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先生雖然嘴上說得淡定,可是他心裏清楚自己的小康之家已徹底淪落成真的無產階級家庭了。其實他的工資也不是很豐厚,雖然夠得上家裏每個月的開支,可是女兒馬上就要上大學,夫妻雙方的父母年紀都大了需要他們照顧,譚先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可生活還要堅持下去,於是,譚先生和妻子商量用各種“開源節流”的辦法來應對:譚先生戒了煙;名牌衣服不買了,以前的舊衣服整理一下也很好,很多還都是新的;朋友聚會盡量在家吃;盡量不打的,出門坐公交;妻子開了個小賣鋪賺些錢……
就這樣,譚先生家的日子雖然現在過得辛苦了些,但是依然有條不紊的向前進行著,一家人都相信日子會一天天好起來的,隻要一家人同心協力,滿懷信心。
不幸的發生,往往是因為我們對事物做出了錯誤的估計,因此不得不付出代價。但是,錯誤已經發生,懊悔、暴怒、頹廢都無濟於事,隻能讓事情變得更糟。不如向譚先生學習,勇敢麵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用平靜的心態去承受不可更改的事實,想辦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企圖“回到過去”。
麵對不可避免的事實,我們就應該學著做到詩人惠特曼所說的:“讓我們學著像樹木一樣順其自然,麵對黑夜、風暴、饑餓、意外與挫折。”
坦然接受現實,並不等於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隻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機會,我們就應該奮鬥。但是,當我們無法挽回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就不要再躊躇不前,拒絕麵對。要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
放下自卑的包袱,做最好的自己
你的自卑來自哪裏?容貌、金錢還是性格?容貌是天生的,自信的人最飽滿最耐看,更何況審美觀是因人而異的;金錢是雙手掙來的,隻要努力,你也可以獲得,關鍵是自己有信心,肯吃苦耐勞,錢是掙不完的;性格取決於你自己,願不願意敞開心胸跟人溝通交流,隻要有誠意和熱情,你就會變得開朗大方。其實每個人在不同的時期,都會產生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所以隻有正確麵對,勇敢甩掉自卑的包袱,釋放自己,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或許你沒有秀美的容顏,也沒有聰穎的天資;或許你沒有驕人的學業,也沒有出眾的才華;又或許你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耀眼的工作……總之,自己身上千瘡百孔,沒有任何閃光點,而別人看起來都是幸福優秀的人,看到別人幸福的微笑都覺得是對自己無情的嘲笑。
自卑是許多悲劇的根源所在。我們希望像他人那樣去生活,像他人一樣地為人處事。也因此我們將自我置於別人之下,先比較,然後批判自己,無限誇大別人的能力,這種誇大又反襯出自己的渺小,這是傷害自我的致命武器。我們會覺得自己各方麵都不如人,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和不足,而別人卻完美無瑕。也許他們本來極為優秀,但在內心裏卻輕視自己。他們內心焦慮不安,沒有自己的主見,用別人的判斷標準扼殺了自己的信心。
自卑是自我挫敗的源頭。我們很容易因為自我條件不足而產生自卑心理,這在生活、感情、職場中也是阻礙成功的大敵。不管你承認與否,自卑者麵對生活缺乏勇氣,不敢與強大的外力相抗衡,才會使自己在痛苦的陷阱中掙紮。有誰願意成為一個帶有自卑性格的人呢?我相信所有自卑的人都渴望把“自卑”這個沉重的包袱重重地摔在地上,從此挺胸抬頭,臉上洋溢著自信的微笑。
有一個23歲的女孩,身邊有一位成熟穩重、經濟條件不錯的男人一直密切關注著她——那是她的鑽石王老五上司。她是一個敏感的女生,怎會不知道?然而,由於潛意識裏的自卑感在作祟,她總不肯給他表白的機會。她在心裏發誓:要做就做他身邊最優秀的女人,將其他女人比下去,然後才坦然接受他的愛。
從此以後,她拒絕了他的一切邀請,深居簡出,埋頭苦讀,終於考上了她一直向往的,他曾經就讀過的那所著名學府的研究生。當他提出送她去上學時,她婉言謝絕了,她覺得自己不該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丫頭、隻會讀書的小呆子,而應該是一個高分高能的天之嬌女。她要借助任何一次機會鍛煉自己,為的是將來能夠與他並肩站立,成為他的同行者,而不會自慚形穢。在讀研期間,她潛心做學問,又多方鍛煉自己的心智,磨煉自己的毅力,如願以償,她變得那般出類拔萃,導師覺得她不讀博士真是浪費。於是,她又花了三年時間讀完博士。院裏挽留她,並允諾送她出國,而她卻無心逗留,想讓他看到自己經過這六年時間變得如此優秀的願望顯得那麼強烈。她,終於帶著美好的期待飛回到他所在的城市。這一次,是她主動約的他,她想向他顯示:自己有足夠的優秀成為他的幫手;她還想讓他意識到:她有了做他好太太的完美條件。然而,他與她坐在咖啡屋裏還沒說幾句話,他的手機就響了,他接起來:“啊?兒子又發燒了,好,你等著,我這就回去送他去醫院。”然後,他略帶歉意得對她說:“我兒子生病了,我太太很緊張,現在他們很需要我在他們身邊,我們以後有空再聊,好嗎?”如晴天霹靂將她擊中,她隻剩下機械地點頭,機械地回答:“好!”除此之外,她還能說什麼?做什麼?
