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藝術(2 / 3)

第二種方法常用於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師從學生的切身利益入手,從關心他們的成長發展入手,往往能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談話。第三種方法在各種情況下都用得較多。一般學生的好勝心都比較強,教師若能巧妙地利用這一點,往往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談話技術。教師在與學生進行談話時還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術要點。如,談話中要避免帶有先入為主的成見;提問題不宜提那些隻須答“是”、“否”的問題,這樣的回答信息量太少,教師不能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學生回答了問題以後,不要立即接著又問,要稍候一下,以供學生有所補充,往往這個補充更能代表學生的觀點和態度;同一個時間最好隻問一個問題,以免相互幹擾;一個問題可以多變換幾種形式,這樣既有利於引起學生的思考,又便於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進行回答。

另外,教師還應該對幾種問題的類型有所了解。

接觸性問題。這種問題一般在談話開始時使用。因為學生這時正沒有心理準備,教師不能一上來就提出大而複雜的主要問題。一般而言,師生談話開始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學生感興趣,又比較容易回答,且與主題有關聯的問題,一步步地使學生的心理上產生醞釀過程,將學生帶入談話的情勢之中,並接近主題。

功能心理問題。談話如果過長,可能會降低學生的興趣;談話從一個主題轉向另一個主題也需要進行過渡。這時就要使用功能心理問題,它一般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或者是聯係兩個不同主題的問題。

過濾性問題。在向學生提出某個問題之前,要弄清楚他們是否屬於可以對之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比如,當征求學生對課外活動小組的意見時,教師首先要弄清學生參沒參加課外活動小組,參加是否經常,參加哪些活動。否則,就不宜向他們提出隨後的問題。

控製性問題。這種問題常用來檢驗學生回答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例如,當問了學生對自己的某位老師是否滿意以後,就可以接著提第一個控製性問題:“你是否願意轉到另一個班上去聽另外一位老師的課?”接著問第二個控製性問題:“假定由於某種原因,你暫時離開了這位老師。你還願意回到原來的班上嗎?”將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進行比較,就能檢驗出是否矛盾,是否真實。

3.談話的結束

不管是教學中,還是在思想教育過程中,學生都想知道教師對談話的印象和對自己的評價,因此,談話結束時學生都有著一種期待和緊張的體驗。所以,教師在談話結束後,或者主動地談出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意見;或者談一下輕鬆的話題,這樣就有可能消除學生的緊張狀態。

教育中的體姿動作藝術

一、體姿動作的性質與作用

教育中的體姿動作藝術是指教師通過對自身機體的形體姿勢、動作、表情等進行良好的控製和調節,表現出一定的審美信息和語義信息,從而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活動方式。研究體姿動作藝術,我們首先要對體姿動作的基本性質和作用有所了解。

長期以來,在人們的觀念中,常常隻把自然語言看成是語言。這是通常所說的狹義的語言觀。自從信息科學誕生之後,這種觀念也就逐漸發生了變化。現代信息科學認為:“語言”就是用以傳遞信息的符號係統。因此,在信息科學中所運用的“語言”概念,其外延也早已比過去大大拓展,大大超越了以往僅僅把語言歸於自然語言的界限。通常所理解的狹義語言(口語)及其文字表現形式(書麵語)都不過是這種廣義語言中的特殊形式。現在,一種比較通行的看法是:人類所通用的符號語言,除了口語及其書麵形式的文字語言之外,還有體姿動作語言,裝飾語言等。它們都屬於非自然語言即無聲語言。在基本性質上,非自然語言與自然語言一樣,都作為信息的載體,起著承載和傳遞信息的作用。

體姿動作語言是非自然語言即無聲語言中最重要的一種。近20多年來,西方的一些語言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動物行為學家的潛心研究,使無音語言及其作用變得越來越清楚,也愈來愈為人所重視。

有的心理學家認為:無聲語言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

有的心理學家還對此列出了一個公式:

一個信息的傳遞=言語7%+語言38%+表情55%

對這個公式中言語、語言、表情在信息傳遞中信息承載量的比例尚可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但它強調無聲語言在人際傳播中的作用,還是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僅僅了解體姿動作語言作為信息載體,起著承載和傳遞信息的作用還不夠。我們還要問,體姿動作所傳遞的信息究竟是什麼樣的信息,又有什麼特點呢?對此,我們從兩個方麵來看:

