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隨緣即是放下,甩掉包袱方能活出自在(2 / 3)

楊修為人恃才傲物,屢屢遭受曹操的嫉妒。有一次曹操建了一座花園,曹操看過之後不置可否,隻取筆在大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走了。大家都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隻有楊修說道:“門字裏麵填一個“活”字,就是一個闊字,丞相是嫌大門建造得太闊了。”於是工匠重新修建了大門,又請曹操來看。曹操看過之後大喜,問道:“是誰知道我的心意?”左右人說是楊修,曹操稱讚了楊修的聰明,但是心裏卻很嫉妒。

一次,曹操在與劉備征戰的時候處於下風,兵退斜穀,進退不能,猶豫不決,恰好廚師端上雞湯來,曹操看見湯中有雞肋,不禁有感於懷。正在沉吟之時,夏侯惇進帳請示夜間的口令,曹操隨口道:“雞肋,雞肋。”夏侯惇便傳令官兵,以“雞肋”為號。楊修聞號令是“雞肋”,就教隨行的士兵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告訴夏侯惇,夏侯惇大驚,問楊修為什麼要收拾行裝。楊修道:“通過今晚的號令,就知道魏王不幾天就要退兵了。雞肋這個東西,吃起來沒什麼肉,丟了又可惜。現在我們進攻不能取勝,退兵又怕被人笑話。在這裏沒什麼好處,不如及早回去。來日魏王必定班師,所以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夏侯惇道:“你真是了解魏王的心意啊!”於是寨裏大小將士,無不準備歸計。

當夜曹操心亂,睡不著覺,就手提鋼斧悄悄在營中巡視,隻見將士們都在收拾行裝,趕緊叫夏侯惇來問其緣故,夏侯惇便說主簿楊修知道大王想退兵的意思,曹操叫來楊修詢問,楊修把雞肋的意思告訴曹操,曹操大怒道:“你怎敢胡言,亂我軍心!”就命令刀斧手將楊修推出斬首示眾了。

楊修的才能,引起了曹操的嫉妒,終於被曹操找個機會殺之而後快。

強者總能得到更多關注和掌聲。這一切本來無可厚非,人人都欣賞羨慕強者,唯獨心胸狹窄的人,卻不能接受身邊存在比自己強的人,更不會欣賞和讚美別人。他們沒有能力成為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也不允許有比他們更引人注目的人物存在。而要想成為生活的強者,變成備受矚目的人,內心一定要海闊天空包容萬千,心胸狹窄的人是無法抵達的。

兩個世紀前的某一天,美國發明家富爾頓來到了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他剛發明了蒸汽機鐵甲戰船,正興致勃勃地向拿破侖建議,用之取代當時法國的木製艦船。毫無疑問,蒸汽機鐵甲戰船比木製戰船要先進得多,威力也不可同日而語。眼看拿破侖就要被富爾頓說動,準備采納富爾頓的建議時,拿破侖臉色陡變,兩眼放射出難以抑製的怒火,眼睛直逼向富爾頓。合作告吹了,而莫名其妙的富爾頓也許永遠不會知道,他失敗的原因完全在於他毫不在意地順口恭維了拿破侖一句:“偉大的陛下,您將成為世界上真正最高大的人!”在這裏,富爾頓想表達的是“高貴”、“崇高”的意思,但他一不留神把法語的“高貴”、“崇高”一詞說成了“高大”,恰恰富爾頓自己身材高大,這一下正好擊中了拿破侖最自卑、最害怕被別人嘲笑的生理短處——個子很矮。

拿破侖又自卑又嫉恨,他對高個子的富爾頓咆哮道:“滾吧!先生!我不認為你是個騙子,但認為你是十足的蠢貨!”這之後,富爾頓的發明專利被英國購買,自此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確立了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法國卻遠遠落在了後麵。直到上個世紀30年代末,愛因斯坦在建議美國總統羅斯福迅速研製原子彈的信裏,才又一次重提舊事:“總統先生,如果1803年拿破侖接受了你們的富爾頓關於建造蒸汽機軍艦的建議,今天的世界格局將不會是這樣!”

