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拜倫所說的話吧:一項偉大的事業可以代替一切,墮落和空虛可以使人萎靡不振。有誠實相伴。
人的心境影響意誌力
一個人的意誌可以反映了他內心世界的狀態,比如心理、心態、心靈、精神以及做某件事情的靈感或衝動。所謂心態有可能是一種幽默、病態、憤怒、熱情以及反複無常。提徹賴爾在他的著作《心理概述》一書中寫道:“所謂‘情緒’是指,一種比較輕微的情感狀態在某個時間段的持續表現;所謂‘激情’是指,相對強烈的情感狀態在相對較短的時間消耗了有機體的所有能量。所以,充滿活力的情緒代表著快樂;灰心喪氣的情緒表示悲傷。喜歡還是討厭,會表現為滿意和不滿意的情緒;無論是同情和反感還是吸引與排斥,都會表現為情緒。思慮的情緒就是操勞擔心;多愁善感的情緒就是憂鬱;痛恨的情緒就是‘無法與人合得來’;惱恨的情緒就是懊悔。”
上述所舉的例子,都是司空見慣的。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都是好的,是有效完成工作不可缺少的,比如熱愛工作的情緒、開發創造的情緒、充滿希望的樂觀情緒。我們應該將不良的情緒從頭腦和生活中驅逐出去,不讓它們影響到健康快樂的正常生活。要想做到這一點,其方法很簡單,就是一定要堅決地戰勝壞的情緒,並建立良好的情緒,使情緒對美好生活起到積極的影後,你的不良情緒在你的生活中就會慢慢消失,當然,隻有付出努力才能達到目標。正如奧裏森·馬登在《每個人都是國王》一書中所說:“在這個世界上,磨煉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訓練自己承受各種壓力。如果你清楚什麼是對的,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即使你不喜歡或者不願意,也還是要把它完成。不管這件事情是多麼令你感到厭煩和反感,要想完成這件事情,就需要牢牢地克製住自己的情緒,一鼓作氣地完成眼前的任務。如果你長期堅持進行鍛煉,那麼你很快就會變得非常熟練,也就是達到了最高境界,應運自如地控製自己的情緒。”
你的心境會影響自己的行為
下麵我們給“心境”一詞下個定義。首先,心境是指普通人心理的一種特殊狀態;其次,它是指對意誌進行指導的一種狀態。人在清醒的時候,情緒和心態時時刻刻都在對人施加影響。一個人是否能把握自己的情緒,決定了他是自己的主人還是奴隸。情緒的綜合體現為人的意識和潛意識。情緒的外化就是人本身,但是它們的根源至少部分地發自一個人的內心深處——目前鮮為人知的潛意識。
有些人把思想歸納為“物質的產物”,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理論。這種理論正在逐漸消退,並且最終將消失。另有一種說法是:人的自我是與肉體完全脫離的,這種說法同樣錯誤。人的思想與肉體緊密相連,兩者都是確實存在的,並且都通過對方來個解不開的謎,但兩者確實存在著物質和非物質的聯係。在現實世界中,確實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這個內心之中的“自我”的存在。肉體上的表達與內心中自我的表達都是確實存在的。有很多證據表明,兩者是互相依存,互為表現方式的。這些證據包括:心理對身體的影響;身體對心理的影響(直接對心理的影響,或者通過對身體狀態的影響而產生的間接影響);心理以身體為媒介間接地影響自己。這就是心理力量作用於身體的例子,也正是本章所討論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如果大腦處於某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它就會對身體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在中心部位出現的某種行為會在各個部位體現出來,並在一定程度上對整個機體產生影響,從而或多或少地影響行為。例如,悲傷會加速眼淚的釋放;焦慮不安能促進汗液排出或者阻礙出汗;麵對公眾,演講者因神經極度緊張或者害怕,唾液腺的分泌可能完全停止,有時他會感到口幹唇燥;甚至有人發現,暴怒會使毒素潛入血液。任何激烈的情緒都可能加快或抑製血液在全身的流通。感情或思想的高度集中往往使人對疼痛渾然不覺。極度的沮喪和壓抑會使潛伏的功能障礙以明顯的症狀表現出來。外科手術有時會讓旁觀者眩暈昏迷,過分嘈雜吵鬧會使人惡心嘔吐。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到身體的某個部位,這個部位的血液流量就會加大。突然爆發的情緒會使人一下子具有平常少見的體力,而有的時候則使人突然變得虛弱無力,一動也動不了。如果意誌力突然爆發,一個人往往可以表現出非同尋常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