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一把枷鎖,會將人的心靈困住。嫉妒,人們通常稱之為“紅眼病”,是對別人的優勢以心懷不滿為特征的一種自慚、不悅、怨恨和惱怒,是一種帶有破壞性的負麵情感體驗。因此,嫉妒也被解釋為,“因別人比他強而怨恨”。懷有嫉妒之心的人認為,我沒有做的,你也別想做;我沒有的,你也不能有;我辦不到的,你也休想實現。
嫉妒是一把雙刃劍,傷害著別人也傷害著自己。因為嫉妒,人們通常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一些類似荒謬之事。這其實是一種極其短淺的目光、是一種非常淺薄的思維。我們生來俱有一種競爭的天性,每個人都希望比別人強,當別人比自己強的時候,我們會憤怒、會感不到不公、會不快樂,這些都是嫉妒別人的表現,這種嫉妒心理讓我們感到痛苦。
嫉妒程度有淺有深,程度較淺的嫉妒,往往深藏於人的潛意識中,不易覺察。如自己與某同學是好朋友,他的學習成績、能力等都較強,對自己的好朋友並不想加以攻擊,但在內心總有一點酸楚。而程度較深的嫉妒,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出來,如對能力超過自己的同學進行挑剔、造謠、誣陷等。
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英國科學家培根說:“在人類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頑強、最持久了。”曆史上,嫉妒往往導致血淋淋的惡果。嫉妒會成為龐涓的詭計,使孫臏遭受髕刑;成為曹操的寶劍,使楊修轅門喋血;成為曹丕的豆萁,使曹植釜中受煎;古往今來,嫉妒導演著一場場演不完的曆史悲劇,換了古裝又著新衣。
世界上隻有弱者、失敗者、或自歎不如人者才嫉妒。所以說,嫉妒絕對不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嫉妒的人不能容忍別人的快樂與優秀,會用各種手段去破壞別人的幸福與成功。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語進行中傷,有的采取卑劣手段想方設法摧毀對方。這種人自卑、陰暗,享受不到陽光的美好,體會不到人生的樂趣,永遠生活在黑暗的世界。
嫉妒的人往往心胸狹窄、缺乏修養。這些人常常會因為看似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產生嫉妒心理,別人的哪怕一點點比他強的地方都會成為他嫉妒的緣由。甚至會把自己的嫉妒心理轉化成消極的嫉妒行為,從而嚴重地破壞人際關係。
嫉妒是一種比較複雜的心理狀態。嫉妒的人表現為焦慮、恐懼、悲哀、猜疑、羞恥、自咎、消沉、憎恨、敵意、怨恨、報複等不愉快情緒。別人天生的身材、容貌、聰明、才智,都會不小心成為他嫉妒的對象;別人的地位、榮譽、成就、財富、威望等有關社會評價的內容,也都容易成為他嫉妒的目標。
美國康涅狄格州布裏奇波特市警察局抓到一個一次燒毀八部汽車的犯罪分子。犯罪分子供認不諱地說,我買不起一輛汽車,我也不願意任何別的人有一輛車。
他感到燒車比偷車令自己“滿意”。汽車不過是富人的代步工具,燒了車似乎可以阻止富人更快地取得財富。
嫉妒會一步步侵蝕人的優點。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嫉妒這惡魔總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毀掉人間的好東西。它是一種極想排除或破壞別人優越地位的心理傾向,是含有憎恨成分的激烈感情。在個體之間差異性很小、外界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嫉妒心理,具有明顯的對抗性,從而引發消極情緒,導致極端的攀比行為,嚴重地可能會危害到他人的利益,從而使自己也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譴責。
對嫉妒心強的人來說,嫉妒是自己給自己套上的枷鎖,隻會讓自己感受到更大的痛苦。
三an ,可能使我們結交不到知心朋友。的豆箕,使曹植釜中受煎;…首先,嫉妒心理影響身心健康,嫉妒心強的人容易得心身疾病。科學研究指出,嫉妒會造成人體內分泌紊亂,降低消化腺活動,並使得腸胃功能失調。嫉妒心強的人通常會出現腰酸背痛和胃痛腹脹,夜間失眠,血壓升高,等狀態。由此可見,嫉妒不僅使精神受到折磨,對身體也是一種摧殘。其次,嫉妒心強,直接影響人的情緒,可能使我們結交不到知心朋友。嫉妒心強的人往往事事好勝,常想方設法阻止別人的發展,總想壓倒別人。這可能使朋友想躲開你,不願與你交往。
