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尼克鬆的筷子
1972 年,尼克鬆開始他的“改變世界的一星期”的中國之行。
為了準備他的中國之行,尼克鬆真是費盡了心機,他知道到中國後免不了要用筷子。為了不出洋相,保證能熟練地使用筷子,尼克鬆在出發前曾下苦功練習了一番,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這位美國總統真能用筷子進食了。
1972 年2 月21 日,尼克鬆一行到達北京的當天晚上,周恩來設盛宴款待遠道而來的貴賓,這一下,尼克鬆可大出風頭了,他有板有眼地用筷子挾取食物,胸有成竹地讓記者拍照。
不少人為尼克鬆能熟練使用筷子吃驚,更敏感的是加拿大《多倫多環球報》駐北京記者伯恩斯,他等尼克鬆一站起身來開始離席,便飛奔前去將尼克鬆用的那雙筷子揣入懷中拿走了。開始人們還不解其故,等到醒悟過來,筷子已經為記者所有,再也沒有第二雙了。據說有人願出2000 美元與伯恩斯交換,這位青年記者就是不答應。
善意的謊言
美國總統卡特競選總統期間,一位愛找茬的女記者訪問了卡特的母親。
女記者道:“你兒子說如果他說謊話,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您敢說卡特從未說過謊嗎?”卡特母親答道:“也許我兒子說過謊話,但是都是善意的。”“何謂善意的謊話?”“你記不記得,幾分鍾前,當你跨進我的家門時,我對你說你非常漂亮,我見到你很高興。”
人生教育課
美國總統裏根年輕時曾是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名星,他每天都要收到一些影迷的來信,其中有不少人向他索取簽名卡或照片之類的東西。有一天,裏根收到了一封署名為“身患絕症的中年婦女”的來信,那位婦女在信中說,她希望在臨死前能夠收到一張他的照片。裏根看了信後,以為那人說的不一定是真,便不屑一顧地把信扔了。
幾個月後,裏根收到了一位護士小姐的來信,說有位身患絕症的婦女,手裏捧著裏根寄給她的照片,幸福地離開了人世。那位婦女臨終時曾囑托護士小姐代她轉告對裏根的謝意,因為裏根滿足了她的願望而使她感到十分欣慰。這件事給裏根以極大的震動,裏根知道,這一定是他的父親把扔掉的信揀了回來,並且親自替他回了那封信。父親的行動,給裏根上了一堂生動而又深刻的人生教育課。後來,裏根在《今日美國》上撰文悼念他已死去的父親時說:“他從不強行要我怎麼去做,但他總是使我懂得應該怎麼做。”
這樣的表演
一次,裏根總統在白宮鋼琴演奏會上講話時,夫人南希不小心連人帶椅子跌落在台下的地毯上。觀眾發出驚叫,但是南希卻靈活地爬起來,在200 多名賓客的熱烈掌聲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正在講話的裏根看到夫人沒有受傷。便插入一句俏皮話:“親愛的,我告訴過你,隻有在我沒有獲得掌聲的時候,你才應這樣表演。”
裏根的畫畫與賣畫
許多人都愛心不在焉地亂寫亂畫,美國總統裏根也有此好。
他愛畫馬、足球運動員、西部牛仔和與眾不同的人像。
4 月22日那天,在他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的寫字台上,信手撕下一張辦公用的文件紙,拿起一支鉛筆,一口氣畫了七幅素描。
第一幅素描是“牛仔”,即美國西部放牧的人,頭戴牛仔帽,領帶的係法與城裏人大不一樣。第二幅素描畫的是一匹馬。牛仔和馬是裏根從小所熟悉的和喜愛的。近年來,他仍然每年好幾次到加利福尼亞州聖巴拉山間牧場騎馬兜風,或幫助整理牧場,喂喂馬。因此這兩幅畫在七幅中間是畫得最為生動的。在牛仔和馬中間有兩行鉛印的英文,上麵一行為“白宮”,下邊是“華盛頓”,這表明裏根畫畫時用的是一張起草文件用的公文紙。