拿破侖僅僅因為容忍不了別人無意間使用“高大”一詞,就拒絕了一項偉大的發明,也失去了一個稱霸世界的絕好機會。因為他心胸狹窄,所以他失去了一個時代。

俗語說“宰相肚裏能撐船”,對現代人來說,肚子裏要能跑火車才行。對於具有不同脾氣、不同嗜好、不同優缺點的人,你要學會和平相處,必須要具備一顆平常心。倘若對自己的短板仍然不醒悟,還那麼狹隘地對待別人,到最後別人也會把苦果子給你吃。所以,心胸狹窄足以令你失掉所有人際關係,讓你獨身一人走在黑暗的路上。

哭笑都要過日子,就看你怎麼選

苦也是人生,樂也是人生。苦中有樂,苦中求樂,樂不癡迷,樂不忘憂,人生自然就有滋有味,苦亦是樂了。而是苦還是樂,這就看你怎麼選擇了。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們很容易就被物質和名利蒙蔽心靈,人們在不停的追求更多的同時,往往忘了最簡單的東西是最重要、最離不開的東西。成功與失敗,痛苦與歡樂,都是相伴相隨,相輔相成的。如果隻看到失敗和痛苦,那人生將是多麼灰暗。一個人能不能開心快樂,並不在於他的處境如何,或者擁有什麼,而是在於他對生活的態度,是否可以在生活上,工作中把持著一份發現快樂、贏取快樂的心境。

生活中的苦與樂就如一對孿生子,相伴相隨,永不分離。苦與樂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存在,隻要我們以平衡的心態去對待,樂就會永伴你身邊。在歲月的腳步中,我們從不在滄桑中停步,也從不要在坦途中駐足。在蹉跎的歲月裏,我們匆匆地走過了昨天,忙碌地走過今天,又滿懷希望地期盼著明天……

許多人都把生活比作果子,有甜有酸,吃果子的過程就似於感受生活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會使人產生兩種不同的錯覺,正是這種錯覺影響著人的一生。先嚐甜果的人,會以為之甜味會長久,而對安逸的環境,順利的境遇,未免就會生出幾分懶惰、懈怠的思想,從而不去拚搏勞作,其結果隻能是空等年華流逝,而終一事無成。先品酸味的人會以為自己已經受苦難,從而認定幸福必然會來臨。

人活一世,看似長久,其實在時間的長河中,隻不過是一朵素潔的浪花,稍縱即逝。說到底,人的一生,隻是那短短的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過去了,不再煩;今天,正在過,不用煩;明天,還沒到,煩不著,何必為著苦與樂去自尋煩惱呢?

“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盛。”固然是生活之苦,但它如春夏秋冬的自然輪回一般,無論是誰都難以逃脫與抗拒。麵對這般苦痛,重要是要心如止水、平和,平淡地去麵對,要將它視作頭頂上那天空中的悠悠白雲,視作河麵上片片漂去的花瓣一般,瞬間即逝,轉而成空。

麵對生活的“苦”與“樂”,應該如一位名人所言:“你麵對,所以你去拚搏;你拚搏,所以你能夠麵對。”苦與樂是生活所必須去經曆的過程,苦不一定是負麵的,也正是各式各樣的苦豐富著我們的人生,增長了我們的才智;樂是生活所追求的目標,樂是奮進的加油站,隻有付出無盡的汗水,才能永遠感受生活快樂。

美國西雅圖有個派克街魚市,它以精彩的銷售方式吸引顧客,前台售貨員將顧客的需要吆喝著告訴後麵的同伴,後者跟著重複吆喝一遍,並手腳麻利地把魚像投籃球一樣扔向前台售貨員,又快又美觀,成為一道舉世聞名的風景。後來,當地一名女經理從這個有趣的“售魚哲學”中受到啟發,將一個死氣沉沉、常年推諉扯皮的內勤營運部門脫胎換骨成為一個運轉高效、富有團隊精神和輕鬆愉快氛圍的員工團體。

既然人生充滿了苦難,那麼人生豈不毫無意義?當然不是。幸福和快樂是苦難的另一麵,或者說,苦難升華的結晶就是幸福和快樂。有“苦”就有“樂”,有“難”就有“福”。有苦樂禍福,才構成了人生的本質和全部。所謂“苦樂人生”,就是這個概念。所以,如何善對人生,善待苦樂,掌握苦與樂的根本和轉化的契機,就是你人生的技巧所在。

人生總是伴隨著七苦八難,沒有苦難就不成其為人生。人們的全部努力,無非隻是希望能減少一點苦難,或以此苦代替彼苦。一些人欲望太多,貪得無厭,貪汙受賄,搞權錢交易,而後又大肆揮霍,滿足自己的私欲。而他們並不知道,這種滿足隻是暫時的,罪孽性的,與此同時,他們已經為自己掘下一個更加苦難的深坑!

