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強者在得失上可以心平氣和,他們會把生氣變成爭氣。人們更需要通過爭氣來證明自己,而不是通過生氣來否定他人。爭氣是對目標的追求和努力。而生氣,往往是情緒的一種表現,傷己傷人,輕則瞪眼怒目,不歡而散,重則神暈身抖,蝕心傷身。
在工作中或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被重視、受尊重得到他人的喜歡。但這隻是一種美好的心願,有時難免被人嘲弄、侮辱和排擠。批評,誤解,輕視,總讓人氣憤不已。生氣就是這種情緒的自然流露。
人有七情六欲,難免會有喜怒哀樂,忍一時海闊天空;人生起伏高低,難免有高潮低潮,爭口氣則時運濟濟。自己要爭一口氣,千萬不要生氣。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輕人,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例如,誰看不起自己了,明明是某某錯了但他就是不承認等等。他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智者為自己解決心中的疑惑。
智者聽了他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他領到一座屋子中,落鎖而去。
年輕人覺得自己不明不白地被關,很氣憤,跳腳大罵,罵了許久,智者也不理會。
年輕人又開始哀求,智者仍置若罔聞。
年輕人終於沉默了。智者來到門外,問他:“你還生氣嗎?”
年輕人說:“我隻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到這個地方來受這份罪。”
“你不為以前的事情生氣,但還在為自己生氣。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智者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智者又問他:“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年輕人說。
“為什麼?”
“氣也沒有辦法呀。”
“你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裏,爆發後會更加劇烈。”智者又離開了。智者第三次來到門前時,夫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不知道值得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智者道。當智者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年輕人問智者:“師傅,什麼事氣?”
智者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地。
為什麼要氣呢?氣是別人吐出卻接到口裏的那種東西,你吞下便會反胃,你不看它時,它便會消散了。
在心理學家看來,生氣是一種不良情緒。在消極心境的作用下,它會讓人悶悶不樂,低沉陰鬱,進而破壞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阻礙情感交流,導致內疚與沮喪。一味地生氣讓我們失去了自己的健康,也失去了改變他人看法的機會。
生氣對一個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第一,傷神。當我們在生氣時,腦細胞會快速衰老,並減弱大腦功能,同時大量血液湧向大腦,又會使腦血管的壓力增加。人在極度生氣的情況下,還會使大腦思維突破常規的活動,並做出魯莽或過激舉動,反常行為又形成對大腦中樞的惡劣刺激等。
第二,傷膚。經常生氣會讓人顏麵憔悴、雙眼浮腫、皺紋多生。人生在生氣時,體內的血液會大量湧向麵部,此時血液中的氧氣會減少、毒素會增多,並會刺激毛囊,使毛囊周圍出現程度不等的深部炎症。色斑等皮膚問題就是這樣產生的。
第三,傷肝。氣憤愁悶的人,總是肝氣不暢、肝膽不和、肝部疼痛。在生氣時,人體的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強,血液和肝細胞內的毒素增加。
這樣看來,生氣實在是一件很不值得的事。如果經常性情緒不佳,生理上會失去平衡,五髒六腑會發生非理性的運動,免疫功能會隨著情緒的波動而降低,甚至還有一些人因一時發怒傷害自己的身體。
