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民族性或國民性研究逐漸普遍,其範圍也逐漸擴大,不僅注重於敵國的研究,同時也從事於友國的了解,以求在外交上之運用。在研究的趨勢上則除了人類學家外,又有更多的心理學家、心理分析學家的參與。

心理學家對民族性的研究都是以群體人格的概念為基礎,而不同的學者則有不同的理論架構。其實這些不同的概念基本上都很接近,都是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之國民所共同具有的一些性格特征,這些特征不一定明顯地出現於每個人的身上,但是在大多數人之中都共同具有。

人類學家對民族性的研究較著重文化模式或民族精神的分析,他們利用傳說、神話、故事、民間習俗、藝術作品、人倫關係、宗教儀式資料等,從事該民族性格的研究。

心理分析學家以及受其影響的人類學家對民族性的研究較注重兒童教養與訓練方麵的探討,他們認為兒童早期的訓練與教養是形成一個人性格特征的根本。他們認為,一個民族有其特有的教養兒童的方式,從而形成該民族的獨特性格素質;了解兒童教養方式的過程,就可以解釋民族性格形成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