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嚐試以上幾種辦法,相信一定會使不理解你的人理解你,在社交中增進彼此理解,友好交往。
誤會消除
在人際交往中,任何人都難免發生誤會。一些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一旦發生誤會,就立刻直接予以溝通,然而有些人對於直接溝通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準備,往往礙於麵子,難以直接溝通。毫無疑問誤會如果不予及時消除,就會發展為矛盾,而發展為矛盾,就可能導致交際的中斷,從而失去親朋好友。因此如果不願意直接消除誤會的,對於那些難以直接消除的誤會,可以采取迂回的策略,這樣往往可以收到消除誤會,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效果。
佯裝不知,以行動消除誤會
李某和王某是一對好朋友,他們經常在一起交流思想。但是有一段時期王某因要參加職稱考試,將自己封閉起來,全力複習功課。對王某有意見的甘某乘機挑撥李某說:“你知道王某近段未與你來往的原因嗎?不是因為考試啊!而是他嫌你檔次太低,沒水平啊!你想想,你是大專生,他是本科生,能瞧得起你嗎?”李某信以為真,因而非常氣憤,覺得王某隻不過多讀了二年書,就如此驕傲,太不夠朋友,因此下定決心再也不理睬王某。王某考試完畢後,幾次打電話給李某,李某硬是不接。王某很快就了解了情況,因甘某的挑撥李某對他有了誤會。第二天,王某突然來到李某處,非常親切地對李某說:“我因考試,咱們好久沒聊聊了,走,到望江樓去,咱們聊個痛快!”李某聽後非常高興,心想甘某的話完全是胡說。於是愉快地答應了。他們之間的誤會也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除了。
采用佯裝不知,用行動消除誤會的方法,心情要冷靜,態度要誠懇,語言要親切,行動要與以往保持一致性,不可有特別之處。這樣才會使對方確實感覺到他完全誤會了你,因此而產生一種愧疚的心理。這樣,誤會就自然而然地不留痕跡地消除了。
運用比較方法消除誤會
古代惠子跟別人說話或寫文章往往喜歡使用比喻,於是有人在梁王麵前誹謗惠子。梁王聽後認為那人說得對,因此對惠子產生了誤解。一天梁王碰見了惠子,他對惠子說:“你今後講話應該直截了當,不要轉彎抹角,使用什麼比喻了。”惠子回答說:“現在有一個人,不知道‘彈’是什麼東西。如果他問你,‘彈’的形狀怎樣?而你隻告訴說‘彈’的形狀就是‘彈’,那個人會聽明白嗎?”梁王說:“那怎麼能明白呢?”惠子接著說:“那麼如果這樣告訴他,‘彈’的形狀象把弓,它的弦是用竹做的,是一種射具。這樣說難道不明白嗎?”梁王說:“可以明白了,用別人已經知道了的東西來比喻他還不知道的,目的是要他明白啊!這難道有什麼不好嗎?”梁王連忙點頭說:“你說得對!”惠子通過對“彈”的兩種不同的說明的比較,使梁王明白了比喻的作用,從而消除了對惠子的誤會。可以想象,如果惠子直接地說比喻的使用能起到使不明白的東西變為明白的重要作用,那麼梁王肯定是難以接受的,因此不但不會消除誤會,反而會加深誤解。這種方法往往用來消除那些因別人不懂得或暫不理解某項知識而產生的誤會。因為這種比較方法形象、直觀,易於別人接受。
運用書信消除誤會
書信通過文字傳達信息,它更有利於說明情況,表達感情。因而有些當麵不便說的話可以在書信中表達出來,其效果更佳。例如劉某聽信別人的傳言,與同事匡某發生了誤會。匡某多次同他打招呼,他不予理睬,匡某問他是什麼原因,他也一聲不吭。匡某好生奇怪。一個偶然的機會,匡某了解了劉某對他誤會的原因。於是給他寫了一封長長的信,詳細地說明了傳言的實際情況。劉某看完信後,深受感動,覺得自己輕信了傳言,因而感到非常內疚,於是主動地找匡某道歉,兩人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