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沒有宰相氣量的人不能指望太高,明明沒有氣量卻指望寬宏大量,這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人們都應該大事清楚、小事糊塗,這樣氣量就會慢慢大起來。氣量大,有涵養,能容人,這些都是在實際生活和社會交往中磨煉出來的。
你或許要問:“為什麼宰相的氣量大?”這大概是因為他們日理萬機,管的事多,心量不大不行;再者,當了宰相,站得高望得遠,原本以為是大事的,現在一看,算不上什麼大事,也就不再計較。正因為是宰相,當然清楚“不忍不耐,不能做大”的道理,所以也就能約束自己,比以前更有氣量,更能寬容了。
心多大,人就多大
飲譽世界的美國著名通俗曆史作家房龍1925年出版了一本名為《寬容》的書,這本書現在已成了世界經典名著。房龍在該書中敘述了人類思想發展的曆史,倡導思想的自由,主張對異見的寬容,並大聲疾呼:“打倒這個可惡的東西,讓我們全都寬容吧!”房龍還認為:“個人的不寬容是個討厭的東西,它導致在社團內部的極大不快,比麻疹、天花和饒舌婦人加在一起的弊處還要大。”
大凡有成就的人,無不具備大的氣度、氣魄、氣象。氣象大,氣度自然大;氣度大,氣魄自然恢宏。做事容不得物,容不得世,怎麼能開物成務,創業立功?有容量,便是氣度。氣度蓋人,才能容人;氣度蓋物,才能容物;氣度蓋世,才能容世;氣度蓋天地,才能容天地。與人為善,用人成事,用世立功,有容就有量。這個容量在於氣度,氣度大則容量大,成就也就大;氣度小則容量小,成就也就小。
老子說:“聖人長久地保持沒有私心,而是把百姓的心願作為自己的心願。善人我用善對待他,惡人我也用善對待他,這樣就能得到善。守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就能得到信任。有道的聖人處在統治地位時,收斂自己的欲望,渾厚而博大,使天下人的思想都歸依於淳樸。百姓都對他注目、傾聽,有道的聖人使百姓都回複到人的幼小時那樣純真的狀態。”
欲成就繼往開來的大業,怎麼可以缺乏恢宏豁達、浩然無比的氣象?恢宏豁達、浩然無比的氣象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天下的學問,非一人之智所能知曉;天下的事業,非一人之力所能辦到。海洋之大,非一川之水所能彙成;山嶽之高,非一丘之土所能堆積。依靠眾人的力量就能生存。個人雕愎自用、獨斷專橫就會失敗。
天地有容納之量,希望成就大業者需要大度量。項羽雖有拔山之力、蓋世之氣,白手起家抗秦朝,馳騁天下,但在和劉邦的較量中,終究逃不過失敗的厄運。項羽敗就敗在無容人之量,就是範增這樣的曠世奇才他也無法容納,而劉邦雖一介地痞,卻能容納天下,大量蓋及天下而後能使用天下,智慧蓋及天下而後能扭轉天下,勇氣蓋及天下而後能托舉天下。一個人胸懷如此雅量,自然能與天地同廣大,與日月共光輝。
人們所說的氣度,包括了大量、雅量、容量與氣量。而它的修養方法,主要是能戒除忌妒、怨恨,尤其要能寬恕和容忍。這樣自然能包涵寬容,而不計較得失。呂坤說:“學者最大的病痛,就是氣度太小。”英雄豪傑賢士也不免如此。因此陶覺說:“自古以來的英雄豪傑,隻是為了不肯吃虧,害了多少事。”
唐書中有“唾麵自幹”的教訓,佛家有“忍辱”的義舉,這都是培養大度的最好例子。
有容乃大
老子說,“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空虛無形的物體,但是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不可估量的。極其深遠啊,好像是萬物的主宰。它消磨了自身的鋒銳,解脫了自身的紛亂,調和了自身的光芒,又將自身混於塵俗之中。它是那樣的無影無形,可是又確實存在啊!因此,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純潔民眾的思想,填飽民眾的肚皮,削弱民眾的意誌,強壯民眾的體質,永遠使民眾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念。盡力使心靈空虛到極點,使生活清靜不變,使萬物蓬勃生長,從而考察它們循環往複的道理。這些觀點都說明了道體空虛的基礎巨大的作用。以道家眼光看,為人處世,貴在以“虛無為根本,以柔弱為實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因順萬物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