克服性格上的嫉妒心,還需要我們自己打開身上的枷鎖。
1.停止拿自己與他人比較。比較你和別人擁有的事物會讓你變得很悲哀。當你有輛更漂亮的車或有份更好的工作時,這種類型的比較能滿足你的虛榮心,讓你自我感覺良好,但這隻是暫時的,因為這種心態最終會讓你去留意那些比你擁有更多的人。到了那時,你就不會再感覺良好了。
這世上總有人比你擁有的更多、更好,所以在這場較量中,你不可能“贏”與他人比,你永遠隻能一時高興。
另一種更有效的方法是與自己比較。檢視自己的成長和收獲,評價自己的付出和所得,思考自己的經曆和規劃。這將使你變得更積極,情緒更穩定,因為你不再與他人比較,不會再為他有你無的事情感到嫉妒了。
2.培養豐富/灑脫的心態
嫉妒常常來自生活中某一方麵的“缺乏”。你覺得嫉妒,也許因為別人得到了你想要的工作或等待的機會,因為你害怕一旦失去它們,你的生活將跌至穀底。
比較自己與他人是這種“缺乏感”的征兆。因為別人得到了你想要的東西,所以你嫉妒。總是有這種“缺乏感”會擾亂你的想法、感覺和生活。它會引起嫉妒這種強烈的負麵情緒,讓你被嫉妒糾纏,並不斷強化和持久化這種情緒。為了擺脫這種局限和破壞的心態,你可以讓自己灑脫一點,告訴自己,新的機會隨時都會有。
總有新的商業機會、新的考試、新的朋友等著你——這種想法能減少你的壓力;能讓你把上一次失利歸咎於自己的失誤,而非別人奪走了你的機會。
灑脫的心態讓你獲得內在的情緒自由,並讓你更放鬆更積極。我相信,培養灑脫的心態在拒絕或克服嫉妒上是最重要的。當你知道這世上機會有很多時,便沒什麼好嫉妒的了。所以,每當你發現自己又被嫉妒糾纏上時,記得把焦點從“缺乏”轉到“豐富”上,你就能灑脫應對了。
3.承認嫉妒
以灑脫的心態對於克服嫉妒不失有效,但我還是要與你們分享另一條有益的方法,當嫉妒這種負麵情緒已影響你一段時間,而你也無法立即擺脫它時,不妨試試。
停止與嫉妒鬥爭,承認它,接受它。這也許聽起來有點反常,但當你抵製一種情緒時,往往你卻給了它更多的能量。相反,若你接受一種情緒,你便能隨意地看待它,停止給它提供能量,最終這種情緒將會消失。
4.培養豁達的人生態度,心胸開闊,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強中自有強中手”,這是客觀規律。學會看到自己的長處。一個人在嫉妒別人時,總是注意到別人的優點,卻不能注意自己比別人強的地方。其實任何人都有不如別人的地方,當別人在某些方麵超過我們時,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想一想自己比對方強的地方,這樣就會使自己失衡的心理天平重新恢複到平衡的狀態。
轉化為動力。要搞清楚嫉妒的消極因素,然後努力地將這個消極因素轉化成積極的動力。變嫉妒別人的成功為對別人成功的祝福,然後下決心趕上和超過別人,這便是積極的心態。
隨緣之道:不為不可為,不求不可求
隨緣跟快樂一樣,總是充滿著未知。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唯有好好把握那些已知的。不為不可為,不求不可求,人類不善於預測快樂,因為快樂是乞求不到的,當你追求快樂時,它無影無蹤,而你忽視它時,它卻不期而至。
茫茫人海,芸芸眾生其實也都在追逐著各自的“食物”,有人為吃不到的“食物”而黯然神傷;有人為吃到了“食物”而歡呼雀躍;有人為吃到更多的、更好的“食物”而絞盡腦汁,甚至不惜犯罪。隋朝王通有句名言“廉者常樂無求,貪者常憂不足”。人一旦有了貪的欲望,放棄了清廉,就像那金魚一樣,在貪欲泥沼中沉淪,直至墮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老子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所以道家強調“無為而無不為”。然而,大千世界中的芸芸眾生並不因此而變得無欲無求。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說道:“生活之本質何?欲而已矣。”真切地道出來了生活與欲望的關係,也說明了人與欲望的不可割裂性。