首先,體姿動作作為一種非自然語言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傳遞著一定的語義信息,並對自然語言的語義信息傳遞產生重要的影響。

體姿動作語言與自然語言一樣,也是一個表義的符號體係。它包含表情語言、動作語言、體態語言三個部分。據有的研究者估計,全人類至少有70萬種可用來表達不同思想意義的體姿動作。這數字遠遠超過了當今世界上最完整的一部詞典所收集的詞彙數量。我們常常可以通過一定的體姿動作來表述我們的思想和感情。例如:

雙手指尖相合,形成“教堂尖塔”形,顯示的意義是充滿自信;

用手指或筆敲打桌麵,或在紙上塗畫,顯示的意義是不耐煩;

腰板挺直反映出情緒高昂,充滿自信;反之,彎腰曲背則表示缺乏自信,甘居下遊;

手插腰間,表示胸有成竹,對自己麵臨的事物已作好精神上的準備,或采取行動的準備。關於此,我們還將在後麵加以闡述。總之,在教育的很多活動中,有時候有些無法或不適於以言辭表達的意思,往往須用體姿動作來加以表述。

體姿動作不僅表述一定的語義,還起著加深、強化自然語言的語義和語感的功效。比如,有時,經過精心設計、周密考慮過的言語往往不能表露一個人的心態;有時候,也會由於語言表達能力的影響,而從口中傳遞出來的信息,不完全等於心中所欲傳遞的信息。這時就需要教師借助於體姿動作語言的輔助作用,表述出自然有聲語言之內或之外的“真意”。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晰更準確地獲取信息,減少信息傳遞中的誤差,增加信息的傳遞量,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體姿動作還傳遞著一定的審美信息,表現出體姿動作特有的審美性。

體姿動作是人類曆史上最古老的審美對象。這是因為人類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不僅指向外在的客觀世界,也指向內在的自我,指向內在自我的承載物——人的體姿動作。在適應生產實踐活動的要求上,人們對自身的體姿動作也進行著審視、觀照的認知活動和塑造、創造的實踐活動。這其中自然貫穿著審美的要求。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對體姿動作美的追求曾達到過一個相當的高度。人們在練身場上角鬥、跳躍、拳擊、賽跑、擲鐵餅,目的是要使自身的體姿動作比例勻稱,結實輕靈、矯捷健美。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文明程度的提高,體姿動作的美愈來愈成為眾多人們追求的目標。同時,人們也通過對他人體姿動作的審視和評價來把握其文化素養和文明程度。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體姿動作傳遞出的審美信息對學生的情緒和認知活動都有著很大的影響。教師比例均稱、線條分明流暢的骨骼和體型,充滿光澤、潔淨的皮膚,豐滿強壯的肌肉,優美的姿態動作,都能使學生體驗到自然、和諧、親切的氣氛,感受到努力進取的精神力量;使學生樂於接近教師,親近教師,聽取教師的教誨。記住這一點,對每個教師都是至關重要的。

體姿動作作為非自然語言,作為重要的信息載體,它的作用在很多情況下是其他載體所無法替代的。但是,從總體上看,與自然的有聲語言相比,體姿動作語言有很強的直觀性,受到時空的很多限製,很難表示出抽象的意思,它表述出的“語義”在很多情況下不受單值的確定性因果關係的製約,而是由多個元素(多種原因)構成的模糊變量,屬於多值非線性因果關係,其“詞義”的“判讀”有一定的模糊性。認識到體姿動作語言的這個特點,對我們掌握和運用體姿動作藝術有著重要的意義。

體姿動作的構成分析

一般來說,體姿動作是由表情、體姿、動作三個要素綜合構成的。為了得到全麵的認識,我們從審美信息和語義信息的角度,分別論述這三個要素如下:

1.表情

表情通常指的是人的麵部表情。在體姿動作語言中,麵部表情的“詞彙”最豐富,也最富有表現力。它能迅速、靈敏、充分地反映出人們的各種感情體驗。如喜愛、高興、快樂、悲哀、怨恨、懼怕、憤怒、失望、懷疑、猶慮等。人們還可以從麵部表情的微妙變化中看到他人各種感情之間錯綜交叉的複雜形式。

