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旋曲式(Rondo)是我們常常會碰到的一種曲式。它的基本模式很簡單,是這樣的:有一個音樂主題(或者說是一個段落)在全曲多次出現,而在每次出現之前,都要插進新的材料。用字母標記,就是:
ABACADAEA
這裏麵的A就是那個多次出現的主要主題,B、C、D、E是新材料,其專用名詞是"插部"。一首回旋曲至少要有兩個插部。在的圖式裏一共有四個插部,分別稱作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插部。
現在我們來聽一首非常簡單而且很好聽的例子,這是巴赫的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雖然隻有兩分多鍾,但采用的就是我們列出的共有9個部分(主題出現5次,加上四個插部)的回旋曲式。我們先來聽聽主要主題,也就是"A":
0-0'15"
這個主要主題是由樂隊奏出的,接下去的第一插部也就是B,由獨奏小提琴演奏主旋律,樂隊給以簡單的伴奏:
0'16"-0'30"
接下來我們會第二次聽到主要主題A,仍由樂隊演奏:
0'31"-0'45"
第二插部C也是以小提琴為主:
0'46"-1'00"
接下來的A我們就不再聽了,請聽第三插部D:
1'16"-1'31"
第四插部E更加活躍,也稍長些:
1'46"-2'16"
主題和四個插部我們都已經熟悉了,現在讓我們把這個樂章完整地來聽一遍,裏麵的A都是由於樂隊演奏的,每次出現都保持原樣,而四個各不相同的插部則展示了獨奏小提琴的光彩和演奏技巧,除了第四插部以外,每個段落幾乎都是15秒鍾。整個樂章一共長2'37",演奏者是小提琴家布萊濟娜和羅馬卡梅拉小組,由杜維爾指揮。
巴赫的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2'37"
剛才您聽到的,是巴赫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三樂章,采用回旋曲式結構。
通過這個簡短而明確的例子,您對回旋曲式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了。不過我們要提醒您,這隻是回旋曲式的一種。實際上它有許多變體,尤其是在巴赫時代以後,人們常常自由地將它進行改造,使之變的更加豐富、自由。有一種比較常見的做法,是將回旋曲式和奏鳴曲式(關於奏鳴曲式我們將在以後作詳細介紹)相結合,稱作"回旋奏鳴曲式"。下麵我們來看一個貝多芬的例子,這是他的G大調鋼琴奏鳴曲op.31,no.1第三樂章。圖式是這樣的:
ABACABA
請您注意:這裏麵除了A是多次重複以外,B也出現了兩次,而且這兩次的調性不同,第一次出現在屬調上,第二次回到主調上,這樣就符合了奏鳴曲式的調性布局了,而且中間的那個C也寫得很像是展開部。我們可以把這個圖式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都包含A、B、A,中間是C。
現在讓我們來聽一下貝多芬這首回旋奏鳴曲式的A部主題,隻聽它的開頭部分:
0-0'22"
這隻是主題A的一部分,後麵有對它的重複和發展。然後我們會聽到在屬調上的第一插部B:
0'57"-1'31"
接下去就A的再現了,讓我們再來熟悉它一下:
1'32"-1'55"
下麵的第二插部C(或者稱作按照奏鳴曲式稱作"展開部"),是用主題A的材料進行一係列變化、發展,從這種寫法上來看,它更像是奏鳴曲式那不穩定的展開部:
1'55"-2'33"
好,對貝多芬這個樂章中的幾個素材我們已經有印象了,現在就請大家一邊看著的圖式,一邊來聽這個樂章。請您注意:相當於奏鳴曲式再現部的第一個A,其伴奏織體是不同於一開始的,而且它後麵的那個B,從原來的屬調上改成了和A一樣的調性。此外,最後一個A也有速度和風格上的變化。您可以在聽的時候把注意力放在弄清楚曲式結構上,也可以單純地享受音樂的美。這個樂章長6'36",由鋼琴家肯普夫演奏。
貝多芬G大調鋼琴奏鳴曲op.31,no.1第三樂章6'36"
剛才您聽到的,是貝多芬G大調鋼琴奏鳴曲op.31,no.1第三樂章。最後請聽莫紮特的單簧管協奏曲K622第三樂章,在此就不預先聽其中的各個主題素材了,隻是把圖式告訴大家:
ABACBADA
請您仔細看的圖式,這又是一個自由運用回旋曲式原則的例子,在實際作品中是常常會這樣"出格"的。這個單簧管協奏曲的第三樂章長8'21",由單簧管演奏家查爾斯.內迪赫以及奧菲歐室內管弦樂團演奏。
