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伽利略、愛因斯坦是數學界和科學界的巨擘,他們的成功,就在於敢尋找高手做對手,敢為天下先,敢與高手過招。
我們在競爭中要找一個什麼樣的對手呢?
如果你是霍利菲爾德,你就去找劉易斯或泰森做對手;如果你是姚明,你就去找科比或奧尼爾做對手;如果你是齊達內,你就去找羅納爾多或菲戈做對手;如果你是劉國梁,你就去找瓦爾德內爾或金澤洙做對手;如果你是小林光一,你就去找李昌鎬或李世石做對手;如果你是普京,你就去找布什或布萊爾做對手。
隻有和高手過招,你才能理解競爭的真正意義,才能體驗到競爭的激烈,才能觀察到對手的優秀之處。也隻有在與高手過招的過程中,你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發現自己的缺陷。這樣,在平時,你就會注意從哪些方麵努力,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和高手過招,是件有百利而無一弊的好事情。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你都應該找能力強的人做對手。
找個優秀的對手做搭檔
在現代社會,那種動輒就兵刃相見的血肉搏殺幾乎沒有了,但確實還有敵對的一方:在戀愛上,你可能有情敵;在事業上,你的敵人可能會更多。在諸種情況下,首先你應當看清他是否是真正的敵人。如果不是,你就不應當對他懷有敵意;如果是,你就應當正大光明地和他決鬥並設法戰勝他。
當然,這裏的“決鬥”絕不是指用暴力,而是用你的智慧和知識與對手“競爭”,爭取在公平和坦誠的氛圍中,看誰能奪得最後的勝利。
競爭是生物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個普遍規律。積極的、良性的競爭是值得肯定的。《論持久戰》中說:“(競爭中)由於主觀指導的正確或錯誤,可以化劣勢為優勢,化被動為主動;也可以化優勢為劣勢,化主動為被動。”競爭本身是智慧、才能的比賽,同時也是品德、人格的比賽。在競爭中,競爭者一方麵要不怕強者,不怕嫉妒,敢於爭強,力求爭先;另一方麵,又需要善於同他人協作、互助,增長群體情感和合作精神。
事實上,競爭本身就要互助、信息交流、友誼鼓勵和支持,情緒安慰及緊張後的娛樂,在交際和協作中得到知識,增長經驗,提高取得成功的勝算。
海灣戰爭之後,美國軍方提出了戰爭狀態下士兵的“生存能力”比“作戰能力”更為重要的全新理念。於是一種被之為“埃布拉姆式”的M1A2型坦克開始陸續裝備美軍,這種坦克的防護裝甲目前是世界上堅固的裝甲之一,它可以抵抗時速超過4500公裏、單位破壞力量超過13500公斤的打擊力量。
那麼,M1A2型坦克這種品質優異的防護裝甲是如何研製出來的呢?它的誕生是對手合作的產物,兩個對手分別是喬治·巴頓、邁克·馬茨。
喬治·巴頓中校是美國陸軍最優秀的坦克防護裝甲專家之一,他接受研製MIA2坦克裝甲的任務後,立即找來了一位優秀的對手做合作夥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的著名破壞專家邁克·馬茨工程師。兩個人各帶一個研究小組開始工作,所不同的是,巴頓帶的是研製小組,負責研製防護裝甲;馬茨帶的則是破壞小組,專門負責摧毀巴頓已研製出來的防護裝甲。
剛開始的時候,馬茨總是能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巴頓開進試驗場地的坦克炸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巴頓一次次地更換新材料,修改設計方案,終於有一天,馬茨無論想什麼法子也沒有達到目的,於是世界上最堅固的坦克之一在“破壞”與“反破壞”試驗後誕生了,巴頓與馬茨這兩個技術上的對手也因此同時獲得了紫心勳章。
巴頓事後說:“盡可能地找出問題,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事實上,問題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於是我找了馬茨做搭檔,因為馬茨是最棒的‘找問題專家’,也是我最欣賞的對手。”
巴頓與馬茨這對冤家對頭的合作稱得上是珠聯璧合,前者的這一段經驗之談是放之四海皆適用——不管你是幹大事業也好,做小買賣也罷,找個優秀的對手做搭檔,你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人生過程中,正確地對待競爭,必須注意同對手的聯合協作。人生的積極競爭,是在共同幸福、進步前提下的友好競爭。這種競爭本質上是一種競賽,既要有求勝、成功的強烈願望,又要搞好協作、協調,以正當的手段和方式進行競爭,以利於共同進步和共同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