪。好奇與利益會使一個人看不到眼前的美好,卻使人奢求曾經錯過的東西。我們常說:“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為何不把平常的錯過看得淡一些呢?如果讓你選擇大海與小河,你會如何呢?也許你會選擇波瀾壯闊的大海,這意味著你要錯過有無限淡水、靜謐安詳的小河。但你無需悔恨,每個路都有各自美妙的結果。

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淩甚至碾得粉身碎骨。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在上帝的眼中,你們永遠不會喪失價值。所以,創傷是一種曆練,而不是懲罰,不要為自己遭受的挫折、創傷而貶低、否定、懲罰自己;重新整理心情和人生,帶著這種創傷留下的疼痛和成熟繼續上路。

錯過愛情,我們學會了愛;錯過成功,我們學會了拚搏;因為錯過,我們學會了珍惜;因為遺憾,我們學會了抓住機遇……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創傷是一種曆練,而不是懲罰,不要為自己遭受的挫折、創傷而貶低、否定、懲罰自己;重新整理心情和人生,帶著這種創傷留下的疼痛和成熟繼續上路。

我們常常安慰別人說:“人生是沒有圓滿的。”你不能得到一切。你永遠不會是最幸福的人。然而,誰說人生是沒有圓滿的呢?我們所擁有的,是另一種圓滿。

我們從遺憾中領略圓滿。沒有分離的思念,怎能領略相聚的幸福?沒有經曆過被出賣的痛苦,怎會領略忠誠的可貴?沒有品嚐過失敗無奈的滋味,又怎會體會成功的喜悅?沒有遭遇病魔的襲擊,怎能體會健康對人的重要?在紛紛擾擾人世間,能夠擁有,能夠相聚,彼此忠誠,長相廝守,不正是一種圓滿嗎?

凡事懂得看開是一種大智慧。在很多事情上,我們應該知道適可而止,量力而行,不要過於執著的追求那些高不可攀的目標,及時放下,這種放下並不是畏難,也不是退縮,而是更為務實地尋找更為切合自己實際的目標。當我們把那些好高騖遠的目標拋棄以後,我們會切實地感受到心靈的輕鬆的幸福,這是為我們更好的前行準備的最好的禮物。在物欲麵前,我們一定要時時提醒自己,要勇於放下,欲望是個無底洞,不要被欲望的黑洞吞噬淹沒。

率性而為,活出真我

一個人活著的目的不是要讓別人認可,而是發現、創造和享受自己的快樂,享盡人生的年華,這才是一個人的真實價值所在。

一個人率性而為,不僅可以使自己過得輕鬆愉悅,也可以感染周圍的人,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提倡按他人的標準生活,為取得他人的認可而活,使人們追求所謂社會價值的實現,可以說是整個社會文化模式所塑造出來的人生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使人們放棄自己人性的快樂,而去追求他人的認可,成為其他人評價、態度和臉色的奴隸或木偶,被他人的行為所控製。

按照別人的標準生活的結果,必然會使一個人莫衷一是。因為他人或社會的標準是千奇百怪的,滿足了這種標準,就不能滿足另外一些標準,得到了這一部分人的認可,就會失去另一部分人的認可。一個人不可能滿足周圍所有人的要求。

樹立榜樣,表揚、讚美與獎勵,批評、指責與處罰,是整個社會文化的行為模式,但它仍然是一種愚昧、落後、腐朽的社會文化模式。作為個人,我的思想,完全沒有必要受這個模式的控製。隻要我們願意,我們完全可以按照我們自己喜歡的模式去思想,率性而為,沒有必要被社會,被他人像趕牲口一樣地趕著跑。

“率性之謂道”是《中庸》三句教中的第二句,它是順著“天命之謂性”而來的。所謂“率性”是指天所命於人之性,使人對於日常事物皆能合乎當然的規範。在《中庸》的作者看來,人隻要能遵循天所賦予人的人性,也就能夠合乎自然之理,這是人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應該選擇的道路。

當一個人率性而為的時候,他自然就會從實質上去理解別人,尊重別人,而不是簡單地去按照別人的標準做,也不是簡單地讓別人按照自己認可的標準去做。隻有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因這一出發點而導致的給他人帶來的快樂和他人對我們的認同是自然而來的事情,但那並不是我們的追求。正如太陽照亮了地球,不是因為他想要照亮地球,而是因為他本身在燃燒。

