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智健是紅色資本家榮毅仁之子,畢業於天津大學電機係,他從小過著富裕生活,青年時代飽受政治歧視和生活磨難。1978年他來香港投靠親戚,持有了一些父親給他的紡織股。
1985年榮智健賣掉自己的電子廠,身家已有4億港元。這一年他在香港居留滿7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
早在1979年10月,直屬於國務院的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北京成立,董事長為榮毅仁,開辦費是鄧小平特批的50萬元人民幣。1985年北京中信在港注冊中國國際信托投資(香港)有限公司。榮智健賣掉自己的公司後,第二年正式進入香港中信,任董事職務。
1987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香港)有限公司重新注冊為“中信集團(香港)有限公司”。榮智健接替米國鈞任董事總經理職務,董事長由唐克擔任(後由王軍接替)。
很早以前,榮智健就想創立一家完全由自己管理的公司。1988年國務院下令對在港的中資公司進行整頓,榮智健在這期間積極尋找借殼上市的目標,後來瞄上了泰富發展。
泰富發展的前身是馮景禧旗下的新景豐。該公司股權兩度易手,馮氏家族占19%,李明治的澳洲輝煌國際占21%,曹光彪的永新企業占50.7%,控股權在曹光彪手中。由於曹光彪此時被港龍航空弄得焦頭爛額,遂有意將泰富作殼出售。
榮智健想收購泰富發展,但憑自己一家的實力,恐怕很難啃爛這塊骨頭。於是他找貴人相助,先後聯絡了香港商界巨子李嘉誠、移居香港的大馬華人首富郭鶴年。這兩位商界巨頭,在關鍵時候鼎力相助,一口應承下來。
1990年1月,在李嘉誠和郭鶴年的相助下,榮智健聘請收購專家梁伯韜、杜輝廉和百富勤為財務顧問,與曹光彪私下洽商。很快,雙方達成協議,中信宣布正式全麵收購泰富,以每股1.2港元收購曹氏的50.7%股份,並以同樣條件收購全體股東的股份。
泰富原為一家投資地產的小型公司,市值7.25億港元。由於中信持股最多,泰富發展被易名為中信泰富,榮智健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上任後,榮智健終於了卻了一樁心願,他有了一家完全由自己管理的公司。由於他經營有方,這一年中,中信泰富盈利3.33億港元,創下不俗業績。
中信泰富在創業過程中,得到華資的鼎力相助,此後在它的發展中,又多次得到他們的幫助。收購恒昌行是中泰的首役,此役就有眾多貴人助陣。
恒昌行的企業實體為大昌貿易行,由恒生銀行的元老何善衡、梁球琚、何添、林炳炎等人創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大昌已成為香港一家大型貿易公司。1990年8月10日,恒生銀行首任董事長林炳炎之子林秀峰、周大福企業老板鄭裕彤、中華製漆主席徐展堂聯合組成的備怡公司正式成立,備怡公司將作為收購恒昌的旗艦展開收購。
收購期屆滿,備怡收購失敗。中信泰富這個時候卻冒出來要收購恒昌。
但榮智健的財力不足以吞下這個龐然大物,於是又去找大富豪們相助。7月底,榮智健會同李嘉誠、鄭裕彤、百富勤、郭鶴年等9名股東,成立了收購恒昌的旗艦GREATSTGLE公司。8月初,傳出林秀峰兄弟與徐展堂另組財團競購,但他們的實力遠遠不及榮氏財團。
9月5日,榮氏財團收購成功,他們出價每股330港元,比恒昌估計少出了60元一股。到1991年10月22日收購期屆滿,百富勤代表旗艦GREATSTGLE宣布,獲得97%的恒昌股權。
中信泰富占恒昌35%股份,是首席大股東,榮智健出任恒昌主席。接著榮智健向其他股東收購恒昌股份,李嘉誠、郭鶴年再次相助,率先讓出,李嘉誠還出麵做其他股東的工作。到1992年1月13日,其他7名股東全部將股份售予中信泰富。至此,中信泰富實力大增。
榮智健率領中信泰富後來再上幾個台階,1995年第1期《現代畫報》刊載的香港十大中資排行榜上,中信泰富以474.7億港元名列第一。又據《資本》雜誌載,至1995年底,榮智健個人所持股份市值為25.2億港元。
榮智健後來所擁有的這一切,都要感謝那些幫他“蛇吞象”的中資貴人。沒有李嘉誠等人幫他掃清障礙,榮智健不知道要在這條路上走多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資貴人縮短了他發展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