麵部表情是由臉色的變化,肌肉的收展的及五官各自的動作和配合所組成的。

臉色不僅是人的健康狀況的尺度,也是人的心理狀態的展露。容光煥發是興高采烈、躊躇滿誌的表露;臉色緋紅是害羞的表示;麵紅耳赤是激動或羞澀的反映;黑裏或白裏透紅是健康的標誌;而臉色蒼白也許是身體不適,也許是心理緊張。

肌肉的收展也流露出一定的感情。麵部肌肉舒展是心情愉快的象征,而蹙額鎖眉是憂慮不安的反映,鐵板著臉說明心裏不高興。

五官中,眼睛是麵部傳遞信息最有效的器官。眼睛的功能表現在它豐富複雜的動作和眼神與目光上。在現代漢語中,僅描述“看”這一眼睛動作的詞就有50個上下。如,向遠看,近處看,向上看,向下看,向前看,朝後看,向周圍看,還有偷偷地看,直直地看,瞪著眼睛看,眯著眼睛看,心不在焉地看,細細地看,盯著看,斜著眼睛看,……眼睛的種種動作,都表現出各種感情體驗和意味,傳遞著人的內心的各種信息。

眼神和目光所傳遞的信息比之動作更微妙,更複雜。教師雙目炯炯會使學生振奮,兩眼無光則會降低學生情緒的興奮性,起不到激勵學生學習的效果;與學生目光接觸會產生你在注意他的感覺;嚴厲、責備的目光意味著對學生的強烈不滿、氣惱;柔和,熱誠的目光則流露出教師對學生的熱情、讚許和喜愛;而虛晃、遊移不定的目光則泄露出教師內心的焦慮,對教育內容的無把握和束手無策。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眼睛的各種動作和目光,對教師是非常重要的。

嘴傳達信息的能力僅次於眼睛。嘴的開合,嘴角的向上或向下,都能傳遞一定的信息。嘴的動作的幅度和形狀還是構成麵部笑容的主要因素。如笑,就有微笑,輕笑,大笑,獰笑等。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的微笑常能促進師生雙方的溝通,融和雙方的感情,使之產生“情感共振”;哈哈大笑則常能緩解僵局,調和氣氛。

總之,教師的麵部表情應該既莊重又親切,這會使學生產生敬意,情緒坦然,心情舒暢。

2.體姿

體姿是指由人的骨骼、肌肉、體形等要素變化組合而形成的人的各種靜態的姿態。這裏,我們先對體姿構成的要素作一簡要分析,然後再涉及到具體的體姿。

骨骼與人的體姿有重要關係。身體的比例幾乎都是由骨骼的形成狀況所決定的。人體的骨骼以脊柱為軸,左右基本對稱,可以表現出平衡的形式美。在肢體核心起支撐作用的骨骼的長度,決定了人體外部體姿勻稱與否。胸部骨骼的形狀對體姿的美也影響很大,如雞胸或駝背都給人以不美的感覺。各骨關節的組合也與體姿的美有重要關係,關節粗大凸出一般被認為是不美的,而O形腿或X形腿則可以肯定是畸形和醜的。

肌肉約占人體重量的40%,那些發達而富有彈性的肌肉,是構成體態線條美的基礎。人的身體比例受骨骼的影響而相對固定,體態卻可因肌肉體積的大小而發生變化。肌肉大多附著於骨骼上,隱藏在皮膚下和諧地運動,給人以美感。人的肌肉均衡豐滿也表現出不同的美感,如三角肌發達,肩膀寬闊;胸大肌發達,胸廓豐隆;背闊肌發達,腰肢挺拔;腹肌發達,肚腹扁平;等等。目前風靡世界的健美運動,其主要目的就是通過發達肌肉來改善體姿。

體形主要指人身體表麵的形狀,它是由人體骨骼比例、脂肪蓄積和肌肉發育程度綜合決定的。從人類總體來說,體形是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高度完善的結果,從人類個體來說,體形是在遺傳基礎上長期從事社會實踐和體育鍛煉的結果。端正、均勻、協調、優美的體形不僅反映著一個人的健康程度和健康之美,也滲透著個體對文明和美的追求,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感受。

在現代社會中,“文弱書生”不再是教師的標準。每一個教師都應該通過平衡、均勻的骨骼,豐滿健壯的肌肉,優美協調的體形表現出自身良好的精神麵貌,給學生以美的、健康的影響。

