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可吸收珊瑚羥基磷灰石在上頜竇底內提升中的臨床應用(2 / 3)

1.2 主要器材

德國費亞丹公司的Ankylos種植係統,Summers骨鑿,骨擠壓器,可吸收珊瑚羥基磷灰石(天博R骨粉,直徑0.25~1.0mm,北京市意華健科貿有限責任公司)。

1.3 手術方法

1.3.1 術前拍攝數字曲麵斷層片和/或上頜骨CBCT,測量上頜缺牙區剩餘牙槽脊高度,計算計劃植入種植體所需提升上頜竇底的高度。

1.3.2 常規消毒鋪手術巾,局部浸潤麻醉生效後,行術區牙槽脊頂切口,剝離粘骨膜瓣,顯露牙槽脊頂,先用球鑽鑽穿骨皮質,再用直徑2mm的先鋒鑽擴孔,深度距上頜竇底 1mm 為止,逐級骨擠壓擴大種植窩至將植入種植體的適合直徑,竇底下1mm骨皮質用summer骨鑿輕輕向上敲擊至有落空感,捏鼻鼓氣檢查上頜竇黏膜是否穿孔,若無,在孔底與竇底粘骨膜之間緩慢填入可吸收珊瑚羥基磷灰石,注意骨粉充填器頭端不能超出上頜竇底,骨粉填入體積按提升高度3mm(0.36ml)、4mm(0.5ml)、5mm(0.7ml)、6mm(0.9ml)計算,植入適量骨粉至合適的提升高度後,再植入種植體至骨下1mm左右,檢查種植體初期穩定性良好,傷口縫合關閉。

1.3.3 術後即拍數字曲麵斷層片觀察種植體及竇底情況,術後使用抗生素 6d,注意預防感冒,勿擤鼻涕,盡量避免打噴嚏,10d拆線,術後 6個月複查X線片確認種植體周有骨整合後,行上部結構修複。修複後定期每6個月複診1次。

1.4 效果評定

種植體存留率評價標準:①臨床檢查種植體穩定;②無疼痛或其他主觀不適;③無種植體周圍炎;④種植體周無透射區。

2 結果

12例患者共植入 Ankylos 種植體 12枚,均為直徑4.5mm×9.5mm種植體,平均提升上頜竇底高度為 7.36mm(5.4~11.2mm);有3枚種植體在骨整合期失敗脫落,分別是術後2個月(2枚)和4個月(1枚),所有脫落種植體5個月後均重新補種成功;有1例術後鼻腔出血,2例局部傷口疼痛伴有上頜竇脹痛,經消炎治療後症狀消失。術後6個月行上部結構修複,修複後追蹤觀察 12個月,種植體穩固無脫落,咀嚼功能恢複滿意,種植體周牙齦組織健康。

3 討論

3.1 上頜竇底內提升術與側壁開窗提升術比較

上頜竇提升技術通過提升上頜竇底黏膜並植骨來增加剩餘牙槽骨高度,解決了上頜後牙缺牙後牙槽骨高度不足的難題,擴大了種植義齒的適應範圍[3]。目前常用的術式有上頜竇側壁開窗提升和經牙槽脊頂入路的上頜竇底內提升。一般認為,剩餘牙槽骨高度小於5mm是行上頜竇側壁開窗提升術的適應證,可提升上頜竇底黏膜10mm以上,但是手術創傷大,患者反應重,竇內植骨的成骨時間相對較長;上頜竇底內提升術具有微創、術後反應輕的優點,但術中不能直視竇底黏膜,提升時易發生竇黏膜穿孔[4],提升高度超過5mm時,竇黏膜撕裂的風險也會增加,目前上頜竇底內提升是否植骨仍存在爭議[5-6]。

3.2 上頜竇底內提升植骨的適應證

若上頜竇底內提升高度

若上頜竇底內提升幅度>3mm,竇內的種植體頂端僅部分會被新生骨包繞,當上頜竇底提升高度>4mm 時,絕大部分種植體頂端無骨組織。Anavi等[7]利用血液浸潤的膠原蛋白海綿作為上頜竇黏膜的支撐,6個月後並沒有發現明顯的新骨生成,由此可見,在上頜竇底內提升中植骨比不植骨更能有效地起到維持成骨空間的作用。上頜竇底骨移植的目的就是在種植體頂部提供一層皮質層, 以確保上頜竇底的封閉及種植體植入以後獲得足夠的骨支持。此外,通過植入骨粉還可以協助進行竇底粘骨膜的提升,骨粉可向竇底粘骨膜均勻傳導壓力,使竇底粘骨膜更容易分離,提升高度更高,骨粉在竇底粘骨膜帳篷下成骨量也會更多。

3.3 上頜竇內提升植骨的成骨原理

上頜竇內提升同期植入種植體後,較之外提升,可加快種植體周圍的新骨形成和骨再生。上頜竇黏膜具有成骨潛能,上頜竇黏膜內含有間充質幹細胞和具有成骨能力細胞,它們與骨髓來源的幹細胞一同組成新骨形成的細胞來源。采用經牙槽突開窗的上頜竇底抬升術,新骨生成所需的成骨細胞不僅來源於上頜竇黏膜,更主要的是來源於被鑿開了的上頜竇底牙槽骨的骨髓中,牙槽骨髓內大量的成骨細胞和生長因子有利於促進新骨的生成;同時手術中所植入的骨移植材料較少,竇底提升後所留下的空間主要被血凝塊所充填,新骨生成質量好。

在骨移植材料中,自體骨移植的效果最為理想,至今仍是骨移植的金標準,自體骨與種植體骨結合率明顯高於其它任何骨移植材料。人工骨材料中可吸收羥基磷灰石和β-磷酸三鈣(β-TCP),均為臨床上頜竇提升術較為理想的骨移植材料[8-9],這些顆粒狀材料均具有良好的骨結合性、降解性和骨傳導性,其多孔的結構便於骨細胞的長入,吸收後可為新生骨所替代。理想的骨替代材料是能和自體骨一起使用,植骨後骨結合與骨再生同時進行,可與竇底原有皮質骨和種植體發生骨結合,所形成的新骨有較好的質與量。

一般認為植骨後的種植修複完成的時間6~9個月,上頜竇內提升植骨後6個月左右形成的新骨量已較充足,骨質改建也較成熟,即可行二期種植術或者種植體暴露術。但當骨質較差時,種植修複時機相對延長到術後9個月並漸進性負重,有利於提高骨的質量。因人工骨移植材料吸收較慢,為防止過多的骨移植材料影響以後生成新骨的質量, 手術中無需植入過多的骨移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