生命在擁有與失去之間不經意地溜走了,而人們卻還在一味地盲目追求所謂的“物質幸福”中渾然不知,不管是金錢,地位還是房子,無論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的步伐有多快,也會覺得很慢,會因此煩惱,此時最容易受傷,其實,很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的,不必為此苦苦追求,耗費一生中不必要的精力,有很多東西是我們所擁有的,卻不懂得珍惜。
欲望無邊,人心有度,一切隨緣才是王道。人都是有欲望的,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欲望與能力要有一個平衡點。當欲望和能力之間發生嚴重不協調時,或者抵製欲望的膨脹,或者增加自己的能力。美好的東西實在數不勝數,我們總是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東西,其實欲望太多,反而會成為負擔,凡事淡泊名誌,寧靜致遠,人才活著不累。
有這麼一則寓言故事:一隻獅子和一隻狼同時發現一隻小鹿,於是商量好共去追捕那隻小鹿,它們合作良好,當狼把小鹿撲倒時,獅子便上前一口把小鹿咬死。但這時獅子起了貪念,不想和狼平分這隻小鹿,於是想把狼也咬死,可是狼拚命抵抗,後來狼雖然被獅子咬死,但獅子也受了很重的傷,無法享受美味。
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為其難,勢必勞而無功;若知可行而不行,這就是墮落和懈怠。這兩者之間實際是一個“度”的問題,在隨緣的心態下,一切都會變得合理,正常,我們還會有什麼不切合實際的欲望和要求呢。
心理學家徹斯認為“順其自然”的生命行為至關重要。生命中許多活動的流程就是生命中的滿足,沒有必要加快腳步做好每一件事,更沒有必要為尋找快樂而到達終點,順其自然就可以,生命中的快樂就是樂天安命,一切自然地水到渠成。
隨緣iy仍然得不到幸福和快樂, 隨隨緣隨緣之道,要有一顆平常心,不為不可為,也不為不可求。多病的人渴望健康,沒錢的人渴望發財,單身的渴望愛情。欲望有高有低。乞丐隻渴望一餐泡飯,千萬富翁還想成億萬富翁。欲望的盡頭就是貪婪。“欲壑難填,做了皇帝想成仙。”人的貪婪是非常可怕的。老虎吃飽了,對身邊吃草的小鹿都視而不見,可是人對自己存單後邊的零是永遠不拒絕的。人若找不到管理欲望的手段,一味強求攀比,住了別墅還想住宮殿,當了縣官還覺得官太小。
達·芬奇說:“誰不能控製邪欲,誰就把自己擺在畜生行列。”劉安說:“患生於多欲,害生於不備”。
可求欲望增長速度和發展的方向。也就是說,對於欲望要把握一個度。隨緣就要合理控製自己的欲望。管理自己的欲望增長速度和發展的方向。也就是說,對於欲望要把握一個度,不為不可為也不為不可求。適當的欲望是人行動的原始動力,讓人上進。但過多的欲望則讓人沉淪,深陷其中,正所謂過之則為惡,少之則為善。
某大公司準備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車司機,經過層層篩選和考試之後,隻剩下三名技術最優良的競爭者。
主考者問他們:“懸崖邊有塊金子,你們開著車去拿,覺得能距離懸崖多近而又不至於掉落呢?”
“二公尺。”第一位說。
“半公尺。”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說。
“我會盡量遠離懸崖,愈遠愈好。”第三位說。
結果這家公司錄取了第三位。
告別貪婪,要倍加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列夫·托爾斯泰說:“熱愛你所擁有的。”陌生人給你的一點點關懷,你都會感動不已。而你的親人怎麼寵愛你,你都可能視而不見。這就是有名的“貝勃定律”。越容易到手的東西,越容易被忽視;越得不到手的東西,常常會更加渴望。
人的一生,時光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讓有限的時光、精力造就人生巨大的成功,就必須專注於對成功價值最大的事情去做。選準自己的目標,實實在在地去做,不要被別人的成功搞得三心二意,爭一時之長短,計一時之得失,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標,適度地進取。這就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才大有所為,既不為不可為,也不為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