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社交中巧妙應對挑戰(6)(2 / 3)

確實,現實生活和工作中,一些人總喜歡說別人的閑話,而不顧他人的苦樂和禍福;或者居心叵測,別有用意地製造“閑話”,傷害人家。如此一來,不少人被“流”言弄得心力交瘁,事業少成,苦不堪言,更有甚者,為閑言蜚語搞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麵對流言蜚語呢?

泰然處之

對於閑言碎語,沒有必要去計較,很多時候,流言似乎具有粘連性,你不應付它還好些,否則,你一應付,它也就有了“真正的主人”。不僅消止不了,反倒更“說明問題”,攬言己身。不予理睬、沉默以待,有時還真管用。流言確如一隻好鬥的公雞,隻要你輕蔑它、不和它硬鬥,慢慢地它就會沒有勁頭了。記得一個電影明星曾說:“對於閑言碎語,沒有必要去計較,也計較不過來。自己想怎麼活就怎麼活,自己選的路願意走的盡管走下去。如果這個人說這麼走,那個人說那麼走,那你就永遠呆著吧!”

一個事業、生活的強者,麵對各種蜚言,總是漠然視之,並以此為“動力”,讓自己幹得更好活得更好。是啊,人人各有自己的生活態度、方式,各有自己的工作、事業,別人說,就讓他去說吧,隻要經得起“考驗”,你愛怎麼活就怎麼活,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當你生活瀟灑、事業大成時,流言便不再“依戀”於你了。

讓事實說話

要製止流言蜚語,最好的辦法是自己拿出修身的實際行動。世上不平,可憤之事頗多。有時,你不去“理”流言,流言卻偏愛“理”你。如果事情本身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倒無妨;倘若事關重大、非同小可,什麼場合你都保持沉默就不行了,要拿事實去說話,去證實自己究竟是不是流言所“流”的那般。

唐朝開元初年,在民間流傳謠言說皇上要挑選女子去當嬪妃。皇上得知後,就命令選出後宮中多餘的嬪妃,送她們還家,於是,流言平息了。你說皇宮還要招,結果不僅沒有招,反倒送歸一部分嬪妃,謠傳自然不攻自破。

不管怎麼說,事實勝於雄辯,與其和它論來辯去,不如幹脆擺出自己的真實“底子”。你說是“如何如何”,我偏偏舉出實例來,與你針鋒相對,對方自會得出“並非如此”的答案,自己打自己“一記耳光”。

以毒攻毒

流言、蜚語,很多時候你和它理論不清。然而,隻要是流言,總是編謠造假,哄騙世人,誣陷攻擊別人,進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我們不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因為假的畢竟是假的,流言蜚語總是有它自相矛盾之外。抓住了對方自相矛盾的地方,予以回擊,對方搬起的石頭也就砸到他們自己腳上。

這兒有個典型的例子。十月革命前夕,馬雅可夫斯基在彼得堡的涅夫斯基大街散步,遇到一個頭戴小帽、手提錢袋的女人,把許多市儈聚集在自己周圍,用荒謬的謠言汙蔑中傷布爾什維克,她說:“布爾什維克是土匪,是強盜。他們整天殺人、放火、搶女人,……”馬雅可夫斯基聽了火冒三丈,當即撥開人群,徑直撲到這個“鼓動員”跟前,厲聲喊:“抓住她,她昨天把我的錢袋偷走了!”那女人驚慌失措地爭辯道:“你是說哪兒話?你弄錯了吧?”馬肯定說:“沒錯,沒錯,正是她——戴著繡黃花的帽子,偷了我25個盧布。”聽了這話,那群人紛紛譏笑她,隨之四散而去。那女人苦苦哀求馬:“我的上帝,你瞧瞧我吧,我可真是頭一回看見你呀!”馬說:“可不是嘛,太太,你這才頭一回看見一個布爾什維克,卻就大談特談布爾什維克來了,……我勸你回家的時候,可別拿自己的女廚子出氣。”這裏,馬雅可夫斯基就是運用以毒攻毒的方法,狠狠地收拾了那個“鼓噪的女人”。

總之,麵對流言要根據具體的實際的情況隨境應變。並且,就筆者一點淺見:與其花費如此大的氣力、消耗那麼多精神和時間,不如在“流言”。未“流”之前就先把容易引起“流”的事情明白地“公告”出來,打個“預防針”,以免讓人懷疑、猜想,也讓有些惡意攻擊者抓不著把柄,這樣,“流言”總會少一些。

我們當然要正身,不去被流言中傷;我們當然要閉嘴,不製造、傳播流言;我們當然要掩耳,不要去聽信閑言。因為,流言者、被流者,聽信者都是犧牲品。

求人辦事有妙方

求人辦事雖然是誰也不喜歡的事,但在人生與社交活動中,不求人又幾乎是不可能的。有時即使是刀山火海,該求人時還得硬著頭皮去求人。那麼,求人辦事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