亨利·福特被美國人稱為“汽車之父”。1913年他率先采用流水線組裝汽車,第一次實現了10秒鍾組裝一部汽車的神話。幾年後民用汽車的價格降低了一半。福特的思想對全世界的製造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是事情往往是多元的。有人覺得改進裝配線,既要投資購買機器,又得重新培訓工人,風險太大了;也有人認為公司的生產能力已經夠強,效益也很好,沒必要花力氣去提高效率。怎麼統一意誌?福特舉起桌上的玻璃杯問:“你們看到了什麼?”有人擔憂地說:“半杯水被喝了,杯子空了一半。”“別擔心,”有人樂觀地說,“杯子裏還有一半水,渴了還有半杯水可喝。”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所謂“半杯水理論”。說世界上有兩種人,當他們在觀察半杯水時,一種人看到的是杯子裏有一半是滿的,而另一種人看到的則是杯子裏有一半是空的。

這就是樂觀與悲觀的區別。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開心與不開心,一天都要過24個小時,何不開開心心地度過每一天呢?因為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不管你是什麼人,一天同樣擁有24小時,做人要活的瀟灑些,要學會主宰自己的命運。先賢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行。”有人生活好,有人生活不好,這是每個人的福報不同。我們要能夠保持樂觀、開朗、平靜的心態,善於緩解一切壓力,消除一切煩惱。佛教也講:禪心清淨境,無心萬事寬。因為忍讓不是弱者,而是有胸懷的大度。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調整自己的心態。要知道傷心、煩惱、怨恨、憂愁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鬆下幸之助被譽為“經營之神”,他不是社會的幸運兒,但不幸的生活卻促使他成為一個永遠的抗爭者。家道中落的鬆下幸之助9歲起就去大阪做一名小夥計,父親的過早去世使得15歲的他不得不擔負起全家的重擔,寄人籬下的生活使他體會到了做人的艱辛。

1910年,他來到大阪電燈公司做一名室內安裝電線練習工,一切從頭學起,後來,他誠實的品格和上乘的服務贏得了公司的信任。22歲那年,他被晉升為公司最年輕的檢察員。就在這時,他第一次遇到了人生最大的挑戰。

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咳的痰中帶血,這使他非常害怕,由於這種奇怪的家族病史,已經使9位家人在30歲前離開了人世,這其中包括他的父親和哥哥。當時他不可能按照醫生的吩咐去休養,隻能邊工作邊治療,這也使他形成了一套與疾病作鬥爭的辦法: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平常之心麵對疾病,調動肌體自身的免疫力與病魔鬥爭,使自己保持旺盛的精力。這樣持續了一年,他的身體也變得結實起來,內心也越來越堅強。這種心態也影響了他的一生。

由於患病一年來的苦苦思索,加上改良插座的願望沒有得到公司的采用,使他下決心辭去公司的工作,開始獨立經營插座生意。鬆下電器公司不是一個一夜之間成功的公司,創業之初,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物價飛漲,而幸之助手裏的所有資金還不到100元,困難可以想象。公司成立後,最初的產品是插座和燈頭,然而當付出千辛萬苦才生產出的產品遇到棘手的銷售問題時,工廠竟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同事們相繼離去,使幸之助的境況變得很糟糕。但他把這一切都看成是創業的必然經曆,他對自己說:"再下點兒工夫總會成功的!我已有更接近成功的把握了。"他相信:堅持下去取得成功,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報答。功夫不負有心人,生意逐漸有了轉機,當6年後他拿出第一個像樣的產品也就是自行車前燈時,公司才慢慢走出了困境。

走出困境的鬆下電器公司所麵對的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坦途,而是一係列洶湧波濤的開始。1929年經濟危機席卷全球,日本也未能幸免,電器銷量銳減,庫存激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日本經濟走上了畸形,日本的戰敗使得鬆下幸之助幾乎變得一無所有,給他留下的卻是高達10億元的巨額債務。為抗議把公司定為財閥,幸之助不下50次地去美軍司令部進行交涉,其中的艱辛自不必言。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並沒有擊垮鬆下幸之助,在他94歲高齡時,曾向人們表明,一個人隻有從心理上、道德上成長起來時,他才可以長壽。他之所以能夠走出遺傳病的陰影,安然度過企業經營中的一個個驚濤駭浪,得益於他永葆一顆年輕的心,並能坦然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難。幸之助說過:"你隻要有一顆謙虛和開放的心,你就可以在任何時候從任何人身上學到很多東西。無論是逆境或順境,坦然的處世態度往往會使人更加聰明。"