這是生氣給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除此之外,生氣還會給人的心理健康,人際交往帶來壞的影響。容易生氣隻能證明一個人愚蠢,因為容易發怒是莽夫所為,也是無能的表現。
當一個人的內心中被怒氣與憤懣填充,充滿不快和敵意時,往往會不顧一切地與對方大吵或怒罵一通。發泄過後的唯一結果就是傷害,害了自己和對方。他人的批評和輕視等並不能證明自己是這樣的人。與其生氣不如先讓自己冷靜下來。
有一個男孩,很任性,常常對別人發脾氣。一天,他的父親給了他一袋子釘子,並告訴他:“你每次發脾氣時,就釘一顆釘子在後院的圍牆上。”
第一天,這個男孩發了37次脾氣,所以他釘下了37顆釘子,慢慢地,男孩發現控製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一刻釘子要容易些,所以,他每天發的脾氣的次數就一點點地減少了。終於有一天,這個男孩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了,不再亂發脾氣了。
父親告訴他:“從現在起,每次你忍住不發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顆釘子”,過了許多天,男孩終於將所有的釘子都拔了出來。
父親拉著他的手,來到後院的圍牆前,說:“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現在看看這布滿小洞的圍牆吧,它再也不可能回複到以前的樣子了,你生氣時說的傷害別人的話,也會像釘子一樣在別人心裏留下傷口,不管你事後說了多少對不起,那些傷痕都會永遠存在。”
說到不如做到,生氣不如爭氣。一個人的行動是最有說服力的語言,爭氣是證明自己的最好方式。一個人步入到社會,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既會交到很多真誠善良的朋友,也會受到冤枉和一些人的精心算計,有時會覺得非常委屈和難過,可是時間能夠證明一切,要學會用行動來證明自己。
當有人無視你的價值時,不要生氣,不要難過,而是要更加努力,用行動證明他們的看法是錯的。
學會用爭氣代替生氣,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策略。生活中的每個人應該爭氣,而不是生氣。爭氣可以讓我們知道錯在哪裏,如何糾正;而生氣,隻會牢騷滿腹,傷害自己,也於事無補。
變快樂的兩“不”:不比較,不計較
現代人愛慕虛榮,喜歡比較,也喜歡計較一時的得失成敗等。生活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快樂變得很稀缺。其實,快樂就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的手裏學會不比較,不計較,就會有快樂的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都習慣於和他人進行相比:與鄰居比,與朋友比,與親戚比,甚至與兄弟姐妹愛人比;人們也習慣於比房子,比車子,比麵子等等。有比較,就會有不平衡,不平衡然後生氣,“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種心理的真實寫照。因為比較出了不同,所以會計較其中的大小、得失,然後讓自己痛苦不已。
快樂是什麼?是對自己所擁有的感到高興。當我們覺得自己缺少某種東西並極力想要時,快樂就開始從身邊溜走。跟他人比較,計較得失,往往會讓人陷入到痛苦之中,而不是快樂之中。
快樂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對自己的肯定和滿足。當一個人不顧一切地跟別人比較時,就會否定自己,為什麼他有而我沒有?從否定自己到效仿他人,然後到焦慮不安。其實,人與人是不同的,他人是他人,自己是自己。當我們拚命地往自己身上加上不需要的東西時,就是在給自己製造痛苦。
快樂也來自於不計較,這種不計較不是盲目地否定,而是說要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欲望。人活著都會有許多欲望,欲望過多,漸漸地就會欲求不滿,到最後就演變成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去傷害別人。因為有過多不必要的欲望,所以我們會去計較,物質上,精神上,人際交往上便難以避免問題。
凡事不與人比較,便不會有過多的欲望,也不會因為欲求不滿而拚命索取。謙虛,知足往往能讓人更快樂。每個人都有他的過人之處,如果我們不懂得正確地看待自己,隻是一味地覺得別人比自己優秀,厲害,這樣就永遠都不會成功,永遠都不會滿足,也永遠都不會快樂。一山要比一山高,比較從來比不出滿足和快樂。
