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意誌力與成功(3)(1 / 3)

同樣,詩人拜倫也喜歡與世隔絕,隻喜歡與白蘭地和水為伴,連續幾個小時陶醉在艱苦的詩歌創作之中。下麵的故事足以說明哲學家黑格爾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成就的原因。有一次,黑格爾拿著一部書的手稿到耶拿(德國的一個城市)去找他的出版商,而那一天正是耶拿戰役爆發的日子。黑格爾走在大街上,當看到凱旋歸來的拿破侖軍隊時,他感到非常奇怪,因為在此之前,他對這一吸引全歐洲注意力的重大事件竟然一無所知!穆罕默德在麥加的山峰上,保羅在阿拉伯,但丁在馮特阿貝勒那的森林中,班揚在監獄裏,都曾多次沉醉於這種長時間的沉思之中。這些例子都非常有說服力,它們都表明一個事實,隻有把思想與紛繁複雜的外界隔離開來,把精力集中於一件事上,才會產生偉大的思想。

我們都知道,集中思想和注意力的主要方法就是培養對眼前事物的興趣。反過來說,當一個人不斷地運用意誌的作用而使思想專注於所要處理的問題時,也會使人對這一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而堅持不懈地學習、深入研究更促使人投入到所考慮的問題中去,發現事物的一些新特征,從而吸引人更加集中精力進行思考。學術研究活動就恰好證明了運用意誌力所產生的回報。長時間地關注於所思考的問題,腦子就會活躍起來,動的時候,效率總是很低的,但是隨著不斷·的使用,其效率就會越來越高,能力也會越來越強。就像有人所說,“隻要我們把注意力和情緒都投注於曾感受過的慈善和友愛之上,我們就會使自己內心充滿愛。”

這對於其他不同種類的情感與心理來說也是一樣,甚至對於邏輯推理也不例外。有人認為偉大的思想成果完全取決於所謂“靈感”,這根本就是一個非常荒謬的觀點。推理的過程、創作的過程、陳述的過程,無不歸功於意誌力的指導作用,它使人思想集中,並能激發人的興趣,從而迸發出真正的靈感。麥考利爵士在做了充分的準備之後才著手編寫《曆史》一書,安東尼·特羅格普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慣例,如果要寫一本小說,那麼他就按規定的頁數進行寫作,他認為這種規定是一種幫助他文思湧動的方法,而不是一種壓力和煩惱。同樣,在審判司法案件過程中,辯護律師常常會與那些十分頑固的法官們唇槍舌劍數小時,所以我們可以常常在法庭上目睹“妙語連珠”的情形。隻有通過這種方式,辯論者的思想才會迸發出與眾不同的神奇光芒。

同樣,在記憶過程中,我們也能看到意誌的力量。在“記憶”的過程中,意誌力經常會通過自己的能量給精神充電。當然有些事實也會因興趣的巨大影響而記錄在人的頭腦當中。正如我們所認為的那樣,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大腦尤其需要意誌力對它不斷加以勉勵。運用小和尚念經般的、反複誦讀功課的學習方式,是什麼也記不住的。在記憶過程中,需要注意力、集中思維和興趣等諸多因素的積極參與。“記住!一定要記住!”這種想由於麥考伯擔心自己記憶力衰退,他經常去進行記憶力的檢測,以激勵自己進一步增強記憶力。著名曆史學家威廉·普雷斯科特的視力不太好,於是他就特別加強自己的記憶力的訓練,以至於可以將長達60頁的著作通過記憶口述出來。弗朗西斯·帕克曼和達爾文的視力也很差,但他們都具有驚人的記憶力。確實,有些人在某一方麵天生就有十分強大的能力,但真正有用的記憶力卻必須依賴於意誌力的驅動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記憶總是與想像力密切相關。對於過去的東西,如果大腦隻是一片空白,那麼它就無法拚湊出想像的圖景。想像有著一係列奇妙的特性,如強製性、目的性和控製力。彌爾頓的想像力非常豐富,想必他在創作《失樂園》之前,就已經在大腦中對各種宏偉景象進行了描繪。如果沒有意誌力的指導,昂格魯能夠看到不朽的圖景嗎?如果沒有想像力,理想中的世界能夠變成現實嗎?美好的想像力無疑可以踏過思維的草原,當路德看到魔鬼的世界,當歌德在其姐姐家裏見到奧斯托德所作的畫時,他感覺自己無意中窺到了藝術家深邃的內心世界。想像力也常常會以神奇的力量折磨他人的思想,例如,印度吉卜林的百姓們被“裏克喬”的幽靈所“統治”,就是因為他們完全處於一種病態的幻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