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練機會。隻有禁得起環境考驗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強者。其實,順境和逆境都是命運的安排,隻有坦然去麵對,才是最好的方式。

把“置身絕境”看成是“以身體驗”的珍貴機會。明白這點,則麵臨艱難困苦時,能勇氣百倍地承受,迎接挑戰。唯有如此,才能湧出新的智慧,轉禍為福。

總之,不論處境如何,為人處世之道就在於不迷惘、不矯揉,以坦然態度處世,這才是最正確的。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相信你不難做出選擇。

既然無法改變,那就坦然接受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可能事事順心,處處如意。總會有很多殘酷的事實和境遇是我們無法回避、無法選擇又無法改變的。如果因此而怨天尤人,自我消沉,那你的人生隻剩下苦悶和抱怨了。所以,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都應該坦然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這絕不是逆來順受或者不思進取,這隻是一種積極的順其自然的人生態度。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輸贏交錯的過程,就是諸葛亮再世也無法準確預測和掌控不可預知的未來,更不能改變過去既成的事實。所以,與其死死糾纏在不更改變的過去,還不如改變心態,坦然接受,放眼未來。

人生總要遇到這樣那樣的磨難,好比唐僧西天取經,總有劫難等著你去克服。事實不會因為你的痛苦就會發生改變,如果你能保持良好的心態,采取積極的行動,那麼磨難就會變成“磨刀石”,不但讓你卷土重來、東山再起,還使你變得更加出類拔萃。

已故的美國小說家塔金頓常說:“我可以忍受一切變故,除了失明。我絕不能忍受失明。”可是在他60歲的某一天,當他看著地毯時,卻發現地毯的顏色漸漸模糊,卻看不出圖案。他去看醫生,得到了殘酷的證實:他即將失明。有一隻眼差不多全瞎了,另一隻也接近失明,他最恐懼的事終於發生了。

塔金頓對這最大的災難如何反應呢?他是否覺得:“完了,我的人生完了!”完全不是。令他驚訝的是,他還蠻愉快的,他甚至發揮了他的幽默感。那些浮遊的斑點阻擋他的視力,當大斑點晃過他的視野時,他會說:“嗨!又是這個大家夥,不知道他今早要到哪兒去!”完全失明後,塔金頓說:“我現在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也可以麵對任何狀況。

為了恢複視力,塔金頓在一年內得接受十二次以上的手術,而且隻是采取局部麻醉。他會抗拒它嗎?他了解這是必須的,無可逃避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優雅地接受。他放棄了私人病房,而和大家一起住在大眾病房,想辦法讓大家高興一點。當他必須再次接受手術時,他提醒自己是何等幸運:“多奇妙啊,科學已經進步到連人眼如此精細的器官都能動手術了。”

當真正麵對無法改變的事實的時候,其實每個人都能接受,就像本以為自己絕不能忍受失明的塔金頓一樣。這個時候他卻說:“我不願用快樂的經驗來替換這次機會。”他因此學會了接受,並相信人生沒有任何事會超過他的容忍力。如約翰彌爾頓所說的,這次經驗教導他“失明並不悲慘,無力容忍失明才是真正悲慘的”。??????????

成功學大師卡耐基說:“有一次我拒不接受我遇到的一種不可改變的情況。我像個蠢蛋,不斷作無謂的反抗,結果帶來無眠的夜晚,我把自己整得很慘。終於,經過一年的自我折磨,我不得不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實。”?

西方有句諺語:“不要為打翻的牛奶杯而哭泣”,這與中國的一個成語“覆水難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用流行的話來說,“你可以設法改變三分鍾以前的事情所產生的後果,但你不可能改變三分鍾之前發生的事情。”是啊,事實已經發生,就算腸子悔青了也沒有“月光寶盒”送你回到過去,所以,不如將精力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避免以後再犯同樣的錯誤。

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譚先生十分慶幸自己沒買股票,誰知他的妻子卻號啕大哭,說她把家裏60萬元的存款給了一個朋友做投資,說一年的收益的非常可觀,可現在朋友破產,人也消失了,60萬元打了水漂。

譚先生一陣頭暈眼花,這意味著,他這十多年的辛苦努力全白費了,真是應了那句“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譚先生真想把妻子痛打一頓,可是他很快冷靜下來,他對滿臉淚水的妻子說:“命裏沒有莫強求,錢已經丟了,再哭也哭不回來。幸好我還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咱們的生活還是不成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