第三幅畫的是一位英國紳士,腦袋上頭發幾乎全部都禿光了,戴著夾鼻式近視鏡,鏡子的右邊拖著細練。這位紳士的右邊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師爺,師爺的意思是大官型的智囊人物,或曰“顧問”。緊挨著師爺的是一位日本武士,日本武士是日本民族所崇敬的人物。武士下麵是一位法國富翁,他的頭發有點滑稽,煙鬥上還冒著煙。最底下的那位是法國幽默大師,隻可惜沒有寫上他的名字。裏根有許多演員朋友,他當過27 年好萊塢電影明星,拍攝過64 部電影。在整個畫麵的右下側,裏根並沒有忘記簽上自己的大名——“理查德·裏根”。
從藝術角度來講,裏根的上述素描無論如何算不上“ 佳作”,但是倒還有點美術基礎和畫技,筆調簡練,構思生動,幾乎每一幅人像都充滿著幽默感,看後令人發笑。
這幅即興素描完成後,裏根當即派人送到一家拍賣行去標價出售。出乎意料的是,竟有一家收藏家肯出1 萬美元的高價買下了裏根總統的這件傑作。
裏根收到1 萬美元後,立即通知美國傷殘人協會,表示願意將售畫之款捐獻給美國的傷殘人。於是,美國各大報章便以醒目的標題發表出這一新聞。聰明的裏根就這樣既不必從腰包中掏出1 萬美元,又獲得了好聽的名聲。
裏根妙語解困
美國總統裏根訪問加拿大,在一座城市發表演說。
在演說過程中,有一群舉行反美示威的人不時打斷他的演說,明顯地顯示出反美情緒。裏根是作為客人到加拿大訪問的,作為加拿大的總理,皮埃爾·特魯多對這種無理的舉動感到非常尷尬。麵對這種困境,裏根反而麵帶笑容地對他說:“這種情況在美國是經常發生的。我想這些人一定是特意從美國來到貴國的,可能他們想使我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聽到這話,尷尬的特魯多頓時眉開眼笑了。
心裏所惦記的
1982 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布賴頓向保守黨年會致辭。當撒切爾夫人精彩的演說結束之後,會場裏近5000 名代表全體起立,掌聲、歡呼聲長達五六分鍾。
會場上人們的情緒到達了頂點,而此時,撒切爾夫人心裏想的卻是她的女兒卡羅爾如何隻身一人回到倫敦去。
“你準備乘哪班車走?”撒切爾夫人悄聲地問卡羅爾。
“媽媽,你別老為我擔心。”卡羅爾見母親撒切爾夫人還在琢磨這件事,便提醒撒切爾夫人說:“媽媽,這兒還有人站著鼓掌歡呼呢!你應該致謝才是。”撒切爾夫人連聲回答說:“是的,是的。”她麵向代表們微笑著,雙手握著,在空中不停地揮動,以示謝意。爾後,撒切爾夫人悄聲問身邊的助手:“是你送卡羅爾去車站嗎?”助手點了點頭。
瞬間改變形象
布什的電視形象,在競選總統期間,有一個很大的轉折,前後簡直可以判若兩人。
布什本人的相貌平平,身材瘦高,特別是8 年以來連任副總統,一副“標準副手”樣,形象陳舊,軟弱單薄。同他的競爭對手杜卡基斯相比,明顯處於下風。杜卡基斯形象一新,而且,他抓住布什的突出弱點,稱布什是“裏根的影子”,“沒有獨立的政見主張”。弄得布什灰溜溜的,形象欠佳。在1988 年8 月份以前的民意測驗中,一度落後杜卡基斯10%以上。當時,輿論界也為杜氏的奇跡呐喊。但是短短兩個月之後,在布什身上出現了奇跡,全國輿論又為布什叫好喝彩。這一奇跡的出現是與布什虛心求教並在良師指點下,進行嚴格的訓練分不開的。
這位良師是美國人稱“利用媒介塑造形象的奇才”——羅傑·艾爾斯。
據艾爾斯的分析,布什的弱點在於不善演說,風度呆板,表現不出任何獨立和創新的魅力。布什虛心聽講,不斷練習。
練得不好時,艾爾斯大聲吼叫,讓他重來。艾爾斯著重糾正布什的尖聲細氣和呆板的手勢,結果布什大有長進。艾爾斯告誡布什,不可片麵以為謙虛是美德,作為大政治家必須學會果斷自信,否則就不能成為萬眾矚目的中心。當民主黨人嘲笑布什是“裏根的影子”時,他們總愛譏問“布什在哪裏?”艾爾斯告訴布什,可以回答:“布什在家裏,同夫人巴巴拉在一起,這有什麼錯嗎?”這既表現了布什的道德品格,又隱約諷刺了一些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風流成性。在艾爾斯的指導下,使布什成功地戰勝了杜卡基斯,最終入主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