"奏鳴曲式"這個術語我們常常在欣賞音樂尤其是大型音樂作品中會提到,通常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這類多樂章的作品,第一樂章都是采用奏鳴曲式,因此也有人把奏鳴曲式稱作"第一樂章曲式"。在這裏要特別說明一下,奏鳴曲式是指樂曲的結構,即曲式,而奏鳴曲(sonata),則是指體裁,如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等等。這兩者名稱相近,是因為在實質上的確有密切聯係,奏鳴曲式就是從奏鳴曲這種體裁中逐步形成的。最早的奏鳴曲是單樂章的,它的結構是奏鳴曲式的雛形,後來發展成為三個樂章的古典模式,其第一樂章都是采用奏鳴曲式的。現在讓我們來畫一個圖式:
這就是奏鳴曲式的大致輪廓。呈示部的任務,是把該樂章的主要素材展示給聽者,展開部(也叫做發展部)的任務是將前述材料作進一步的發展,這一部分的特點是情感的跌宕起伏、劇烈的矛盾衝突和對主要素材潛力的開掘。再現部,顧名思義,是再一次完整地呈現主要素材,但它不是簡單的再次重複,而是在更高層次上對主要素材的回顧,以及對整個樂章的總結。如果您前段時間聽過我們介紹的三部曲式,可能會提出問題:這奏鳴曲式不是和帶再現的三部曲式一樣嗎?的確,奏鳴曲式與帶再現的三部曲式極為接近,同樣是三個部分,同樣是帶有再現,但奏鳴曲式有它自己特殊的規律,或者說是規則,讓我們來一一解釋。
在奏鳴曲式的第一部分"呈示部"中,有兩個形成對比的材料,第一個稱做"主題",第二個稱做"副題"(也有人稱作主部和副部)。它們除了在個性上不同以外,在調性上也要形成對比。現在我們就以一部作品為例,來分析一下奏鳴曲式的結構。我們選擇的例子是貝多芬的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它規模比較小,在結構上比起後期的奏鳴曲式來要單純一些,所以是個很好的教學例子。
請您在呈示部的大括弧下麵橫向寫上主題、副題。在主題下方寫上f小調,在副題下方寫上小調。
現在我們來聽一下以上行分解和弦為主要材料的主題旋律:
0-0'12"
這就是呈示部中的主題。在它之後是一個過渡性樂句,它的任務是從主題逐漸過渡到副題去,請聽這個過渡性樂句:
0'13"-0'27"
緊接著是副題,它的旋律進行方向與主題正好相反,是從上往下,調性則改在了小調上:
0'28"-0'52"
副題之後,貝多芬又寫了一個小結尾,這是呈示部的收束材料,它的調性在bA大調上。
0'53"-1'02"
到此為止,呈示部就結束了。展開部是對主題、副題材料的自由發展,在這裏,它們不再是像原來的樣子了,而是在調性上不斷變換,樂句結構也被打散了,並且還加進了新材料,聽上去整體情緒不大穩定。我們來聽一下這個展開部:
2'04"-2'48"
這就是展開部的開頭部分。在這裏由於調性頻繁的變換、樂句結構的改動,以及演奏手法的多樣化,造成了不穩定感以及情緒上的起伏、深化。而接下來的再現部則又會使人感到比較穩定明朗了,它和不穩定的展開部形成了對比。現在我們對剛才的圖式再做個補充,即在展開部裏麵也寫上主題和副題,它們的調性都是f小調。
再現部中的主題和呈示部中基本相同,我們就不在這兒聽了,這裏重要的是副題的變化:它的調性回到了和主題一樣的f小調上,這就是奏鳴曲式的一個重要規則:再現部裏的副題要有"調性回歸",或者叫做"調性服從"。服從誰呢?服從主題的調性(通常稱作主調--即主要的調性)。由於副題的調性回歸,所以原來的過渡樂句也就有了一些變化。現在我們來聽一下回到主調上的副題:
3'36"-4'01"
最後是結束部材料,它的調性現在也回到主調(f小調)上來了:
4'01"-4'17"
好,我們已經把這個樂章的結構搞清楚了。不過要提醒大家,貝多芬在這裏還有大段的重複,即呈示部本身作了重複,當展開部和再現部演奏完了之後,這兩個部分又連在一起重複了一遍。樂譜中的重複記號是║:……:║,據此我們可以再畫一個圖式:
║: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
現在我們就一邊看著圖式,一邊來聽這個樂章。
我們以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為例,講解了奏鳴曲式結構,相信您已經有了基本概念了。如果您仍然覺得在聽覺上抓不住這些規律,也沒關係,因為曲式這門學問絕不是簡單的幾條規則,在音樂學院裏,老師們至少要用一年的時間來授課,而且學生們在課下還要做大量的作品分析和寫作,才能逐步掌握。況且,不論是哪種曲式,不論是哪種規則,它們在實際作品中的運用都是非常靈活多變的,否則作曲家們不就是照貓畫虎,所有的作品也都千篇一律了嘛。