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鑒於1845年已經告老還鄉到江寧主講金陵書院,名震江南。1852年7月,鹹豐帝召他入京,連連召見,垂問軍國大計。唐鑒向鹹豐帝舉薦曾國藩,請皇上任命他為湖南團練大臣,授給他相機行事之權;並且詳細地向皇上講述了曾國藩的出身、學問、為人、才幹,說“曾滌生才堪大用,為忠誠謀國之臣”,甚至唐鑒還以自己的一生名望作擔保,請鹹豐帝堅信曾國藩將來必成大事。
曾國藩於1853年1月8日接到幫辦湖南團練的命令,當時熱孝在身,雖接命令,並無立即出山之意。但是形勢的發展卻越來越令曾國藩感到決斷去從之難,大有騎虎難下之勢。此時,太平軍在湖南的不斷勝利,激起了湖南地方官吏和地主、士人保護鄉邦的激情。曾國藩相交多年的湖南籍朋友都主張讓他出山創辦武裝力量,鎮壓太平軍。如曾國藩向皇帝推薦的人才江忠源,早在道光末年湖南農民反抗運動興起時,他就主動舉辦團練與起義力量相對抗。聽說曾國藩回籍辦團練,江忠源多次來信,表示堅決支持。羅澤南也是曾國藩向皇帝推薦的人才,但直至曾國藩這次回家奔喪,二人才得以見麵。此時羅借著舉人身份和鄉村教師的地位,培植忠於清政府的力量,其弟子中如李續賓、李續宜、蔣益灃、劉膝鴻等,後來都成了湘軍的猛將,曾國藩回籍後,羅澤南感念曾對他的知遇之恩,也極力慫恿曾國藩出山領導地方團練。同時,湖南地方官也力請曾國藩出山。太平軍圍攻長沙之前,雲南巡撫張亮基授調湖南巡撫,趕赴長沙鎮壓太平軍。當時身為舉人、作鄉村教師的左宗棠投軍任張亮基的幕僚,向張推薦曾國藩協助鎮壓太平軍。張亮基一邊上奏要求皇帝下旨令曾出山,一邊給曾寫信,請求他出來相助。
但是曾國藩仍然有所顧慮。他母親的靈柩尚未安葬,如此時出山,有違離職守製大禮。他自己滿口滿紙講孝道,如若違反,別人定會恥笑。再則曾為一文員,不懂兵法,如今投身戰場,就須有打仗的真本事。在打仗時肯定會碰到巨大困難,如果辦理不善,隻怕連官職性命都保不住。更重要的是,曾深慮官場腐敗,要辦一事,處處荊棘,率兵打仗,要人、要槍、要餉,必然要同上下各級官員發生糾葛,辦起來一定很難。想到這裏,他就寫折辭謝皇帝的命令,請求在籍守製三年。
恰在此時,傳來太平軍攻克武漢及反攻湖南的消息。張亮基又命郭嵩燾連夜趕至曾家,勸說曾國藩出山。郭嵩燾與曾國藩是至交,雖然幾年不見了,書信從來不斷。他與曾國藩一樣是翰林出身,也因為母親去世回籍守製,太平軍攻湖南,他主動至張亮基處出謀劃策。
郭嵩燾來到曾家,在曾國藩兄弟的陪同下祭奠了曾母,之後當著曾氏兄弟的麵分析了利害關係,敦請曾氏出山。郭嵩燾告訴曾氏兄弟,自唐鑒推舉曾國藩之後,皇帝又征詢了內閣學士肅順及老恭親王的意見。二人都竭力保舉,說曾是林則徐、陶澍之類的報國忠臣,如今洪、楊造反,非得這樣的人物出山不可。曾國藩在朝中與恭親王、肅順都有接觸,認為二人各有優長,都是皇族中的拔尖人物。現在,有恭親王、肅順在朝中支持,不怕地方的事辦不好。曾國藩怕消息不準,郭嵩燾遂取出好友周壽昌的親筆信。周壽昌是長沙人,翰林出身,當時為侍講學士,是京官中聞名的百事通,他的消息既快又準,絕對無誤。
郭嵩燾為曾國藩分析了局勢,認為曾國藩趁此機遇可以大展宏圖,此乃天賜大好時機不可錯過。郭嵩燾又向曾國藩介紹湖南巡撫張亮基的殷切相盼及張的愛惜賢才、與人為善及左宗棠的大才可用等情況。郭嵩燾的一席話打消了曾國藩的重重疑慮,曾決定應命出山,但又怕在守製時出山,被人譏笑。郭嵩燾說:“現在國家正在用人之計,皇帝下令讓回籍的官員就地舉辦團練,已有多人在居喪時期出山辦團練,如若認為尚有不便,可由郭嵩燾出麵請曾父出來催促,可上應皇命,下應父命,名正言順。”曾的父親曾麟書此時正是湘鄉縣的掛名團總,當郭嵩燾陳說讓曾國藩應命出山之後,曾麟書立即表示讚同,麵諭兒子移孝作忠,為朝廷效力。
第二天,太平軍攻陷湖北省城。鹹豐又急旨催促曾等人組織團練,奔往前線,抵抗太平軍。曾國藩安排了家中之事,再祭母靈,求母親諒他難盡孝道,“墨蛭出山”,盡忠國家,從此走上了成為“中興第一名臣”的道路。
由曾國藩的經曆可以得知,人的一生如果交上好的朋友,不僅可以得到情感的慰藉,而且朋友之間可以互相砥礪,共患難,成為事業成功的基石。朋友之間,無論誌趣上,還是品德上、事業上,總是互相影響的。一個人一生的道德與事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選擇朋友就是選擇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