伊笛絲·阿雷德太太從小就特別敏感而靦腆,她的身體一直太胖,而她的一張臉使她看起來比實際還胖得多。伊笛絲有一個很古板的母親,她認為把衣服弄得漂亮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她總是對伊笛絲說:“寬衣好穿,窄衣易破。”而母親總依這句話來幫伊笛絲穿衣服。所以,伊笛絲從來不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做室外活動,甚至不上體育課。她非常害羞,覺得自己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樣”,完全不討人喜歡。

長大之後,伊笛絲嫁給一個比她大好幾歲的男人,可是她並沒有改變。她丈夫一家人都很好,也充滿了自信。伊笛絲盡最大的努力要像他們一樣,可是她做不到。他們為了使伊笛絲開朗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隻能令她更退縮到她的殼裏去。伊笛絲變得緊張不安,躲開了所有的朋友,情形壞到她甚至怕聽到門鈴響。伊笛絲知道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又怕她的丈夫會發現這一點,所以每次他們出現在公共場合的時候,她假裝很開心,結果常常做得太過分。事後,伊笛絲會為這個難過好幾天。最後,不開心到使她覺得再活下去也沒有什麼道理了,伊笛絲開始想自殺。

後來,是什麼改變這個不快樂的女人的生活呢?隻是一句隨口說出的話。隨口說的一句話,改變了伊笛絲的整個生活,使她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有一天,她的婆婆正在談她怎麼教養她的幾個孩子,她說:“不管事情怎麼樣,我總會要求他們保持率性。”

“保持率性!”就是這句話!在那一刹那之間,伊笛絲才發現自己之所以那麼苦惱,就是因為她一直在試著讓自己適合於一個並不適合自己的模式。

伊笛絲後來回憶道:“在一夜之間我完全改變了。我開始保持率性。我試著研究我自己的個性,自己的優點,盡我所能去學色彩和服飾知識,盡量以適合我的方式去穿衣服。主動地去交朋友,我參加了一個社團組織——起先是一個很小的社團——他們讓我參加活動,把我嚇壞了。可是我每一次發言,就增加了一點勇氣。今天我所有的快樂,是我從來沒有想到可能得到的。在教養我自己的孩子時,我也總是把我從痛苦的經驗中所學到的結果教給他們:不管事情怎麼樣,總要保持率性。”

《易經》中一有句話說得好:“安其心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宇宙之大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相同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以宇宙為空間,在自己的支點上站得住。率性而為是一種自守,以寧靜的心態麵對紛呈的生活,以平常的心態對待不平常的事情,以安靜的心態對待嘈雜的外界,以平和的心境處理世態的炎涼。“無欲自然心如水,有營何止事如毛”,在欲壑難填、混沌紛擾的世界,保持一份清心寡欲的高潔。

率性而為,不是自暴自棄,享樂現在,而是充分利用時間,去學習,去提高,去休息,去娛樂,去享受無論是數字、文字,還是音樂、畫作,抑或是圖像、友情帶給我們的各種快樂。

率性而為,不是放任自己的過失,而是用於麵對過去,麵對失敗,無視那些失敗帶來的自卑感,以自己最強的自信心迎接未來的挑戰。

率性而為,不是一味的向往美好未來,而是做好迎接未來的各項準備。

率性而為,不是安於天命,不思進取,而是刻苦用功,不畏困難,無視那些不理解的目光,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奮發向上。

率性而為,不是肆意妄為,不是懶惰無為,而是向著自己的理想,努力拚搏,無視那些挫折、困苦、失敗,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向理想前進。

衝動是魔鬼,心平氣和最心寬

衝動是一隻會吃人的老虎,咬了別人的同時,也會傷了自己。心平氣和則是化解衝動,控製魔鬼的法寶,利人又利己。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因芝麻大小事而大發雷霆,因一句半句閑言碎語而怒發衝冠,甚至由於對方一個不經意的表情而不依不饒的種種情況,都是衝動。其實,衝動者並無惡意,隻是讓衝動衝昏了頭腦,殊不知衝動過後才後悔萬分。所以從根本上講,受害最大的還是衝動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