故事中的女孩由於內心的自卑不願意接受上司的追求,她固執地以為隻有自己足夠的優秀時,才能夠配得上他!然後,她就想盡一切辦法要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然而,當有一天她真的覺得自己足以匹配那個優秀的男人時,才發現幸福早已不在自己的身邊。其實,是門當戶對的世俗愛情觀使得她失去了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優秀固然很重要,可是比起得到幸福來說,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在優秀的追求者麵前,我們沒有必要自卑,因為愛情與幸福對任何來說都是平等。當愛來了,就請勇敢地接受愛吧,別為世俗的眼光而毀掉了自己一生的幸福,有時候,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刻意地去追求優秀,畢竟優秀隻是一個外在的條件,就猶如一個美麗的裝飾品,有了自然讓人賞心悅目,沒有,依然可以快快樂樂地活著。
挫折與坎坷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逆境時有發生。出於許多原因,在複雜的社會中我們經常要麵對失敗。沒有人能夠避免和逃脫日常生活不期而遇的變故。這些變故讓我們的處境變得尷尬和艱難。沒有閉月羞花之貌,沒有經天緯地之才,沒有一個官爸爸或富爸爸,相比之下,我們什麼也沒有,好像隻有自卑了。
從前,在夏威夷有一對雙胞胎王子,有一天國王想為大王子娶媳婦了,便問他喜歡怎樣的女性。
大王子回答:“我喜歡瘦的女孩子。”而知道了這消息的島上年輕女性想:“如果順利的話,或許能攀上枝頭作鳳凰。”於是大家爭先恐後地開始減肥。
不知不覺,島上幾乎沒有胖的女性了。不僅如此,因為女孩子一碰麵就競相比較誰更苗條,甚至出現了因為營養不良而得重病的情況。但後來卻出現了意外的情況。大王子因為生病一下子就過世了,因此倉促決定由弟弟來繼承王位。
於是國王又想為小王子娶媳婦,便問他同樣的問題。“現在女孩都太瘦弱了,而我比較喜歡豐滿的女性。”小王子說。
知道消息的島上年輕女性,開始競相大吃特吃,於是,島上幾乎沒有瘦的女性了,但島上的食物也被吃得匱乏,甚至連為預防饑荒的糧食也幾乎被吃光了。
最後王子所選的新娘,卻是一位不胖不瘦的女性。王子的理由是:“不胖不瘦的女性,更顯青春而健康。”
每個人的審美觀並不相同,太看重別人的評價或因為自己一點的缺陷就自卑,不但沒有必要,而且會影響自己正常的生活。
一個人自卑的人的特點是:認為別人都比自己強,自己處處不如別人。輕視、懷疑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自己與自己的較量是最殘酷的,因為我們麵對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隻要我們稍不留神,就會被自卑鑽了空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成功的人都是戰勝了自己的人,而失敗的人都被自己的自卑感給壓垮了。自卑感在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但我們不應被自卑嚇倒,而應超越自卑,讓它升華為一種良好品格: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繼而轉化成進取的動力。隻有這樣,你才會活得開心,活出自信,你的人生才會充滿希望和陽光。
心輕萬事如鴻毛,放空處處是安樂
凡事不要看得太重,不要斤斤計較眼前的得和失,學會放空自己的心靈,平和的看待生命中的得與失,你會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是安樂。
很多人總是把時間和思想填得滿滿的,卻常常忘了自己心之所想,忘了為之奮鬥的目的,以為放鬆就是浪費時間,是無意義,是懈怠。所以,這些人總是步履匆匆,滿腹心事,甚至焦躁不安,從不肯讓自己閑下來、靜下來,保留一份空白,獨享時間的流逝。然而總會在某個階段,突然意識到自己的上進心已經被重重複複的瑣事所羈絆,對一直熱愛的工作產生了鬆懈,而過往的成功經驗轉眼間已經成為絆腳石……於是,心累了,倦了。這時如果我們再強撐下去,隻能讓自己的心更累更倦,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沉重。而想要從這種沉重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最好的辦法是放空自己,讓自己暫時忘掉一切,暫時拋開世俗的一切,好好休息一下,讓心靈得到沉澱。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都把心地掃,世上無處不淨地。”有人說這是傳說,也有人說這是真事,有無此事並不重要。但這個故事能使人徹悟打掃心地的要義:心明清淨才是人生智慧的提煉和升華。