骨骼、肌肉和體形的變化組合構成的各種靜態的姿態,包括立姿、坐姿、睡姿、蹲姿、俯姿等。其中與教育過程中教師關係比較密切的是立姿和坐姿。不同的立姿和坐姿,表達出不同的信息。

站立時背脊挺直,胸部挺起,雙目平視是具有自信的表現;可以給人以“氣宇軒昂”、“心情樂觀愉快”的印象。

站立時若彎腰曲背,或略現佝僂狀,表現出自我防衛、閉鎖的傾向,反映出惶惑不安或缺少自信的心情。

雙手插腰的立姿也是具有自信心和精神上優勢的表現,如果對麵臨的事物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是不會采用這個姿勢的。

反背著手站立,常常表明若有所思或胸有成竹。

關係友好,有共同語言的兩人會自然地並肩站立在一起;如果兩人麵對麵站立的距離很近,表示關係親密,相反,有隔閡、分歧的兩人麵對麵站立時就自然會把距離拉大。

挺著腰筆直的坐姿,表示對對方或對談話有興趣,也是一種對人尊敬的表示。

彎腰曲背配合搖動不定的坐姿是對對方和談話不感興趣或感到厭煩的表示。

斜著身體,深深坐入椅內,常表示心情愉快或自我優越感。

教師對以上要點有所了解,並結合具體的情境和任務加以巧妙地運用,將有助於教育目的的達成。

3.動作

動作是人體從這一個姿態到另一個姿態的轉變,是人體通過動態來表現一定審美信息和語義信息的方式。動作的表現力是極其豐富的。英國思想家培根說:“秀雅合度的動作的美是美的精華”。英國美學家博克說:“優美這個觀念是屬於姿態和動作的。”又說:“優美的全部魔力就包含在這種姿勢和動作的悠閑自若,圓滿和嬌柔裏。”動作的美是由時間、空間、力度等要素綜合構成的,這裏既有運動方向、路線、節奏、韻律、力量、幅度、速度等變化,也有動作的靈巧性、穩定性、協調性、操縱的準確性、定向能力、反映時間,柔韌性、彈力、爆發力、耐力等的反映。動作美的特點在於準確、幹淨、敏捷、協調,連貫、舒展而富有節奏,給人以“增一分太多,減一分太少”的感受。人體各種動作表現在結構上和姿勢上的美,是在空間相對穩定時顯現的,象連續放影的影片突然定格,具有類似雕塑藝術的立體的直觀性特征。

人體動作還能表達一定的“詞義”常見的動作及它所傳達的語義信息主要有這樣一些,如手的動作:

握手時很用力,表現出熱情、主動和好動的性格;反之,不用力握手,若不是個性懦弱,缺乏氣魄,就是傲慢矜持,擺架子;握手力度均勻適中,說明情緒穩定。

雙手緊絞在一起,常常表示精神緊張;手自然的垂直,表現出穩定和鎮靜。

攤開雙手,顯示出的意義是真誠和坦直;握拳,顯示的意義是決心或不滿。

雙手指尖並攏置於顎下是向對方傳達自己充滿自信的信號;而將手插入口袋,是為了不讓別人通過自己“手的語言”看出自己的內心活動,也是不信任對方的表現。

以手當著別人的麵指點,是不尊重或藐視對方的表示。

手的動作頻繁,運動軌跡紊亂,如果不是過於激動,就很可能是慌張、窮於應付的表現。

腿部的動作也常常表露出人的情緒和潛意識:

