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他人表達思想,表現自己
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思想、表現自身的願望。社會的發展,為人們弘揚個性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豐富的個性色彩和多元思想的共存,是現代社會區別於傳統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因此,現代社交中的互尊原則,要求人們必須學會彼此寬容,尊重他人的思想觀點和個性。與人交往,就應給人表達自己思想、表現自己個性的機會,應尊重他人的這種權利。當他人與自己的意見相左時,不應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與個性特征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交往,應尊重對方的人格和自由。
發揚你的善
一個人的生命,除非是有助於他人,除非是充滿了喜悅、快樂。那種從對人人懷著善意的習慣,與對人人抱著關愛友善的精神中所發生的喜悅和快樂,才能稱為成功,才能稱為幸福。我們要有所“給予”,才能有所取得,我們的生命才能生長。
有一次,一位哲學家問他的一些學生:“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哪一件事?”答案有許多,但最後一個學生說:“一顆善心!”那位哲學家說:“在這善心兩字中,包括了別人所說的一切話。因為有善心的人,對於自己則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與己適宜的事,對於他人,他則是一個良好的侶伴和可親的朋友。”
一顆良好的心,一種愛人的性情,一種坦直、誠懇、忠厚、寬恕的精神,可以說是一宗財產。百萬富翁的區區財產,若與那種豐富的財產相比較,則是不足掛齒了。懷著那種好心情、好精神的人,雖然沒有一文錢可以施舍人,但是他能比那些慷慨解囊的富翁行更多的善事。
假使一個人能夠大徹大悟,能盡心努力地為他人服務,他的生命一定能獲得事實上的發展。最有助於人的生命發展的莫過於在早年起,就養成善心以及懂得愛人的“習慣”。
盡管大量地給予他人以關愛、同情、鼓勵、扶助,然而那些東西,在我們本身是不會因“給予”而有所減少的。反而會由於給人愈多,我們自己也愈多。我們把關愛、善意、同情、扶助給人愈多,則我們所能收回的關愛、善意、同情、扶助也愈多。
人生一世,所能得到的成績和結果常常微乎其微。此中原因,就是在關愛和同情的給予上顯然不夠大方。我們不輕易給予他人以我們的關愛、同情與扶助,因之,別人也“以我們之道,還治我們之身”,以致我們也不能輕易獲得他人的關愛、同情與扶助。
常常向別人說親熱的話。常常注意別人的好處,說別人的好話,能養成這種習慣是十分有益的。人類的短處,就在彼此誤解、彼此指責、彼此猜忌,我們總是依著他人的不好、缺憾、錯誤的地方而批評他人。假使人類能夠減少或克服這種誤解、指責、猜忌,能彼此相關愛、同情、扶助,那麼夢寐以求的歡樂世界,就能夠得到了。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因為貪得無厭、自私自利的心理。以及無情、冷酷的商業行為之故,而致使目光被蒙蔽,以致隻能看到別人身上的壞處,而看不到他們的好處。假使我們真能改變態度,不要一意去指責他人的缺點,而多注意一些他們的好處,則於己於人均有益處。因為由於我們的發現,他人也能自覺到他們的好處,因之得到興奮與自尊,從而更加努力。促使人們彼此間都有互助的精神。這種氛圍一定可以使世界充滿了愛和陽光。
世界上到處為那些無私的、肯愛人助人的人建立紀念碑。這種紀念碑不一定是用大理石或銅雕鑄的。而是建立在人們的心靈之中的!
要在“善意與善事”上得到勝利。即便在職業上、在財產上失敗,我們也盡可能不要在關愛、同情及助人上失敗。
情緒是禍根
每個人的情緒都會時好時壞。學會控製情緒是我們社交成功和快樂的要訣。實際上沒有任何東西比我們的情緒——也就是我們心理的感覺——更能影響我們的生活了。
傷心
人們每有所失——例如友情、愛人和自尊心等——就覺得傷心。你覺得傷心時,應設法找出失掉的是什麼?這種喪失對你有什麼影響?所喪失的曾經滿足你哪些需要?失掉了今後能在哪裏取得補償?
你覺得傷心,而且知道是誰令你傷心,應該怎麼辦?如果可能,就去找那個人當麵直說他傷害了你,怎樣傷害了你和為什麼你有這種感覺。
焦急
人們在恐怕受傷害或所有喪失時就會變得焦急(憂慮、恐懼、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