每過一段時間,我們都要清理一番家裏的物品,有保存價值的留下,估計意義不大的把它們賣掉,甚至幹脆扔進垃圾桶。這種清理讓人感到無比快樂,每做一次,就有一種又丟掉了一個包袱的感覺,那種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設計生活的壓抑感也會一掃而空。
人的心靈其實也像一個家,它的容量是有限的,不管你名氣有多大,職位有多高,也不管你擁有多少金銀財寶,你都無法突破這種限定。而人生一世,難免有挫折、失敗、不幸,難免有煩惱、寂寞、孤獨,這些東西就像舊書報和廢手稿一樣,它們於你的人生毫無用處,卻侵占了大量的生命空間,如果不及時清理掉,它們就會慢慢地膨脹,讓你的心靈變成一個垃圾坑。
清空心靈,就是要清空世俗生活積存的枯枝敗葉;清空心靈,就是要收獲未來的光榮與輝煌;清空心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獲得生命的自由、獨立。
偶爾放空自己,封鎖來自四麵八方的信息,放棄永無休止的欲望,用漫不經心的視線,掃過路邊的風景,看看天空中烏兒飛翔,聞聞空氣中花的芳香,讓繁忙的心真正得到自由。偶爾放空自己,輕裝上陣,去吸取新的養分,去靜聽心音,做自己想做的事,讓自己的心每一天都沐浴著陽光。這正是我們努力工作所要追求的幸福生活,
我們在生活中,時刻都在取與舍中選擇,我們又總是渴望著取,渴望著占有,常常忽略了占有的反麵——放棄。懂得了放棄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道理。生活有時會逼迫你不得不交出權力,不得不放走機遇,甚至不得不拋下愛情。然而,放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大的勇氣。麵對諸多不可為之事,勇於放棄,是明智的選擇。隻有毫不猶豫地放棄,才能重新輕鬆投入新的生活,才會有新的發現和轉機。
得到與失去是矛盾的雙方,它們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佛經上說:“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古人也講“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得到與失去、追求與放棄,是現實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我們應該以一種平常、豁達的心態去看待。
俗話說“萬事有得必有失”,得與失就像小舟的兩支槳,馬車的兩隻輪,得失隻在一瞬間。失去春天的蔥綠,卻能夠得到豐碩的金秋;失去青春歲月,卻能使我們走進成熟的人生……失去,本是一種痛苦,但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失去的同時也在獲得。
人們總是對自己的痛苦念念不忘,但如果一直將過去的傷痛累積起來回味,那就永遠走不出陰影,久而久之,人就始終在眼淚淹沒中度日,心胸也日益狹隘。一旦放下那些不愉快的往事,打開心靈,寬容一切,得饒人處且饒人,生活就會煥發出新的契機。所以退讓是一縷東風,一旦我們真誠原諒,就無需用折磨自己來懲罰別人。倘若能夠坦然應對生命小舟中的每一個險灘,你就會融化別人冷漠的冰雪,迎來生機盎然的春天。
生活就是這樣,在堅持選什麼的同時,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些東西。人往往就是因為舍不得放棄,選擇才變得異常痛苦。但也正因為舍不得放棄,人生才變得異常沉重。因為,翅膀上係著黃金的鳥兒是飛不起來的。
一個老人在行駛的火車上,不小心把剛買的新鞋弄掉了一隻,周圍的人都為他惋惜。不料那老人立即把第二隻鞋從窗口扔了出去,讓人大吃一驚。老人解釋道:“這一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來說也沒有用了,如果有誰撿到一雙鞋,說不定還能穿呢!”
