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新年習俗(1 / 2)

這一年的春節,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農村的春節,禮節儀式什麼的很多,需要準備的東西也很多。多年之後當我來到城市,才知道原來城市裏的新年是如此的簡單,簡單的像是過個大禮拜,幾乎沒有一絲年味。

在農村,進入臘月就開始有過年的氣息了。

我們那裏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年味日重。年前的最後三個大集,分別是臘月十六、二十一和二十六。每五天逢集,而這三天也就是春節前最後買東西的三次機會了。

農村人重視過年,大概因為連續勞碌了三百多天後,深深覺得這年來的不容易吧。因為重視,所以一切都要計劃的妥妥當當、井井有條。比如哪一次趕集買哪些東西、哪一天完成過年的什麼工作等等,既不能造成財務上的浪費,也不能造成時間上的浪費。

在這時候,充分展現了鄉下人樸實且精於算計的性格,算計到連每次趕集買什麼東西、買多少、花多少錢都要提前計劃好。

臘月十六這個集,主要是買一些不容易腐蝕變質的幹貨,比如粉條、豆幹、花椒、還有各種調味品,有時候燒紙和香燭、灶王爺畫像等也會在這個集上置辦。如果是沒有給孩子買新衣服的,而又準備買布料自己做的,就必須在這個集上買了,不然時間上來不及了。這次趕集還有兩件事,一是考察一下今年的年貨價格怎麼樣,和去年對比,推算出下個年集會不會有太大的漲幅;二是給孩子稍微買一點零食,放寒假了,不能讓孩子在家裏幹巴巴的等著過年,要有一點吃食,讓他們逐漸感覺到年真的越來越近了。

臘月二十一,就要買肉了。每家每戶都會稱上幾斤豬肉,買上幾條魚,兩隻雞。條件好的家庭,還會買點牛羊肉。農村唯一的好處,就是不用買麵粉,這玩意家家戶戶多得是。

趕完這個集,家裏活就多起來了。掃房子、貼灶王、蒸饅頭、做炸貨、打年糕,以及收拾各種各樣的吃食。這些活兒將會一直持續到年三十的頭一天,年三十就不再幹這個了,主要是包餃子和貼春聯。

掃房子是我挺喜歡的一個活動,往往能打掃出這一年中不慎丟失的各種玩具,看看這個摸摸那個,感到有種老朋友重逢的感覺,特別親切。而每次打掃,又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出一些老物件,有些老物件甚至連爺爺看見也唏噓不已,那是他的老朋友了。我特別喜歡那些稀奇古怪的老物件,一個個愛不釋手,可惜往往玩不幾天,就再一次消失不見了。

臘月二十六,最後一個年集。這個集上,要置辦齊全所有過年需要的物品,如果遺漏了,年前就買不到了,所以趕這個集前都會一遍又一遍的重複算計,還要買什麼,買多少,生怕漏下什麼東西,使年過的不完美。但每次又一定會有遺漏,注定了不完美的結局。

這個集上主要的任務是采買各種青菜。青菜不敢早買,怕脫水蔫了變質。再就是補買一些前兩集沒買的和新增的項目,鞭炮是必買的,隻是買多買少卻沒有一定的定數。

這次趕集回家,那家裏的年味就會非常非常的濃了,有一種化不開的感覺,這種感覺對我來說主要體現在兩方麵:一是可以拆開一掛鞭炮,隨時一個一個的燃放,而不會遭到大人的嗬斥了;二是家裏的吃食多了起來,我基本上不用再依靠吃飯的時候填飽肚子了。

一籠一籠的大包子,往往是白菜豬肉的,咬一口順嘴流油,一塊塊寸丁大小的肉丁塞得包子滿滿的。一盆盆的炸丸子、炸藕合、炸鬆肉、炸帶魚,每樣吃上幾塊,香味直衝腦門,哪裏還用得著吃飯,早就吃飽了。還有蒸年糕、燉豬肉、炸雞燉魚、糖包素包、各種幹果等,真是盼著天天過年。

所有的食品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肉食。有兩種做法的豬肉,我至今還是特別懷念,隻是極少吃到了。

一種是蒸肉,將五花豬肉切成長條,肥瘦都有,先滾上麵糊過油,炸至五、六成熟,再裝入蒸碗,配上八角大料薑絲醬油等調味品,上籠屜大火蒸半小時,這時的肉入口即化,肥肉香而不膩,瘦肉細而無筋,實在是無上的美味。

還有種醃製的豬肉,類似於南方的臘肉。但不同之處是,南方的臘肉多是生肉,吃的時候需要再次加工,而我家的這種做法是可以即食型的。將豬肉切成大大的方塊,煮熟後涼透,每塊豬肉上都搓上厚厚的一層鹽,放置在一個大瓷盆裏,擱在陰涼的地方就妥了。吃的時候撈出一塊,洗淨鹽巴,切上一片下飯,除了有點鹹,其獨特的味道還是很好吃的。如此加工後的肉,可以存放很長時間,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春天。據爺爺說,這種肉就是存放到三伏天也不會壞。但我沒試驗過,因為根本到不了那時候就被我吃光了。唯一的缺點是,這種肉隻能臘月過年時製作,平時製作的不但沒有那個味道,而且很容易就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