盧卡斯曾是一個地方的政府高官,年輕有為,34歲時就做到了副市長的位置。這樣看來,盧卡斯的政治生涯一片燦爛。然而命運無常,就在他飛黃騰達時,盧卡斯主政的城市卻發生了一場大水災。38歲的盧卡斯被免職,他的政治生涯也就此結束。
離官退位後,盧卡斯從都市回到鄉村,過起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他在花園裏種花,在自家菜園裏種菜、施肥、捉蟲。沒事的時候,他就走村串巷,收集一些民間陶器作為自己的愛好。很多人為盧卡斯惋惜,可是他卻自得其樂,不懷念往日的富貴,更不去羨慕過去那些朋友的奢侈生活。
由於他的知識和才能,他很快就在收藏上有了很大成就,竟然收集到了幾十件世界頂級的民間珍寶。有人問盧卡斯:你怎麼會在收藏上有這麼大的成就?他說,我過得十分簡單,從不盲從地去羨慕別人,清靜的生活讓我可以一心一意地鑒別陶器。
不去羨慕別人的生活,讓盧卡斯不但擺脫了煩惱,也把收藏做到了罕見的頂端——生活中常常造成我們困擾讓我們感到不安的,往往並不是我們自己,而是別人的生活和別人的模式。
快樂從哪裏來?就是從自己的知足和富足中到來的。如果沉迷於往日的輝煌,而不喜歡當下的平淡,隻會感到失落;如果貪戀他人的成功,而不品嚐自己的成績,隻會感到痛苦。不去跟人比較,是為了走好自己的路,不去跟人計較,能讓自己有更好的心態。帶著一份好心態走路,快樂便時刻伴隨。
對自己滿足,知足,需要我們做好自己的角色,而不是要在和別人的比較中,對自己的計較中確立自己。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天,森林主人被幾隻動物吵醒。它們說,自己不快樂,希望森林主人能讓它們變得快樂些。森林主人想了想邊說,你們先做些選擇吧,然後,我根據你們的答案讓你們更快樂些。森林主人給動物們設置了一份問卷,讓它們填寫。
原來,每一個動物都不喜歡自己,而是喜歡成為別人。在它們看來,那樣才是快樂的,幸福的。
貓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隻老鼠。我偷吃主任一條魚,會被主人打個半死。而老鼠呢,可以再廚房翻箱倒櫃,大吃大喝,人們對它也無可奈何。
老鼠卻認為,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隻貓。吃皇糧,拿官餉,從生到死由主人供養,時不時還有我們的同類給它送魚送蝦,很自在。
平時裏懶惰的豬說,假如自己要再活一次,就要當一頭牛。生活雖然苦點,但名聲好。傻瓜懶蟲,蠢豬,它實在不喜歡自己的名聲。
牛卻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願做一頭豬。我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幹的是力氣活,有誰給我評過功,發過獎?做豬多快活,吃罷睡,睡罷吃,肥頭大耳,生活賽過神仙。
平日裏高翔的鷹覺得,假如自己能再活一次,一定要做一隻雞。喝有水,餓有米,住有房,還受主人保護。而現在的自己,一年四季漂泊在外,風吹雨淋,還要時刻提防冷槍暗箭,活得太累。
雞卻羨慕起了鷹來,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願做一隻鷹,可以翱翔天空,任意捕兔捉雞。而我們生蛋、司晨外,每天還膽戰心驚,怕被捉被宰,惶惶不可終日。
當森林主人看完,氣不打一處來說:你們這些家夥隻知道盲目比較,而不知足,難怪它們不快樂呢。於是,動物們看了看彼此的問卷才明白自己為何不快樂。
比較、計較的結果無非是比別人強,或者比別人差。有時,人們在比較時,拿自己的缺點跟別人的優點比,忽略了自己的優點。這樣的比較就沒有什麼意義。其實,人們最該跟人比的是自己,學會自己跟自己比較。如果我們的人生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層次,希望通過比較來達到的話,那麼這個追求沒有界限,也難以達到。當人們總是以“不斷進步,不斷超越別人”作為人生標準的時候,卻忘了什麼才是知足。如果我們凡事不與人計較,便不會有口角,也不會勾心鬥角;如果我們凡事不與人比較,便不會有欲望,也不會欲求不滿。因此我們做人要謙虛,要知足,更要惜福。
解開嫉妒的枷鎖,讓心靈暢享自由
有人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不可救藥,一是正在戀愛的人,一是心懷嫉妒的人。心理學家認為嫉妒是一種潛藏著的對他人的幸福和成功的破壞傾向,並對自己的所謂不幸深感無奈的一種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