顯然,老人對自己的行為已經有了價值判斷: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斷然放棄。我們習慣對已經丟失的重要的東西耿耿於懷。究其原因,就是我們並沒有調整心態去麵對失去,沒有從心理上承認失去,事實上,與其為失去的而懊惱,不如正視現實,換一個角度想問題:也許你失去的,正是他人應該得到的。
生命有得到是正常的,有失去也是正常的,如果你緊緊抓住失去不放,得到就永遠也不會到來。放下失敗,抓住成功,就可以讓生命重放光彩。而這一切,需要你有一顆淡泊名利得失、笑看輸贏成敗之心。個性樂觀的人對得失看得很淡,他們認為“得”是勞作的結果,無論勞心勞力,“得”都是心願的實施,了得了心願,卻難免會失去追求。得到功名利祿的時候,滿心喜悅,但同時也失落了沉思與警醒;得到婚姻的時候,愛情的光芒免不了黯淡;得到虛榮的時候,靈魂卻在貶值;失去最愛的時候,便是得到永恒的寄托;失去依賴的時候,便得到人生必備的磨礪;失去憧憬的時候,便得到現實的選擇。
安徒生有一則名為《老頭子總是不會錯》的童話故事:
鄉村有一對清貧的老夫婦,有一天他們想把家中唯一值點錢的一匹馬拉到市場上去換點更有用的東西。老頭子牽著馬去趕集了,他先與人換得一頭母牛,又用母牛去換了一隻羊,再用羊換來一隻肥鵝,又把鵝換了母雞,最後用母雞換了別人的一口袋爛蘋果。在每次交換中,他都想給老伴一個驚喜。
當他扛著大袋子來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時,遇上兩個英國人。閑聊中他談了自己趕集的經過,兩個英國人聽後哈哈大笑,說他回去準得挨老婆子一頓揍。老頭子堅稱絕對不會,英國人就用一袋金幣打賭,三個人於是一起來到老頭子家中。
老太婆見老頭子回來了,非常高興,她興奮地聽著老頭子講趕集的經過。每聽老頭子講到用一種東西換了另一種東西時,她都充滿了對老頭子的欽佩。她嘴裏不時地說著:“哦,我們有牛奶了!”“羊奶也同樣好喝。”“哦,鵝毛多漂亮!”“哦,我們有雞蛋吃了!”
最後聽到老頭子背回一袋已經開始腐爛的蘋果時,她同樣不慍不惱,大聲說:“我們今晚就可以吃到蘋果餡餅了!”
結果,英國人輸掉了一袋金幣。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領悟到:凡事不要看得太重,要學會放空。不要為失去的一匹馬而惋惜或埋怨生活,既然有一袋爛蘋果,就做一些蘋果餡餅好了,這樣生活才能妙趣橫生,和美幸福,這樣,你才可能獲得意外的收獲。
人的情感總是希望有所得,覺得擁有的東西越多,自己就會越快樂。所以,這一人之常情就迫使我們沿著追尋獲取的路走下去。可是,有一天,我們忽然驚覺:我們的憂鬱、無聊、困惑、無奈、一切不快樂,都和我們的要求有關,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我們渴望擁有的東西太多了,或者,太執迷於某事物。
適時放空自己,甩掉心上背負的沉重,別讓心靈蒙塵,讓自己的心變得輕盈,心輕是一種睿智,放空是一種豁達,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品格,一種境界。放空了自我,才能想到別人;放空了個人,才能想著國家和人民;放空渺小和卑劣,才能贏得偉大與崇高。因此,放空,也是一種智慧,一種幸運。放空,才會收獲一份輕鬆。
放空自己是為了更好地充實和淨化自己,讓自己心平氣和,把心力調至恰到好處,駕馭好自己的情緒,靠近快樂,遠離憂慮,放空自己,是頓悟的前提。我們試著讓自己在不斷的頓悟中,做一個充實而又幸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