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社交中如何交友(3)(1 / 3)

這種情況也曾發生在29歲的推銷員身上。那時,一場關於未付的房租問題的爭論威脅著他同一個大學同學的友誼,因為這個推銷員和其他兩個舍友都簽了租約,半攤租金。畢業後,推銷員催過他的朋友還債。最後,房主威脅說要通過控告他們來拿回款。推銷員給他朋友打電話,咆哮道:“這不是鬧著玩兒的!你正在毀我的信譽”。後來他又對自己的失態很後悔,他知道他的朋友並不想傷害他,他隻是不負責任,“雖然我的朋友應該為給我造成的後果道歉,但是我也不應該發火。我不希望此事毀掉我們的友誼。”他說。當推銷員打電話道歉的時候,朋友承認是自己錯了,他道了歉並付清了債。

專家們一致認為,當你心煩意亂的時候,你做的最壞的一件事情就是挑起爭端。有人講:“吵架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想清楚發生了什麼,這非常不理智。”

從朋友的角度看問題

北卡羅萊那大學的社會學家瑞貝卡·亞當斯及弗吉尼亞專科學院的老年醫學及家庭學教授羅絲瑪麗·布裏茲尼采訪了53位有很多朋友的成年人,他們的友誼都持續在十多年以上。“我們對於這些人如何如此長時間地保持友誼很好奇。”

研究者們得出結論,寬容是關鍵。所有的被采訪者都不會將問題弄得不可收拾。《友誼之計:友誼的力量及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一書的作者簡·亞格爾回憶了在她父親死後,一個親密朋友沒有來參加葬禮的情形:“我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非常失望”。後來,亞格爾聽說朋友沒有來是因為她還沒有從她自己喪父的悲痛中解脫出來。“我對她的看法徹底改變了,”亞格爾說,“不再覺得是受到了輕視,我深深地同情她。”

承認友誼是會變的

1996年,34歲的芝加哥婦女辛迪·勞森和一位好朋友決定為一位朋友舉行新娘送禮會。兩位婦女一直同意分擔工作和花銷,可是後來這位當律師的朋友接受了另一項工作,所以整個任務就落在了勞森身上。

在送禮會舉辦的那個星期六,勞森布置房間,為35位客人準備晚餐。她的朋友直到晚會開始前不久才從辦公室趕來,後來朋友向她抱怨說開支太大。

勞森被激怒了。但是往深裏說,她不想中斷關係,兩位婦女在同一家讀書俱樂部,有很多共同的朋友而且常隨著各自的丈夫共聚晚餐。相反,勞森決定還是做朋友,但不是好朋友。

“友誼隨著我們需要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改變,”威爾莫特觀察說,“擁有一些朋友對你很有益,有時改變一下朋友的親密程度也是很正常的。”亞格說,交朋友看起來容易,難的是隨著人生的沉浮如何保持這些友誼。她的建議:將友誼看作一種榮譽或禮物去珍惜。

用寬容真誠的心去彌補破壞的友誼無疑是最根本的辦法,再加上以上幾點技巧,必定會使你的友誼之樹長青。

傷害友情的十大隱患

也許你常為有幾個情投意合、感情深厚的好朋友而欣慰、自豪,也許你也會為朋友們開始對你表現出疏遠和失去以往的那種親近,感到難受、苦惱、迷惑不解,在自責之餘又一定會問原因何在,因為你畢竟是珍惜友情的,不會情願它付之東流,何況你與朋友之間又沒有多大隔閡和矛盾。或許你根本沒有留意生活中使友情淡化的隱患,正是它們使友情受到損害。

隱患之一:過度表現,言談不慎,使朋友的自尊心受到挫傷。

也許你與朋友之間無話不談,十分投機。也許你的才學、相貌、家庭、前途等等令人羨慕,高出你朋友一頭。如果你不分場合,尤其與朋友在一起時,大露鋒芒,表現自己,言談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優越感,就會使朋友感到你在居高臨下地對他說話,在有意炫耀、抬高自己,他的自尊心會受到挫傷,不由產生敬而遠之的意念。所以,在與朋友交往時,要控製情緒,態度謙遜,把自己放在與人平等的地位,並注意時時想到對方的感受。

隱患之二:彼此不分,違背契約,使朋友對你產生防範心理。

朋友之間最容易忽視的是對朋友的物品處理不慎,常謂“朋友間何分彼此”,對朋友的物品,不經許可便擅自拿用,不加愛惜,有時遲遲不還,久而久之會使朋友認為你過於放肆,產生防範心理。實際上,朋友之間除了友情,還有一種微妙的契約關係,以對物品而言,你和朋友的物品都可隨時借用,這是超出一般人關係的地方,然而你與朋友對彼此的物品應首先有一個觀念:“這是朋友的,更當加倍珍惜。親兄弟,明算賬。”注重禮尚往來的規矩,要把珍重朋友之物看作如珍重友情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