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社交中如何交友(4)(3 / 3)

得人緣者昌,失人緣者亡,這絕非危言聳聽,世界上有很多成功人士都是靠人緣好起家的。好人緣讓你比別人多得到些什麼?信任、友好、平等、交流、理解、幫助、熱忱,然後是推薦、更多的機會、升遷、加薪、財富、友情、愛情、親情……人緣就是資本。

社交中的人緣公式

我們都知道好人緣的建立需要耐心、忍讓、平和等等寶貴的品質,微笑、健談等等形象修飾,還需要徹底殺滅那些令人反感的人緣病毒,但僅僅如此是不夠的,還需要從生活中去感悟真、善、美,把這些信條加諸我們的人際交往中,這才是最完善的人緣公式。

韓國有一句諺語:說出去的語言美麗,收回來的語言必也美麗。”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久久難忘:花瓶裏有兩朵玫瑰,隻要你抽出時間,不斷地對其中一朵斥責為“髒花、醜陋又無聊的花”,經過三天之後,另外一朵即綻放得美豔動人,而這一朵卻花開一半,黯然失色。試想即便是花都會有如此的改變,如果用於人身上,其影響就更為深遠。

“不管一個人多麼有才能,集體常常比他更聰明和更有力。”這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話。把這話當成廣結人緣的法則也一定收效甚佳。有古語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有此器也要把它藏在身上,而不是頂在頭上。鋒芒對於一個人來說,隻有害處,額上生角,必觸傷別人,別人也必將折你的角。頭上有角的人永遠沒有機會廣結人緣。

這是很久以前一個日本詩人所做的一首詩:語言有心,因為一句話而口角;因為一句話而修好;因為一句話而發笑;因為一句話而哭泣;每一句語言都有一顆心。

謹防言語不慎

生活中常常遇到這樣的事:你正興高采烈地講著一件事,突然有人講了一句極不恰當的話,讓原本和諧的氣氛來了個急速大轉彎,那個言語不慎的人令在場的人瞠目,令當事人尷尬,同時也會讓自己陷於難堪的境地。這樣的人往往愛把不該說的話無所顧忌地說出來,因而他們會不時地嚐到“失敗”的滋味。

有一次,在解放軍總後勤部的創作筆會上,請了大作家鄧友梅先生來講課。老先生的大半生是在部隊度過的,寫了很多以軍隊為題材的作品。這次來部隊講課,台上台下氣氛都很熱烈。中午吃飯的時候,大家紛紛給鄧老先生敬酒,說著讚譽的話,雙方都很高興。但當一名業餘作者上前敬酒時說:“鄧老師,看你都70多歲了,還出來給我們講課。”隻這一句話,就把大家的高興勁兒掃沒了。其實說話者隻是一種樸實的心理,但這話實在難以讓人接受。不說鄧老先生非常健康,聲音洪亮、精神飽滿,年紀也還沒過70歲,就是過了70歲,也不是就不該出來講課呀!這位業餘作者的一句話就像一盆冷水,把酒桌上那種熱烈的氣氛給澆滅了,包括鄧友梅先生在內,大家一時間都感到尷尬萬分。

這雖屬無心之過,但確實給人們留下了不良印象。因而,在公眾場合,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切忌有口無心。

有一次中央電視台播放一位大媽的剪紙表演。表演完工後,主持人手撫著大媽的後背說:“大媽,您保重,您保重,您可要多保重啊!”大媽走下台了,她又對著大媽的背影說了一句:“大媽,您走好!”

這位主持人的幾句話,誰聽了都不免感到像是暗藏了咒語和殺機似的。有人說主持人沒文化,實際上這名主持人是想表達一番她的感慨,但卻詞難達意,倒讓人誤會了。如果她當時能說一句:“大媽,祝願您越活越年輕。”我想也不至於讓人說她“沒文化”。

在什麼場合,該用什麼詞,想好了再說,免得讓人覺得“沒文化”。實在想不出來該用什麼詞,那就沉默好了,倒顯得深沉。

有一位好友,十多年前患了胃癌,後來做了切除手術。她以頑強的毅力,走過了一個漫長而痛苦的治療階段,終於戰勝了病魔。

她對我說,戰勝疾病還有兩個不可忽視的方麵:一是戰勝自己;二是戰勝他人。她說她手術後病體初愈時,試著在單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很多人看了都很驚訝,有的勸慰她:“你還在發揮餘熱呀!”有的直言不諱地對她說:“想吃點兒啥就吃點兒啥,想穿點兒啥就穿點兒啥吧!”這讓她剛剛愈合的心理傷口又在流血般地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