小幅度地抖動腿部,頻繁地變換架腿的姿勢,用腳尖或腳跟拍打地麵,常常表現出人的緊張不安,焦躁不耐煩的情緒。

在教室裏大範圍地頻繁走動,常常是提起學生的注意,含有督促和考查的意味。

人體的動作和所傳達的意義當然遠不止這些,這裏就從略了。值得提出的一個問題是,與文藝表演和體育運動中的人體動作相比,教師的動作有著自身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首先表現在教育過程中的動作,其空間運動的軌跡和幅度相對狹小,運動速度相對緩慢,力量也要小得多;在動作的柔韌性、耐力、爆發力等方麵也不能提出超常的要求(有些學科的教師,如體育教師是例外)。其次,在教育過程中,自然有聲語言及其文字形式是最基本的語言符號係統,起著教育信息主要承載者的作用。教師的動作、表情和體姿一樣在總體上都處於輔助地位。同時,教師動作語言的運用,往往必須考慮學科內容、學生、有聲語言的特點,與它們相配合,相協調。基於此,在教育中,手舞足蹈、動作的肆意誇張和頻繁都是不妥當的,並會影響學生對主要的信息承載物——有聲語言和文字的接收和消化。但是,認識到這些特點,並不妨礙教師在教育中運用準確靈活、優美適度的動作表達出一定的審美信息和語義信息,這必將對教育任務的完成有所助益。

教育活動的組織藝術

一、教育活動的類型與特點

教育活動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具體途徑,其類型可作不同的劃分:從時空的角度可分為校內活動和校外活動,課堂教學活動和課外活動;從群體組織形式可分為群體活動和非正式群體活動;從人員數量及關係上可分為全校活動、年級活動、班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並不妨礙活動本身的相容性。在這裏,我們僅就教育中最基本最常見的課堂教學活動、課外活動、班集體活動和個人活動進行討論。

1.課堂教學活動的特點

課堂教學活動就是把學生按年齡、程度編成有固定人數的教學班,由教師根據教學計劃中統一規定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時數,按照學校的課程表進行分科教學的一種教學活動。在我國學校把它作為教育活動最基本的形式,這是因為它具有自身獨特的優點,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上仍能起到主要的作用。它的主要特點和功能如下:

第一,課堂教學活動是以課為單位進行教學,每節課45分鍾左右。在固定時間裏,完成一定數量的教學任務;上完一節課,略作休息又進行下一節課,有張有馳,有勞有逸。各門學科均按照一定的教學時間表有計劃地、輪流交替地進行。這樣,教學工作能連讀地、有節奏地進行下去。

第二,它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麵對全班學生進行教學。教師通過各種方法激勵、督促、檢查學生的學習,使每個學生都在教師的直接指導下,自始至終貫徹明確的教學意圖。各國的教學實踐都反複證明,課堂教學是迄今為止最能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活動形式。

第三,它有利於發揮班集體的作用。課堂教學活動是分班進行的。由於班上學生的學習內容相同,程度相近,以及班集體特有的社會心理結構和氣氛,班上學生彼此之間在學習上,思想上可以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相互競賽,共同提高。

第四,課堂教學活動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嚴格的製度,有利於保證其正常開展和達到一定質量。如按年齡、知識程度編班分級製度;學年、學期和學周製度;招生、考試、升留級和畢業製度;作息製度;課堂紀律與常規等。這些使課堂教學製度化、規範化和科學化,保證其正常運作並獲得一定質量。

另外,課堂教學活動也有著一定缺陷:如過分強調統一,強調集體,容易忽視因材施教和學生的個性及創造性;過分偏重於強調知識的係統性,容易忽視學生的實踐活動,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2.課外活動的特點。

課外活動是指在課堂教學活動的範圍以外,對學生實施的各種有意義的教育活動。

課外活動是當前各國教育界都十分重視的。因為在現代化社會裏,現代教育的含義已經打破了過去傳統的教育概念。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促使社會生活的現代化,特別是文化宣傳工具的普及和現代化,學生受教育已經不局限於學校範圍內,尤其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範圍之內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外活動是學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他指出要“努力設法使學生在課外時間能過豐富的智力生活。”還指出:“我們給自己的教育工作定了這樣一條常規:學生應當擁有同花費在學校課堂上一樣多的空閑時間。”課外活動的特點和功能有以下一些:

第一,與課堂教學活動相比較,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有更大的自主性。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特點、興趣和愛好自願選擇、自願參加,其活動也大多是學生在教師和有關方麵的指導和幫助下獨立組織、自主開展的。在課外活動中學生獨立活動,開動腦筋,自己當家作主,進行自我教育。

第二,課外活動的內容有較大的靈活性、伸縮性和多麵性。課外活動不受教學大綱的限製,凡是符合教育要求,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活動,都可以創造條件組織開展。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也更接近現實,富有新鮮的信息。同時,根據具體情況和參加者的願望,內容可以進行寬窄、多少、深淺方麵的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